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录的8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4例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的44例患者在常规的基础上采取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情况。结果两组的治疗结果对比,两组的患者在治疗3月后的PTA和TBil以及ALT与HBV-DNA等的改善情况明显的优于治疗前的水平,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PTA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PTA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在治疗3个月后的存活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94.5%、5.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7.3%、38.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患者后病情加重的可能原因。方法:对42例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加重的乙肝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予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2周时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在治疗2,4,6周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反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治疗2,4周,前白蛋白(PAB)在治疗2,4周时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蛋白(ALB)值变化不大;HBV-DNA定量,治疗后4周即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12.55,P<0.01),其中13例低于检测值,治疗8周时34例低于检测值,12周时HBV-DNA定量均低于检测值。结论:42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DNA定量下降明显,肝功能指标未改善,尚有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予抗病毒治疗后2~4周间,包括黄疸加深,ALT升高,PAB和PTA下降,伴有乏力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顽固性腹水,甚至死亡;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患者时应重视其早期病情的变化,以避免肝脏失代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探讨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按苷(酸)类似物口服治疗,调查分析患者停药复发临床特征及复发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男女比例显著高于初治组患者,ALT、AST指标水平显著更低,年龄超过60岁,长期饮酒为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患者停药后应加强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反复给予对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照组6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只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和病死率.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PTA高于治疗前,但2组升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2组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6例(9.2%),对照组死亡6例(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PTA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8例(12.3%),对照组死亡17例(2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个月后,可以明显降低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徐秋平 《抗感染药学》2019,16(12):2155-2158
目的:探究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配合核苷(酸)类似物对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间院收治的58例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行TACE术治疗,在此术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术前1周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术前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术后病毒阳性患者则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进者治疗3月后的症状缓解率、TACE术后HBV-DNA转阳率、肝衰竭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如血清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值和按SF-36量表评分的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症状的缓解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月后TB、ALT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ALB、PTA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值均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值则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V-DNA转阳率(3.45%)低于对照组(31.03%)(P<0.05),肝衰竭的发生率两组间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术前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可有效改善TACE术后HBV-DNA转阴,并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排泄功能和肝细胞损伤,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肝癌(HCC)是预后极差的肿瘤,在我国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是诱发HCC的最危险的因素;通常抗病毒治疗是慢性HBV感染的基本疗法,其中核苷(酸)类似物(NAs),包括拉夫米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等,都已广泛用于抗HBV感染;在治疗HCC的不同方案(如,手术、动脉导管栓塞、射频消融及肝移植等)中,应用NAs能防止HBV活化,改善肝功能,减少HCC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收治的88例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给予治疗1组患者恩替卡韦治疗,给予治疗两组患者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2个月。结果:治疗周期结束后治疗1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略高于治疗两组患者,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对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治疗两组,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恩替卡韦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基因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位点的变异情况与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分析不同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相关突变情况及不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突变形式。结果: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中以M204V/I最常见,可伴随L180M突变,阿德福韦耐药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为主;恩替卡韦耐药突变发生在拉米夫定耐药基础上;替比夫定的耐药突变为M204I;替诺福韦的变异位点以194位碱基替换为主(rtA194T)。结论:检测HBV逆转录酶基因多位点耐药相关突变,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存在HBV耐药,从而合理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龙  窦乐功  魏海 《中国药事》2011,25(2):152-154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抗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及应对策略。方法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对NA耐药问题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NA尚不能清除乙肝病毒的共价闭合环DNA(cccDNA),因而不能彻底清除HBV感染,需要长期用药。但随着NA的长期应用,耐药性HBV的产生影响了该类药物的疗效,成为临床医师不能回避与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核苷类药物(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s,NAs)是临床最常用的一大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笔者概述常用NAs特点及其耐药的管理、经济评估以及抗病毒治疗指征等方面的进展。方法:在Pub 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英文数据库和CNKI、Wan 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检索信息,搜集了慢性乙型肝类(CHB)流行病学、NAs治疗CHB的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NAs耐药性、NAs治疗CHB的经济评估、CHB治疗指南(美国、欧洲、亚太及中华肝病学会)等相关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TDF)因其强效、不易产生耐药被指南推荐为一线用药,其余NAs均被建议在无法使用ETV和TDF时使用。耐药是NAs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大问题,可导致疾病进展、增加治疗的难度与成本。目前的研究揭示了相关耐药位点与产生耐药的模式,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应通过加强教育、合理选择用药、重视监测、及时补救治疗等手段减少和应对耐药。在我国CHB的长期治疗中,与TDF以外的NAs相比,ETV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临床上需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用药的同时,及时对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并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在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BVDNA的基础上,选择HBsAg和H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记。结果:癌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低,信号少,且HBVDNA多在核内;而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高,信号多而强,HBVDNA可在胞浆或胞核。HBVDNA与HBsAg可共存于同一细胞或分布于不同肝小叶或同一肝小叶的不同部位。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双标记法有利于分析2种不同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二者使用剂量均为临床常规用量;测量治疗4周、12周、24周时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拷贝量下降值,PCR检测不到的比例(检测不到指的是拷贝量<300copies/mL),还有包括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情况。结果替比夫定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本次临床对照试验发现,治疗组替比夫定降低HBV-DNA拷贝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拉米夫定降低HBV-DNA拷贝量的效果,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替比夫定治疗使得HBV-DNA转阴病例数与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转阴病例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替比夫定治疗使得ALT复常的病例数与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复常病例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尚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对于ALT复常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对于HBeAg转阴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掉HBV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的进展恶化,替比夫定在病毒学、组织学改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观察多柔比星载药微球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9例无手术切除指征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DCB TACE)60例和对照组(cTACE)69例。观察组给予装载50 mg多柔比星的载药微球(直径150~400μm)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对照组给予装载40~60 mg多柔比星的5~10 ml传统碘化油混合乳剂TACE治疗。两周进行一次治疗,3个月后观察肿瘤疾病进展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5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1%(P<0.001)。观察组患者的肿瘤进展时间和存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柔比星载药微球可显著延长肝癌进展期、不良反应轻度,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队列研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蛋白(Alb)及胆碱酯酶(Ch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以及HBV DNA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抑制HBV病毒复制,促使HBeAg转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加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s,CIK)治疗对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1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给予TACE联合DC-CIK免疫治疗,对照组仅给予DC-CIK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及免疫功能,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清甲胎蛋白(AFP)、H-亚基铁蛋白(HF)、癌胚抗原(CEA)、CA199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周血清CD3、CD8、CD56/CD3、CD16/CD3、IgG、IgM、IgA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4/CD8较治疗前和对照组降低,CD4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TACE联合DC-CIK治疗能改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7.
复方甘草酸苷抗乙肝病毒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玮  刘春华  王千钧  王晓彬  孙树伦 《中国药房》2006,17(15):1164-1165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抗乙肝病毒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及基础保肝药物治疗,B组仅给予基础保肝药物治疗,均治疗12wk。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清玻璃酸酶、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4项指标与B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是治疗乙肝病毒所致肝纤维化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诱导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国雄  刘丽娟  龚虹云  朱帆 《中国药事》2009,23(10):1015-1020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诱发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高度重视。方法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诱导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直接作用主要阐述了HBV基因组整合入宿主DNA及HBx基因对宿主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间接作用表现为宿主-病毒相互作用对肝细胞癌发生的影响,主要与T细胞免疫应答,内质网应激和免疫逃逸等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硬化伴有单发的原发性肝癌(不适合外科手术切除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176例进行过TACE治疗的持续性肝硬化伴有单发性肝癌的患者.TACE是使用表阿霉素配制的剂量是50mg/m2,在30min内用注射器推注,然后使用碘油和明胶海绵进行栓塞.结果 患者总共接受了368次TACE的治疗平均(2.4±1.7)次.94名患者(58%)获得完全性肿瘤坏死,16名患者(10%)出现大部分坏死(90%~99%),18名患者(11%)获得部分性坏死(50%~89%),有34名患者(21%)肿瘤病灶很少坏死(<50%).根据原发性肝癌癌灶大小等级,癌灶获得完全坏死的比例也不同,分别是69%,69%,52%,68%,50%和13%,相应的癌灶大小为,≤2.0,2.1~3.0,3.1~4.0,4.1~5.0,5.1~6.0,>6.0cm.癌灶大小分别为:≤2.0,2.1~3.0,3.1~4.0,4.1~5.0,5.1~6.0,>6.0cm的患者,Kaplan-Mayer 24个月生存率分别是88%,68%,59%,59%,45%,53%.结论 肝硬化患者中,伴有癌灶小于6.0cm的单发性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通过TACE治疗能对大部分患者的肿瘤产生局部控制的作用.因此,对于不能外科手术治疗或是经皮消融治疗的单发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来说,TAC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益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于拉米夫定片0.1g,po,qd;治疗组给于益肝丸一次30粒(0.1g/粒),po,tid。疗程均为12个月作疗效判断,并进行6~24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两组近期疗效相似,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远期疗效分别为63.0%、24.4%,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益肝丸组方科学,疗效确切,且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