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疗法,目前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再通率50%~70%。我院对1997年10月~1998年10月收治的AMI30例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梗塞6h内的10名AMI患者中,男7例,女3例。梗塞6~12h时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两组相近,32~76岁。梗塞部位见附表。附表 梗塞时间与部位部位梗塞6h内梗塞6~12h前间壁14下壁24高侧壁11广泛前壁34正后壁12右室1前壁+高侧壁23内膜下01  诊断标准及再通指标:根据W…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1996~1998发病后12h就诊的住院AMI患者130(男76,女54)例,年龄(54.2±15)岁.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后96h内为限.前壁心肌梗塞28例,下壁心肌梗塞28例,前间壁心肌梗塞19例,高侧壁心肌梗塞17例,后壁心肌梗塞20例,广泛性心肌梗塞18例.入院时首先描记第1份12导联心电图,入院后依病情随时描记心电图变化情况,并持续心电监护96h,室性心律失常以出现频发室性早搏(3次/min),室性早搏在Ⅱ级以上(LDWNWV)级,成对室速,室性心动过速为观察对象.1…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6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国产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患者静脉注射溶栓治疗3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按全国AMI尿激酶溶栓方案放宽溶栓时间到24h 以内。本组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8岁。梗塞部位:前壁+广泛前壁17例,下壁13例,下壁+右心室+正后壁5例,高侧壁3例。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3h以内2例,6h以内25例,12h以内8例,24h以内3例。 1.2 给药及观察方法:持续心电图示波监测,18导联心电…  相似文献   

4.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内异位激动点与梗死部位关系。方法:用心电图 (ECG)、心电向量图(VCG)方法,对85例AMI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内异位激动点进行定位。结果:共确定出室内 异位激动点101个,其中左室发出的异位激动点86个;右室发出的异位激动点15个。在左室发出的异位激动点 中,左室前壁发出25个,占AMI人数29.41%,占室内异位激动点总数的24.75%;左室基底部发出20个,占AMI人 数的23.52%,占室内异位激动点总数的19.80%;左室间隔部发出17个,占AMI人数20%,占室内异位激动点总数 的16.83%;左室后壁发出15个,占AMI人数17.65%,占室内异位激动点总数的14.85%,其他部位发出的均较少。 结论:AMI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内异位激动点部位与AMI部位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35例资料较完整的AMI进行了有关心肌酶谱方面变化的研究。现将动态观察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全部病人均按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1]35例有胸闷、胸痛症状,心电图有改变的急症病人,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2岁。前壁或前间壁梗塞14例,后壁或下后壁梗塞12例,广泛前壁梗塞5例,小灶性梗塞4例,合并高血压者9例,占26%。12 方法AMI发病时立即取血,以后每6h、12h、18h、24h各取静脉…  相似文献   

6.
对80例无症状性高血压病患者,观察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眼底A硬化50例。病程10年以上36例(45%),5~10年者12例(15%),1~5年2例(2.5%),左心室肥大48例,病程10年以上者38例(47.5%),5~10年9例(11.25%),1~5年1例(1.25%)。缺血性ST-T改变者28例,病程10年以上20例(25%),5~10年7例(8.75%),1~5年1例(1.25%)。心律失常者18例,10年以上14例(17.5%),5~10年4例(5%)。肾脏损害10例,病程10年以上8例(10%),5~10年2例(2.5%)。脑血管意外10例,病程10年以上脑血栓6例(7.5%),脑出血2例(2.5%),5~10年脑血栓2例(2.5%)。由于长期血压增高,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对靶器官的损害及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对15例正常者,19例急性心梗(AMI)4周内无室速,及20例AMI4周内合并室速室颤的AMI后24h左右心电图,进行QT离散度分析。结果:正常组QTd为(192±62)ms、QTcd为(2367±1598)ms,AMI无室速者QTd(5842±226)ms、QTcd(5856±2587)ms,AMI合并室速室颤者QTd(1005±261)ms、QTcd(1042±3291)ms,三组间有显著差异。并以本组资料正常者的QTcdx+3s为正常上限,预测AMI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80%、特异性789%、准确性80%。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7年1月至1999年5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94例,其中下壁AMI25例,正后壁AMI4例,下壁+正后壁AMI12例。在下壁及正后壁AMI中有6例同时合并有右室梗塞(RVI),1例为单纯性RIV,1例为前壁AMI合并RVI,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在8例RVI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7~71岁。本组病人均具有AMI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心电图仅1例RVI合并前壁AMI,见附图。心电图示STV3R~V5R弓背型抬高,2h后STV1~4亦抬高,同时伴有R波减…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塞患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昌  夏树楹 《广西医学》1995,17(2):117-118
为了探讨室性早搏(VPB)起源部位与梗塞部位之间的关系,作分析了7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5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的VPB起源部位,结果发现:AMI早期(12h内)出现的VBP主要起源性梗塞部位(72.2%),而AMI后期(12h)及OMI期则主要起源在梗塞相邻部位(分别是61.4%和76.91%),有非常显性差异(P〈0.01)。VPB起源于梗塞部位的患其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静脉溶栓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方法 对36例AMI患者,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检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开放率。结果 24例AMI患者发病后6h内溶栓,冠状动脉开放率为70.83%,12例发病后6 ̄12h时溶栓,冠脉开放率为33.33%,结论 溶栓疗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我们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溶血栓治疗时,20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30例患者均系我院急诊检查并经12导联心电图确诊的AMI患者,男26例,女4例;年龄34~72岁,平均55-1岁。梗死部位:前壁14例,广泛前壁4例,前间壁2例,下壁10例(其中合并右室及后壁梗死各1例)。患者入院后即予硝酸甘油含服或静滴,如无缓解,立即作溶血栓治疗,溶血栓治疗距胸痛开始时间为2-5~11h(平均5-6h),尿激酶用量100~150万U溶…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24h动态血压及节律的变化,对42例AMI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42例AMI患者中35例(83.33%)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其心率变异性(HR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其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秀  丁元忠 《吉林医学》1996,17(6):323-324
本文报道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线粒体天门冬氨酸转氨酶(m-AST)活力的动态变化,多数AMI患者血清m-AST活力在发病后12h明显增高,24h可高达峰值。m-AST诊断AMI的敏感度100%,特异性93.5%,与CK—MB相似(P>0.20),可作为AMI诊断的酶学指标。但本文尚未证实m-AST对AMI有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国产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UK静脉溶栓治疗AMI75例,观察其疗效与梗塞部位,溶栓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并观察了并发症及病死率。其中68例作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临床判断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率68%(51/75),前壁梗塞血管开通率7273%(24/33),下后壁梗塞血管开通率6579%(25/38)。6小时溶栓血管再通率7679%(43/56),6~12小时溶栓血管开通率4211%(8/9)。冠状动脉造影判断血管再通率6176%(42/68)。结论:国产UK是安全有效的溶栓剂,疗效与梗塞部位无关,与溶栓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于临床常见,关于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均有不少总结。本文就86例AIMI中并发AVB28例进行了分析。1;临床资料1996年12月一1998年12月急诊收治住院的诊断明确的AIMI86例,发病至人院时间为30min~12h。发生AVB的28例(作为人选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42-70岁,平均62岁。统计学采用卡方检验。2结果2.1AVB的发生率86例AIMI,并发AVB28例,占32.5%,,其中ⅢAVB11例;占39.3%,Ⅱ…  相似文献   

16.
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凋亡率的时程变化。方法:插线法制备大 鼠大脑中动脉梗塞再灌注(MCAO/R)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2h再灌注6h、12h、24h、48h、72h 的凋亡率。结果:缺血再灌注48h内,随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脑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以再灌注48h凋 亡率最高(13.10%± 1.37%),明显高于再灌注6h(3.38%±0.76%), 12h(6.98%± 1.63%),与再灌 注 24h(11,68%±1.44%)无明显差别;灌注 72h(10.20%±2.30%)明显降低。结论:MCAO2h再灌 注后,脑细胞凋亡的出现是一个动态过程,初期升高,24h~48h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时IL-6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与非溶栓时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AM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②方法 选择30 例发病12h 内入院的AMI病人,其中13 例于发病后12h 溶栓成功,8 例溶栓未通,9 例未予溶栓治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病人发病后12,24,48,72 及120h 时的IL-6浓度,并与1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入院后28d 行多普勒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③结果 30 例AMI病人发病后12,24,48,72 及120h 的IL-6 浓度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t= 4.20~6.28,P 均<0.01),溶栓再通组12,48h 时IL-6 浓度与溶栓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 3.42~4.71,P< 0.01)。IL-6 浓度峰值与肌酸磷酸激酶(CPK)、LVEF无相关性(r= 0.21,- 0.31,P> 0.05)。④结论 IL-6 参与AMI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检测IL-6 浓度对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献报告[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约25%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常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Ⅲ),使AMI患者病死率升高至50%,病情极为凶险。1997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15例AMI并发AMI-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AMI并发AVB-Ⅲ的认识,以便早期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4~78岁,其中50岁以下1例(34岁,男性),平均年龄65岁。活动状态下…  相似文献   

1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对76例AMI患者AVB的发生、转归、梗死部位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993~1998年明确诊断的AMI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4.1)岁。前壁梗死37例,下壁梗死25例,前壁+下壁梗死11例,右室梗死3例。2 结果76例并发AVB14例,发生率为18.4%,其中Ⅰ度3例,Ⅱ度6例(Ⅱ度Ⅰ型2例,Ⅱ度Ⅱ型4例),Ⅲ度5例(3例ORS<0.12s,2例QRS>0.12s),Ⅱ度以上占78.…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清肌钙蛋白 T( Tn T) 在急性心肌梗死( A M I)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 A M I和心绞痛患者症状出现后3 、6 、12 、24 、48 h 常规酶学和血清 Tn T 检测结果及相应心电图变化,检测结果行配对χ2 检验。结果:不典型 A M I组36 例发病后12 h 常规酶学检查29 例阳性,血清 Tn T 全部阳性( P< 0 .05)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6 例发病后常规酶学检查3 例阳性,血清 Tn T10 例阳性( P< 0 .05) ,其中7 例最终诊断 A M I。结论:血清 Tn T 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生化指标,可弥补常规酶学检查的不足,提高 A M I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对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