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吴深涛教授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机关键为热毒内伏营血,与脾肾相关,其发病与内毒,密切相关。内毒久蓄多以浊毒形式发病。治疗要注重浊毒,存在的特征适时运用化浊解毒法,断其毒源是关键,总结出"识—化—断—扶"的阶梯式治疗模式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的形成原因,认为"清浊相干,浊毒内结"是其关键病机,其主要病位在小肠、脾、肾.病理情况下,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及"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为"清浊相干"的源头;浊邪留滞,进入血脉与脏腑,导致血瘀痰凝毒浊;浊毒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采用升清降浊法(药物可采用黄芪、法半夏、陈皮、土茯苓...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探讨浊毒的病理特性及其对糖尿病病机变化的影响。认为血浊内蕴进而酿致毒性是形成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而浊毒又是糖尿病多种变证的核心所在。并从发病机理、临床指征、治疗实践等方面论证了浊毒在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浊毒贯穿于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过程,其中血浊内淤为疾病的启始之因。而浊毒损害则是糖尿病病机转变之要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是我国慢性肾衰竭的第一位病因,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有诸多局限,较多的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此方面有一定的效果。"脏器虚损、邪气内停"被普遍认为是其中医病机。詹华奎教授认为,慢性肾炎早期,以湿热之邪胶固、瘀血阻滞、风邪内伏为主,结合早期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运用伏邪理论论治,治宜采用透法(祛瘀透邪、祛湿透邪、祛风透邪),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透邪,使气血通透,邪气消散流转;慢性肾炎后期,进入肾衰竭后,脾肾亏虚甚,标实以浊毒内停为要,强调泄浊,治以补脾肾的同时配合泄法为主,加强浊毒排出。验之临床,有利于减轻血尿、蛋白尿,降低肌酐,延缓肾脏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病机是脾肾亏虚、痰浊湿热、瘀阻血脉,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肾虚、肝肾不足;标实为湿浊、湿热、瘀血阻滞、痰瘀互结、浊毒内生。治疗当清泄湿浊瘀热,兼顾补益脾肾,自拟内清、外清、清补之清热化浊降酸方,并论述了该方的组方意义及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6.
祖国中医药学中,芳香化湿药是极具中医特色的一类药物。从气味和归经来看,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1]。例如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有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等,大多主入脾、胃二经。因而决定了这类药物共有的功效特征和临床使用规律。从祖国医学理论来推衍,中医脏腑以及升降学说认为:脾为阴脏,以阳气为用,性主升发,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有“脾恶湿而喜燥,土爱暖而喜芳香”之说。倘若湿浊之邪阻滞中焦,必然影响到脾的运化,而芳香化湿药辛香温燥,有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  相似文献   

7.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痛风从内毒论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临床观察 ,证实了从内毒论治痛风 (gout)的疗效 ,并对痛风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 ,认为痛风以脾肾失调、浊毒内伏为病理机要 ,急性发作期病机为浊毒攻注骨节 ,正邪剧争 ,经络不通。治疗以化浊排毒为主 ,发作期当以清热利湿解毒、舒经通络止痛为要点。据此组成痛风饮、痛风排毒颗粒进行防治。通过对治疗前后血尿酸变化及预防用药防止复发效果的分析 ,认为本法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对尿酸盐的反应以及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从肠道排出而起效。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痛风由内毒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文绍敦教授从事代谢性疾病研究多年,尤其对痛风病心得颇丰。他认为痛风病位主要在脾、肾、肝;病机为热毒、湿浊、痰凝、肾虚;治法应针药结合以达清热解毒,化瘀祛浊,补益肝肾之效。痛风病及代谢综合征是宿毒和新生毒(每日产生)合力所致,中药应长期抑或终生服用才有良效而得以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集多种代谢紊乱于一身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尚无统一认识,多主张从肝、脾二脏论治。鉴于代谢综合征致病的广泛性、缠绵性、易变性、损形性,有学者提出从"浊毒"论治,并被广为接受,但对于"浊毒"内涵的认知,仍比较抽象,未能落实到具象的靶位。现代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的进步深化了"浊毒"与代谢综合征的实际联系,发现"浊毒"致病与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受损致代谢紊乱之发病机理相吻合,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有望为从"浊毒"论治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诠释。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以"浊瘀血分—由浊转毒—毒损脉络"为主线,重新梳理肠道菌群失衡致代谢综合征的疾病演变,以期为代谢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顺民教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教学科研40多年,临床诊疗经验丰富。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早中晚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脾胃化生气血功能异常为主,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治疗应精准把握本虚标实、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这一主要矛盾,倡导肾病从脾论治,补土生水,打通泄浊通路,祛湿化瘀排浊毒,主张"健脾益肾,二补五通",即补脾补肾,通大便,通小便,通汗液,通呼吸,通血脉。只有脾旺土肥,胃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肾之精气得以充养,肾之气化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只要脾肾功能正常,则大便顺,小便调;肺气宣,呼吸畅;心气足,血脉通。二补以固本,五通以祛邪。正气驱毒外出,邪去则正安。临床应用表明,该法对慢性肾衰的保健和康复有明显的治疗、阻断与延缓作用,可供同道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系统整理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浊毒病症与用药相关文献,以期指导临床相关浊毒疾病辨证施治。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浊毒致病广泛,多集中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慢性胃炎。浊毒证舌脉以舌红或暗红,苔黄腻甚或垢腻,脉滑数或弦滑为主。治疗浊毒用药多样、灵活:通利二便、发汗给浊毒以出路;蠲除痰湿、瘀血以截断浊毒生成,清热解毒化浊以解浊毒胶着之势。研究可为临床浊毒辨证施治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临床综合症,临床诊治难度很大。杜雨茂教授认为三焦枢机不利是该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临证应辨证治疗:肾脾亏虚,湿热余邪留滞,三焦枢机不利,多以六味地黄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湿浊內郁,壅滞三焦,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浊毒内壅,以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化裁;脾肾阳虚,瘀浊壅滞三焦,以连苏饮合真武汤、小柴胡汤化裁。  相似文献   

15.
刘嘉月  王彬 《广州医药》2023,(10):106-111
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肥胖”“消渴”“脾瘅”等范畴,是以多种代谢异常在同一个体集结出现,包括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高尿酸血症等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浊毒”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机体产生的生理、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致病因素。浊毒致病机体多有面色晦浊、腹胀满、小便浑浊、大便黏腻不爽、黄腻苔、滑数脉等表现。浊毒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在微观和宏观上具有对应性。文章从浊毒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出发,对其临床治疗的共同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和结合临床实际,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中医病机.认为脾肾气虚为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肾衰日久,可见血瘀和浊毒;气虚、血瘀和浊毒可贯穿慢性肾衰的始终.益气活血蠲毒应为治疗慢性肾衰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分析和结合临床实际,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中医病机.认为脾肾气虚为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肾衰日久,可见血瘀和浊毒;气虚、血瘀和浊毒可贯穿慢性肾衰的始终.益气活血蠲毒应为治疗慢性肾衰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8.
黄芪临床妙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芪,又名北芪,它药性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但其性温.升阳助火,走而不守,若用之失当易引起伤阴耗津或助邪为患。笔者临床喜用黄芪治疗多种病证,且屡用凑效.精究其临床运用,颇有体会,现将其运用经验归要如下。  相似文献   

19.
董飞侠主任医师认为"脾肾气(阳)虚"为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湿热(浊)、痰浊、瘀毒与风邪是慢性肾病久治不愈之关键所在,因此,慢性肾病在治疗上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首创清化固肾方为治疗慢性肾病的基础方,临床随症加减,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20.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所致代谢综合征以脾气虚弱为本,浊毒内壅,痰瘀互结为标。脾失健运而不能升清,胃失和降而不能降浊,一则水谷不化精微而气血生化乏源,元气无充而渐衰;二则水谷不化精微而变生痰饮、湿浊,化生浊毒。浊毒既成,胶结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细胞、组织、血液和器官的浊化,进而出现机体代谢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当以化浊解毒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