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为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中的意义。方法 用末端原位标记 (TUNEL)法、DNA电泳和电镜三种方法检测兔急性心梗模型中梗塞区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TUNEL法发现 :兔急性心梗模型中梗塞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前 (0h)和结扎后 1h、2h、3h、4h、6h、8h、12h的改变如下 :0h组 (31 0 0± 14 0 0‰ )和 12h组 (6 8 0 0±31 72‰ ) <1h组 (142 33± 5 3 5 2‰ ) <2h组 (370 83± 6 6 0 1‰和 8h组 (32 1 17± 86 43‰ ) <3h组 (5 86 83± 5 5 0 2‰ ) <4h组(836 17± 43 73‰ ) (P均 <0 0 5 ) ,即急性心梗心肌细胞凋亡数在冠脉结扎后 1h时开始逐渐增多 ,到 4h时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到 12h时已逐渐降至正常。DNA梯形电泳显示在兔冠脉结扎后 3h、4h、6h时梗塞区的心肌细胞均出现相差约 180~2 0 0bp的DNA阶梯 (Ladder) ,而其它各时间点的心肌细胞未见有相差约 180~ 2 0 0bp的DNA条带。电镜观察显示在兔冠脉结扎后梗塞区内的心肌细胞核膜完整、染色质浓集、电子密度增加的凋亡特征 ,有的则出现核膜破裂、染色质溶解成碎屑的坏死现象。结论 兔冠脉在结扎 3~ 6h时梗塞的心肌细胞凋亡特征最明显 ,细胞凋亡在急性心梗心肌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兔实验性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采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NELM)、透射电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家兔实验性心肌梗塞时不同损伤区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在梗塞交界区心肌组织中可见散在大量MELM染色阳性细胞;电镜检查细胞呈凋亡特征。在坏死区和正常心肌组织中均未发现NELM染色阳性细胞。梗塞交界区DNA电泳呈梯状,符合细胞凋亡图谱。坏死区心肌DNA电泳图谱呈均匀弥散状态,正常心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与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 3和Bcl- 2蛋白在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TUNEL法检测 48只兔AMI模型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 3和Bcl- 2蛋白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TUNEL法发现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前 (0h)和结扎后 1、2、3、4、6、8、12h的改变如下 :0h组 (31 0 0± 14 0 0‰ )和 12h组 (6 8 0 0± 31 72‰ ) <1h组 (142 33± 5 3 5 2‰ ) <2h组 (370 83± 6 6 0 1‰ )和 8h组 (32 1 17± 86 43‰ ) <3h组 (5 86 83± 5 5 0 2‰ ) <4h组 (836 17± 43 73‰ ) (P均 <0 0 5 ) ,即急性心梗心肌细胞凋亡数在冠脉结扎后 1h时开始逐渐增多 ,到 4h时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到 12h时已逐渐降至正常 ;阳性表达的p5 3蛋白积聚于胞核内 ,阳性心肌细胞千分率在冠脉未结扎 (0h)组 (4 5± 4 14 )和结扎后 1h组 (37 33± 35 43‰ )、2h组 (71 33± 5 4 93‰ )、8h组 (76 6 0±45 31‰ )、12h组 (6 5 0± 4 32‰ ) (P均 <0 0 5 ) ,而其它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则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P均 >0 0 5 ) ;阳性的Bcl- 2蛋白积聚于胞浆中 ,阳性心肌细胞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后 3h组 (41 0 0± 2 1 6 0‰ )、4h组 (6 83± 5 34‰ )和 6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心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细胞凋亡是在一系列基因调控下进行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其实质是生理性细胞死亡.笔者对心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运动与心肌细胞调亡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科学训练及运动员心脏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5 3和Bcl- 2基因在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TUNEL法检测 48只兔AMI模型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 ,用以cDNA为内参标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检测其心肌细胞内p5 3和Bcl- 2基因mRNA表达量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TUNEL法发现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前( 0h)和结扎后 1h、 2h、 3h、 4h、 6h、 8h、 12h的改变如下 :0h组和 12h组 <1h组 <2h组和 8h组<3h组 <4h组 (P均 <0 0 5 ) ;p5 3基因mRNA表达量依次为 :冠脉结扎后 4h组 >结扎后 6h组>结扎后 3h组 >结扎后 2h组 >未结扎 ( 0h)组和结扎后 1h组、 8h组、 12h组 (P均 <0 0 5 ) ;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与其内p5 3mRNA表达量对数值之间成明显的正相关性 (r为 0 930 0 ,P<0 0 0 1)。Bcl- 2基因mRNA表达量 :冠脉结扎后 3h组、 4h组和 6h组 <结扎后 2h组、 8h组 <结扎后 1h组和未结扎 ( 0h)组 <结扎后 12h组 (P均 <0 0 5 ) ;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分别与其内Bcl- 2mRNA表达量的对数值成明显的负相关性 (r为 - 0 8732 ,P <0 0 0 1) ;p5 3和Bcl- 2基因mRNA表达量的对数值之间亦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r=- 0 96 49,P <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存在明显的凋 相似文献
6.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凋亡的意义。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酶标记法(TUNEL)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早期内(6 h内)不同时间缺血损伤区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缺血30 min在缺血区域发现少数散在的凋亡阳性细胞,3 h达高峰,随后下降。正常区域未发现凋亡细胞。缺血边缘区域也在缺血1 h局部开始出现心肌细胞凋亡,并随缺血时间延长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加,缺血5 h达高峰。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后,缺血区及其边缘区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表明凋亡是早期缺血性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死亡中的意义。方法 :用末端原位标记 (TU NEL )法、DNA电泳和电镜 3种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和心脏正常的车祸死亡者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TU NEL 法发现 ,猝死者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数 (5 5 7.95± 1 4 4.1 0 )× 1 0 - 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34 .30±2 0 .6 8)× 1 0 - 3(P=0 .0 0 0 0 ) ;心肌细胞凋亡数在冠脉 1支病变者为 (5 0 6 .38± 1 75 .88)× 1 0 - 3<2支病变者为(5 5 4.38± 92 .1 5 )× 1 0 - 3<3支病变者为 (6 6 8.2 5± 1 2 7.1 9)× 1 0 - 3,虽然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但 3组之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别 (P均 >0 .0 5 ) ;冠脉 2~ 3支病变者梗死区的心肌细胞 DNA电泳可见相差约1 80~ 2 0 0 bp的阶梯片段 ;电镜发现猝死者梗死区内的心肌细胞核膜完整、染色质浓集、电子密度增加的凋亡特征 ,有的则出现核膜破裂、染色质溶解成碎屑的坏死现象。结论 :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的心肌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肌细胞凋亡与运动调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心肌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和调节机制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研究方向.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一再得到证实,例如,凋亡在许多心脏病理中被发现,包括缺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和终末期的心衰,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脉管系统也发现凋亡.而运动训练对心肌凋亡的作用一直以来鲜为人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运动医学家更多地开始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重新考量运动的价值.因而本文也正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关注运动对于心肌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凋亡是Kerr等于1971年首次提出在形态学上完全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在生物体正常发育及病理性应激情况下,由基因控制、高度有序、能量依赖性、主动性的细胞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6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6只)采用胶原酶诱导大脑尾状核脑出血模型,对照组(8只)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分为术后6h、12h、24h、48h、72h、7d、14d7个时相点,运用TUNEL、SP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TUNEL阳性细胞数在实验组6h时可见,24~48h表达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aspase-3蛋白表达规律与TUNEL一致,但高峰时间早于TUNEL。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神经细胞凋亡,且与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心脏疾病与心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 ,在种种心脏病的病因和进展中 ,相继报道了细胞凋亡参与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其中 ,在缺血性心脏病之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中的报道较多。心脏疾病中的细胞凋亡 ,特别是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可加重心肌损伤。因此 ,认识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有重大意义。1 缺血性心脏病和细胞凋亡1.1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的细胞凋亡 Kajstura等[1] 在不伴有再灌注损伤的兔心肌梗死模型中发现 ,在大量的梗死细胞中可见DNA的片断化 ,提示细胞凋亡在梗死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推测细胞凋亡是缺血性心肌损伤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实验选用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78只以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模型,术后24h存活的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另设假手术组(n=27);各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h和4周两亚组,即:心肌梗死48h(n=11)和心肌梗死4周(n=13)组,假手术48h(n=10)和假手术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AMI大鼠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犤心肌梗死48h组分别为(212.86±155.75)/1000,(198.16±120.0)/1000和(63.23±45.43)/1000,心肌梗死4周组分别为(235.14±130.43)/1000,(80.33±44.29)/1000和(31.61±16.39)/1000,P<0.05~0.01犦。结论:大鼠发生AMI后,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4.
心肌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细胞凋亡(apoptosis)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心肌细胞是终末期细胞,不可再分裂;认为细胞坏死才是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5.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实验选用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78只以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模型,术后24h存活的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另设假手术组(n=27);各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h和4周两亚组,即:心肌梗死48h(n=11)和心肌梗死4周(n=13)组,假手术48h(n=10)和假手术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AMI大鼠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心肌梗死48h组分别为(212.86&;#177;155.75)/1000,(198.16&;#177;120.0)/1000和(63.23&;#177;45.43)/1000,心肌梗死4周组分别为(235.14&;#177;130.43)/1000,(80.33&;#177;44.29)/1000和(31.61&;#177;16.39)/1000,P&;lt;0.05~0.01]。结论:大鼠发生AMI后,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6.
缺氧诱导离体心肌细胞凋亡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SD乳鼠心肌细胞的缺氧模型,以探讨心肌细胞缺氧损伤后的细胞凋亡及其时序分布特点。方法:SD乳鼠的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缺氧12h组(112h)、缺氧24h组(14h),缺氧48h组(148h)以及缺氧72h组(172h)。应用流式细胞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等多种手段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在本实验的心肌细胞缺氧模型中,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细胞凋亡百分率迅速增高。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心肌细胞在缺氧48h、72h时均出现了凋亡特异性的“梯状”电泳带。结论:本实验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可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凋亡程度和心肌细胞缺氧时间有关,并可导致和在体心肌缺血相似的心肌损伤。细胞凋亡在心肌缺氧心肌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辛伐他汀组(给予40 mg/kg灌胃),每组10只。所有动物均灌胃7 d,1次/d。第7 d,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心肌梗死组和辛伐他汀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造模型24 h后,处死动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心肌细胞,生化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和血脂水平。结果:辛伐他汀组较心肌梗死组凋亡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较心肌梗死组显著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急性缺血对心肌的损伤和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本研究为拓宽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磷酸肌酸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缺血引起的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是心肌细胞凋亡主要的因素之一,观察补充外源性能量磷酸肌酸对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6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磷酸肌酸组19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前30min按20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磷酸肌酸1次。②缺血对照组21只,心肌缺血方法同磷酸肌酸组,结扎前30min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50g/L葡萄糖注射液1次。③正常对照组10只,仅在冠状动脉下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同缺血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6h后,取各组大鼠心脏标本做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高倍镜下计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凋亡指数=凋亡心肌细胞数/心肌细胞总数;取心脏标本前,测左心室收缩压、舒张末压和压力变化速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磷酸肌酸组大鼠造模时死亡9只;缺血对照组造模时死亡10只,造模成功后6h内死亡1只,进入结果分析共30只大鼠,每组10只。①缺血对照组大鼠的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3.9±5.3vs.2.8±3.2)mmHg(P<0.01)],左心室压力变化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05.8±111.7vs.1141.7±94.5)mmHg/s(P<0.01)];磷酸肌酸组大鼠的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8.9±3.5)mmHg(P<0.05)];左心室压力变化速度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841.5±76.1)mmHg/s(P<0.01)];左心室收缩压与缺血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磷酸肌酸组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0.203±0.054vs.0.278±0.052,P=0.006)。结论:补充外源性能量磷酸肌酸可以减少缺血后心肌细胞凋亡,并改善心功能,磷酸肌酸抑制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主要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脓毒症组(n=24)及治疗组[n=24,脓毒症模型基础上美托洛尔0.05mg冲击量后0.2mg/(kg·h)静脉泵入]。于术后3、6、12、24h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aspase-3)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脓毒症组和治疗组大鼠各时点血浆TNF-α,心肌MPO、caspase-3活性、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以术后12h最显著。应用美托洛尔后,上述指标与脓毒症组各时点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血浆TNF-α和心肌MPO活性在12、24h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caspase-3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在6、12和24h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心肌损害病理改变较脓毒症组显著减轻。结论:美托洛尔具有对抗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减轻心肌炎症反应、降低caspase-3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1962年F.M.Ritossa将果蝇的培养温度提高后,发现了热休克反应,1974年A.Tissieres等进一步研究分离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HSP是机体除热应激外.在寒冷、缺血、机械刺激、有毒化合物等应激条件下迅速合成的一组蛋白质,也称热应激蛋白。HSP家族被分为:HSP110、HSP90、HSPT0、HSP60和小分子HSP,其中HSP70是研究较多的蛋白质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