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分到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溶栓、保护脑神经、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以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HDL、LDL、TG、TC等血脂指标水平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HDL水平、LDL水平、TG水平、TC水平比较,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DL水平、TG水平分、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70%(2/54)、14.81%(8/54),两组比较,P <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施以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能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张沛华 《黑龙江医药》2021,34(2):311-3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双抗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查颈动脉彩超,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后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4.
慕鹏莺  牛向宏 《安徽医药》2016,37(9):1124-112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每组各33例。3组均常规行活血化淤等基础治疗,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观察3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CD62p、PAC-1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使用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炎性反应,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2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46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100mg,每日1次;观察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1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的CRP水平。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IHSS评分、CR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治疗14d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IHSS评分、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得更明显,均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再发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50 mg,po,qn;观察组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50 mg,po,qn,阿托伐他汀片10~20 mg,po,qn。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病死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结果: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3%和5.0%(P>0.05);但观察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vs 36.7%,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显著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减少脑缺血事件发生率,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应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联合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后遗症情况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通过汶上县第三人民医院在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随机选取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口服阿托伐他汀片的基础上联合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观察两组患者后遗症总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65.31%,P <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数据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LT、MPV均好于对照组,PDW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语言表达不清楚、四肢瘫、吞咽障碍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药物联合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降压降糖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治疗组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片20mg,每晚顿服,连用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20例,占31.25%;显著进步22例,占34.38%;进步18例,占28.13%;无变化3例,占4.69%;恶化1例,占1.57%;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18例,占31.25%;显著进步19例,占34.38%;进步8例,占28.13%;无变化11例,占4.69%;恶化8例,占1.5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后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且治疗组患者的TC、TG、LDL-C、HDL-C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使用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其预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根据住院单双病号分组,两组各47例,A组进行1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进行2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hs-CRP、MMP-9、IL-6、NIHSS评分、复发率0.00%明显高于B组8.51%,IMT明显厚于B组、斑块面积明显大于B组(P <0.05)。结论 2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有良好的影响,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时清除血清炎性因子,缩小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治疗保护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ACI血脂正常组(A)、ACI高血脂组(AH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ACI血脂正常组(AT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CI高血脂组(AHT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定临床治疗效果,测定血脂.结果: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NDS评分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增高(P<0.05).A、AH组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MDA血清水平明显降低,SOD血清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清除ACI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效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及短期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60)和阿托伐他汀组(n=60)。两组均给予ACI常规治疗。联合组给予黄连素(300 mg tid)+阿托伐他汀(40 mg qd),阿托伐他汀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 qd)。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入院第1、14天)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第1、14、90天)。结果:入院第1天及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MIF、IL-6、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入院第1天,两组间患者的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较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入院第14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随访第90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mRS评分显著偏低(P<0.05),短期预后良好率显著偏高(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I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并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较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方法: 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联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较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不稳定斑块数量变化情况。对Hey、MDA、斑块面积、不稳定斑块变化幅度与年龄、入院N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丁苯酞联合降脂、联合一般降脂、联合强化降脂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出院后进行3个月的预后随访。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cy、CRP、MDA、TC、TG、LDL、oxLDL、MMP 9、c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不稳定斑块数量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SOD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Hcy、MDA、斑块面积、不稳定斑块变化值与丁苯酞联合降脂呈正相关,而与强化降脂的相关性更高(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状态,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抑制动脉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任美书  肖广辉 《天津医药》1999,27(11):658-659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采用血小板表面抗人活化型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的单克隆抗体,以酶联免疫法检测19例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将其与25例正常对照者对比,并分别与心肌酶及血栓素(TXB_2)作相关分析。结果AMI组血小板GMP-140、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同时显示GMP-140和GPⅡb·Ⅲa增高均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TXB_2呈正相关(均P<0.01)。表明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对AMI的诊治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等)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别于用药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采集静脉血,检测炎症因子IL-6、CRP水平,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IL-6及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合并症分为5组:单纯脑梗死组297例、合并高血压组635例、合并糖尿病组456例、合并房颤组209例和合并血脂异常组512例.按是否复发分为初发组1458例,复发组651例.比较2109例脑梗死患者与4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MPV、PLT和PDW.结果:脑梗死组M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PLT、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脑梗死亚组间MPV、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脑梗死组MPV较其他组减小,合并房颤组MPV较其他组均增大(P<0.05或P<0.01),合并房颤组PLT较其他组减少(P<0.05);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合并血脂异常组的MPV 、PLT、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初发组的MPV、PLT、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MPV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合并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究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这一期间,选取本院104例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并采按照双盲法分为两组,对比组患者选择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选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抑制率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8.08%,比对比组患者的69.23%高(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的比较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比组低,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水平均比对比组高(P <0.05)。结论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对330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与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4周,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进行血清hs-CRP和血脂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和调整血脂水平而减轻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20.
吴莞尔  周春霞  方央  王均 《中国药师》2014,(12):2075-2077
摘 要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急性脑梗死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po,q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po,qd。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血脂、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降压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压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和CRP等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高血压,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