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宋志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4):131-133
目的 研究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方法 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以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5(IL-35)、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18(70.82±11.22)pg/ml、IL-35(219.86±16.33)pg/ml、CRP(1.35±0.84)mg/L均优于对照组的(85.63±10.83)pg/ml、(203.11±11.35)pg/ml、(13.54±4.7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机体内的炎症反应,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 (HP)与消化性溃疡 (PU)的发生、复发有密切关系 ,根除HP已被认为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由次枸橼酸铋 (CBS)加两种抗生素所组成的三联疗法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果胶铋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铋剂 ,通过用大分子果胶代替现有铋剂中的枸橼酸根 ,使疗效有所提高。 1996年 12月~ 1999年 5月 ,我们应用果胶铋三联疗法治疗了 10 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并与次枸橼酸铋组进行了疗效比较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病例选自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铁五局中心医院。经胃镜、胃粘膜活检行尿素酶试验和Giem…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10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B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A组患者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2004年7月~2006年1月应用铝碳酸镁、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及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52例,并与同期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的52例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抗幽门螺杆菌的含铋四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20例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道溃疡患者均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含铋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溃疡消失时间为(37.1±14.3)d、症状缓解时间(14.3±5.5)d、幽门螺杆菌转阴时间(23.4±2.7)d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8.3±11.6)d、(28.5±7.1)d、(39.5±8.6)d,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经胃镜检查结果痊愈率78.33%与对照组患者的63.33%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性,两组显效率均为20.00%,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1.67%,低于对照组的15.00%,观察组胃镜检查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抗幽门螺杆菌的含铋四联疗法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改善溃疡面积,缩短病症缓解时间,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胃功能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序贯疗法与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及Hp根除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将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序贯疗法,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测,治疗组Hp根除率90.0%,对照组Hp根除率85.0%,两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率和Hp根除率较四联疗法无明显差异,可作为Hp感染初治患者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含铋剂四联疗法与含铋剂四联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Hp)初次根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患者13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观察组给予不含铋剂四联方案: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替硝唑500mg。对照组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枸橼酸铋钾220mg。疗程结束4周后判断Hp 根除情况。结果观察组Hp 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 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以作为初次根除Hp 的主要方案之一,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观察组则给予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治疗,观察两组Hp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溃疡面愈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优,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Hp清除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胶体果胶铋胶囊,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与两种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近中期疗效差异,从而给临床医师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提供最佳选择方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2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B组39例,C组40例)分别按四联疗法与两种传统三联疗法方案进行治疗,根据各治疗方案的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及治疗的不良反映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评价。结果该四联疗法与两种传统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近期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HP根除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半年、1年溃疡复发率和HP再染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四联疗法可获得高HP根除率,溃疡复发率和HP再感染率低,是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理想方案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标准四联与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某院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道溃疡190例,其中观察组97例,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兰索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标准四联法治疗;对照组93例,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兰索拉唑肠溶片标准三联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变化、溃疡愈合、Hp根除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8d,观察组缓解率、溃疡愈合及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四联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道溃疡临床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均较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种根除幽门螺杆菌(Hp)方案的优劣。方法:将197例因各种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并14C-尿素呼气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均符合根除Hp的条件及排除条件)。A组109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2:1)2片,甲硝唑0.4g;B组88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g,甲硝唑0.4g。2组给药方法均为每日2次,连用7d。总疗程结束后2周,再行内镜和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的根除效果。结果:A组根除率为88.07%,B组为73.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根除Hp的方案中,A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B组。 相似文献
13.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方案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方法109例Hp感染伴消化性溃疡患儿分2组接受治疗;A组治疗方案为西米替丁15mg/(kg·d)、阿莫西林50mg/(kgod)、枸橼酸铋7~8mg/(kg·d)、甲硝唑15~20mg/(kg·d)疗程4周;B组为克拉霉素15mg/(kg·d)、洛赛克0.8mg/(kg·d)、阿莫西林50mg/(kg·d)疗程2周;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及Hp检测。结果①溃疡治愈率:A组85%;B组96%;②Hp根除率:A组72.2%;B组92.7%;③Hp根除者溃疡愈合率100%;未根除者愈合率47%;二者比较显著差异(P<0.01)。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加二联抗生素治疗小儿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具有疗程短、疗效高、耐药少、依从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15.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
目的:研究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来自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80例。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药物三联组和药物四联组,药物三联组给予三联疗法,药物四联组给予四联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治疗总有效率;溃疡愈合、腹部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用药前和用药4周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药物四联组相较于药物三联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溃疡愈合、腹部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更短,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高,可有效促进溃疡愈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饮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丹参饮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治疗;观察二组治疗前后胃镜、H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溃疡愈合、HP根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率,并且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钠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奥美拉唑肠溶片和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进行药物经济学比较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收集8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分成两个治疗组,即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钠组,采用统计学研究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比较。结果奥美拉唑肠溶片和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对消化性溃疡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8.10%,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0%和88.10%,治疗成本分别为1 246.33元和1 233.33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3.85和14.00。结论两组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与奥美拉唑肠溶片相比,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略具成本-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对HP感染的根除率。方法选择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及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6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10mg 2次/d,阿莫西林1000mg 2次/d,呋喃唑酮100mg 2次/d、果胶铋150mg 3次/d,疗程7d,果胶铋再加服1周,然后单独给予雷贝拉唑20mg 1次/d继续治疗;对照组:果胶铋150mg 3次/d、阿莫西林1000mg 2次/d、呋喃唑酮100mg 2次/d,疗程7d,后单独给予果胶铋150mg 3次/d;两组总疗程十二指肠溃疡DU4周,胃溃疡GU6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主要症状的变化及腹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93.75%、7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3%和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果胶铋四联疗法能明显缓解消化性溃疡的症状,止痛效果快,不良反应少,对消化性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及HP感染的根除率。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是指胃酸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所致的溃疡.因此,能与酸性胃液接触的部位都可发生,包括食管下部、胃、十二指肠、胃肠吻合口等,但绝大部分消化性溃疡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目前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胃炎和其他相关性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病因[1].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量需氧、弯曲性杆状细菌,它会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在胃中生成氨,从而改变胃的生理环境,造成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分泌紊乱:它会使胃粘膜的疏水性下降;它还直接破坏上皮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形成氧自由基等,引发胃粘膜局部炎症反应,使胃酸分泌过多,破坏正常的胃粘膜屏障,从而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成功根除Hp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可降到1%~3%.因此,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76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均分为雷贝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分别予以雷贝拉唑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三联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溃疡愈合率、Hp清除率和胃窦部炎症的变化。结果:雷贝拉唑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嗳气等均得到有效控制(P<0.01),而奥美拉唑组上腹部疼痛和上腹部不适症状得到控制(P<0.01),嗳气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雷贝拉唑组患者治疗4周后Hp清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P<0.01),胃窦部黏膜炎症程度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比较,更能有效地改善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清除胃窦部Hp感染,并改善胃窦部黏膜炎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