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加温联合羟基喜树碱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热疗治疗肿瘤的效果,通过细胞学实验方法观察加温联合羟基喜树碱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选用不同温度(400、420、435、450℃)及不同的药物浓度(10、20、40mg/L)进行单独或不同组合的杀伤膀胱癌细胞试验。结果显示:加温及羟基喜树碱均对膀胱癌细胞有杀伤作用,但加温作用更明显,二者联合,即使在较低药物浓度及较低温度作用下,亦可取得较强的协同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2.
羟基喜树碱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膀胱灌沣羟基喜树碱预防国人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按设定的纳入杯准,检索国内已公开发表的关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国人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研究资料,并应用Revman1.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共有16个研究符合标准被纳入,涉及总病例数1671例.其中进行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779例(193/779),对照组治疗892例(267/892)。Meta分析结果提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可降低膀胱肿瘤复发风险(OR=0.76.95%CI[0.61.0.96],P=0.02);与13个研究主要副作用膀胱刺激痱化学性膀胱炎的文献比较,Meta分析结果提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所致膀胱刺激症化学性膀胱炎发生率极低(OR=0.08.95%CI[0.03,0.19]P<0.00001)。结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可以有效降低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虽然也可以引起一些副作用,但可以耐受,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3.
羟基喜树碱与吡柔比星联用对膀胱癌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与吡柔比星(THP)联合用药对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评价HCPT和THP各种联合用药方式对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进行观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各种给药方式对T24细胞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和致凋亡作用。序贯给药各时点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除间隔60h外,均高于同时给药(P<0.05)。序惯给药时,于给HCPT后24h时点加药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最高。结论:两药序惯给药可获得协同作用,以先给HCPT后24h时点加THP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羟基喜树碱抑制膀胱癌细胞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羟基喜树碱的机制,为其临床治疗和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提供理论和依据。方法 应用MTT法、台盼蓝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及电子显微镜技术,在体外研究羟基喜树碱对人T24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观察其是否可诱导细胞凋亡。结果 羟基喜树碱明显抑制T24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对T24细胞的半数抑制剂量(IC50)为28.56mg/L;羟基喜树碱能阻止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M期,并 相似文献
5.
羟基喜树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寻求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对地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86例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羟基喜树碱(HCPT)行膀胱灌注治疗,并与同期作其他药物灌注者进行比较。结果:随访71例(82.6%),除2例灌注不及1个疗程者外,复发10例,复发率为14.7%优于同期内其他药物灌注的预防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极轻。结论:HCPT灌注预防光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的效果和较多的优点,毒副作用少而轻,明显优于其他灌 相似文献
6.
羟基喜树碱及卡介苗膀胱灌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不论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电切术 (TURBt) ,患者均有易复发的倾向[1] ,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术后复发是目前治疗膀胱癌的重要课题。 1996年 1月— 2 0 0 2年 6月 ,我科共收治膀胱癌 87例 ,其中 8例行全膀胱切除术 ,79例术后分别应用卡介苗 (BCG) ,羟基喜树碱 (HCPT)膀胱内灌注治疗 ,现将其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电切术 ,经病理证实后随机分为两组。BCG组 :4 0例 ,男 2 8例 ,女 12例。年龄 32~ 75岁 ,平均 5 1 7岁。初发肿瘤 31例 ,多发肿瘤 11例 …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膀胱肿瘤术后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和噻替哌(TT)对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HCPT与TT膀胱灌注治疗肿瘤复发的随机对照实验(RCT),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应用Revman5.0和Stata11.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通过筛选共纳入4个RCTs。meta分析结果提示,羟基喜树碱膀胱肿瘤术后灌注较噻替哌更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P=0.01)。2个研究报道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肿瘤术后灌注羟基喜树碱较噻替哌更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虽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都较轻微。 相似文献
9.
10.
自1999年初,我们应用羟基喜树碱对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及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患者,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膀胱癌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几种检测羟基喜树碱(HPT)诱导的膀胱癌细胞凋亡的方法。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分析观察HPT诱导T24膀胱癌细胞凋亡的量效关系;通过荧光染色对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直接使用苏木素染色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应用DNA分析进行DNAladder检测。结果 (0.01 ̄10)μg/ml的HPT在体外能够诱导T24细胞凋亡,其最佳诱导时间在3小时以后。流式细胞(0.01 ̄10)μg/ml的H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薄荷醇受体7(transient receptorpotential melastatin 7,TRPM7)在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24细胞株中TRPM7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通道阻滞剂及基因沉默的方法阻断TRPM7离子通道的功能,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dk4、Cdk6及Cyto C的表达.结果 RT-PCR及Western blot证实T24细胞株中存在TRPM7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基因沉默及通道阻滞剂阻断TRPM7的功能后,T24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了56.48%和54.87%,处于G0/G1期的细胞随阻滞剂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亦随之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阻断TRPM7后,T24细胞Cdk4、Cdk6的表达减少,而Cyto C的表达增加.结论 TRPM7可促进T24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这一过程可能通过调节Cdk4、Cdk6及Cyto C的表达来实现.阻断TRPM7的功能,能够抑制T24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为临床治疗膀胱癌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膀胱癌耐药细胞亚系BIU-87PR的耐药机理,我们应用MDR_1cDNA探针检测了该细胞株MDR_1基因的表达情况,RNA斑点杂交结果表明:膀胱癌亲代细胞株BIU-87为阴性,而BIU-87PR耐药细胞株呈阳性。提示该低度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机理可能与MDR_1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肿瘤细胞耐药性,以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为亲本,以递增阿霉素剂量的方法,历时8个月,成功地诱导建立了一株耐药细胞亚株BIU-87/ADM。通过生物学鉴定发现此细胞对阿霉素的相对时受度较亲本细胞提高了6.3倍,对阿霉素类似物柔红霉素、表阿霉素及天然生物碱类抗癌药长春新碱、鬼臼乙叉甙有明显的交叉耐药性,对顺铂、丝裂霉素则无交叉耐药性。为进一步阐明其耐药机理,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其耐药性进行研究发现,约75%的BIU-87/ADM细胞P-gp过表达,而亲本细胞均为阴性。由此结果表明,BIU-87/ADM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P-gp膜泵功能增强介导产生细胞内药物外溢增多所致,是其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BIU-87/ADM的建立为进一步针对P-gp药泵功能逆转其抗药性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受体 (IGF1R )基因的自稳定反义脱氧寡核苷酸(ODN)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 方法 采用RT -PCR、Westernblot、MTT试验、流式细胞仪对经反义ODN作用后的T2 4膀胱癌细胞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自稳定反义ODN在血清培养基中 2 4h内均保持稳定状态 ,而硫代反义ODN 4h后基本降解。自稳定反义ODN可有效降低T2 4膀胱癌细胞IGF1R基因及蛋白表达 ,增强膀胱癌细胞对丝裂霉素的敏感性及凋亡易感性。 结论 IGF1R基因的自稳定反义ODN可能是一种治疗膀胱肿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沉默Notch1基因对人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将靶向Notch1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psiRNA Notch1-1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和BIU-87,噻唑盐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Notch1后膀胱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Notch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转染后72 h,T24和BIU-87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80.13±2.69)%和(69.44±2.41)%,与T24对照组(23.89±1.32)%和BIU-87对照组(24.63±1.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转染后72 h,T24和BIU-87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75±1.23)%和(8.72±1.01)%,与T24对照组(1.28±0.14)%和BIU-87对照组(1.01±0.2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转染后24 h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该抑制作用持续到转染后96 h.转染后72 h,T24和BIU-87细胞中Notch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 结论 Notch1在膀胱癌细胞株中可能起致癌作用.沉默Notch1基因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膀胱癌T24细胞株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人膀胱癌 T2 4细胞株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研究 T2 4细胞凋亡。结果 :用 3× 10 - 6 m ol/ L 的 ATRA处理 T2 4细胞6天 ,荧光显微镜下计数 T2 4细胞凋亡率为 15 .2 0 % ,对照组为 0 .0 1% (P <0 .0 5 ) ;流式细胞仪测定 T2 4细胞凋亡率为 15 .31% ,对照组为 1.49% ;T2 4细胞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凋亡特征性梯形条带。结论 :ATRA对人膀胱癌 T2 4细胞株有凋亡诱导作用 ,为 ATRA应用于膀胱癌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异源抗体免疫原性和增强其抗体细胞毒效应,利用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将已获得的具有与人膀胱癌细胞结合活性的单抗重链可变区基因(VH)亚克隆至构建好的含有重组绿脓杆菌外毒素基因(PE)的表达载体中,经大肠杆菌表达,研究制备具有导向治疗作用的重组免疫毒素。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技术初步鉴定,所获得的免疫毒素与人膀胱癌细胞具有一定的结合效应,为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膀胱平滑肌瘤(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报告自1982年11月~1997年4月收治的膀胱平滑肌瘤10例。女8例,男2例。临床有膀胱刺激症状5例,下腹痛3例,血尿3例,排尿障碍2例,下腹包块1例,阴道肿块1例,无症状1例。肿瘤位于膀胱顶部4例,颈部3例,底部2例,前壁1例。临床分型:粘膜下型4例,壁间型及浆膜下型各3例。膀胱镜、B超及CT是主要的术前诊断手段。7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行肿瘤剜除术,手术效果满意,预后良好,均无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