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检测和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 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评估M DS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采用FC 500流式细胞仪对35例M DS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标本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M DS组的辅助性细胞T细胞(T h),辅助性细胞T细胞/抑制性T细胞(T h/T s)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 s细胞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M DS疾病的进展,抑制性T细胞(T s)的表达是逐渐增加的,其中只有RA/RA S组与RAE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7);M DS患者各组间T h,T h/T s比值和NK细胞的表达均无差异性。结论:T h,T s和NK细胞参与人体重要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调,则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 h,T s和T h/T s比值成为监测人体免疫功能、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荧光技术测定17例MDS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T_1、T_4和T_8平均百分比分别为64.7±5.9%、38.5±8.8%、36.7±9.7%。T_4平均百分比和绝对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_4/Ts比值降低甚至倒置,表明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并对其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呈现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精确的预后评估是本病的一个核心难题, 主要因为该病复杂的发病机制 (基因组、 表观遗传、 骨髓微环境和免疫因素)决定了临床特征的异质性 (年龄、 感染、 出血风险及合并症) 和差异化的临床转归 (骨髓衰竭和白血病转化)。因此,如何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建立预后积分系统来预测MDS患者的预后和临床转归非常重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各种MDS预后评分系统, 典型的预后评分系统例如国际预后评分系统 (IPSS) 及其修订版 (IPSS-R)已被广泛应用。除此之外, 随着众多具有潜在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标志和分子学改变的发现, 基于这些新的预后因素的预后评分系统也展现了良好的预后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几年MDS的预后评分系统以供临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75例MDS患者.结果 75例MDS分型中RA35例占46%,RAEB24例占32%,RAEB-T12例占16%,RAS2例占3%,CMML2例占3%.结论 虽然目前除骨髓移植外,尚有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造血刺激因子、诱导分化剂等方法,但由于MDS患者多数年龄较大,病程中会出现感染、出血、铁负荷过多等,因此治疗上可供选用的毒副作用较小的方案不多.尤其对于高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基础疾病,重要脏器功能处于边缘状态,无法采用常规的一些治疗方案,因此目前支持治疗仍然是主要甚至唯一的方法.影响预后的因素与疾病的自然病程、临床特征、骨髓及外周血中原始细胞的水平、细胞遗传学异常以及细胞减少的系列数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3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MDS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异常综合征患者存在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中的低T3综合征,且可能对判断病情、观察疗效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yelodysplastic syndrome)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发展成急性白血病的高危倾向。目前MDS的诊断主要是按照FAB诊断分型标准[1]。但是,MDS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表现复杂,不典型的MDS用FAB形态学分型常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有研究表明[2],染色体核型异常是MDS的遗传学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同步观察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6例MDS患者采用骨髓抽吸一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观察其涂片和切片。结果86例MDS患者骨髓穿刺涂片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30例(34.88%),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56例(65.12%),红系病态造血43例(50.00%),粒系病态造血32例(37.21%),巨核系病态造血22例(25.58%)。骨髓活检切片的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15例(17.44%),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71例(82.56%),红系病态造血16例(18.61%),粒系病态造血52例(60.47%),巨核系病态造血56例(65.12%)。结论骨髓涂片和活检在MDS的诊断和分型中各有优点,两者相互补充,二者同步观察比常规穿刺涂片形态学观察更有利于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指南》2016,(18)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分型在重症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的住院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绝对计数)和百分数。另将观察组按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标准,分为重症组(SOFA<3分)和危重症组(SOFA≥3分)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外周血CD_3~+淋巴细胞(简称CD_3~+)、CD_3~+CD_4~+T淋巴细胞数量(简称CD_4~+)、CD_3~+CD8~+T淋巴细胞数量(简称CD8+)、CD_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CD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和危重症组比较,危重症组CD_3~+、CD_4~+细胞数量、CD_4~+%、CD_4~+/CD8+比值明显低于重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_4~+%明显高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患者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异常,表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存在障碍,且免疫功能状态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关。尽早检测ICU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对于ICU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正常儿童与抽动障碍(T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探究TD患儿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并探索TD在细胞免疫方面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53例TD患儿及30例健康体检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TD组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CD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患儿的YGTSS评分、发病时间长短及病情严重程度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结论:TD患儿的发病与细胞免疫相关,且CD8+T淋巴细胞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但未见其与TD的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34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VEGF水平。随机抽取健康女性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VEGF。结果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CD8+水平、IL-6、VEGF显著升高。IFN-γ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肿瘤期别越晚,CD4+/CD8+比值越低,CD8+、IL-6、VEGF水平越高,IFN-γ水平则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宫颈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导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VEGF诱导肿瘤血管形成,促进宫颈癌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宫颈原位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妇产科宫颈原位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36例宫颈原位癌患者中,有32例辨证为脾虚证,占88.9%;并且以脾虚湿盛型最多,占40.63%;其次为脾肾两虚型(31.25%)、肝郁脾虚型(12.5%)、湿热雍结型(9.38%)、湿热下注型及单纯脾虚型(各为6.25%)。18例宫颈原位癌伴脾虚患者(56.3%)CD4+/CD8+比值不正常。结论宫颈原位癌患者中以脾虚多见,脾虚患者更容易出现CD4+/CD8+比例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RMPP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2018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430例,其中RMPP患儿106例(RMPP组),非RMPP患儿324例(NRMPP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06例(NC组)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儿童的临床资料及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绝对计数、HMGB1、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等生化指标的差异性;利用ROC评估RMPP的预测指标。结果:与NRMPP组和NC组相比,RMPP组患儿的CD3+、CD3+CD4+、CD4+/CD8+、CD3-CD19+、CD19+CD23+、CD3-CD(16+56+)绝对值均下降,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HMGB1、CRP及PCT水平均升高(P均<0.05)。ROC分析显示,CD3+CD4+、CD19+CD23+、HMGB1、CRP及PCT水平可预测RMPP,其AUC(95% CI)分别为0.887(0.857,0.917)、0.827(0.788,0.865)、0.907(0.863,0.951)、0.844(0.789,0.898)、0.788(0.727,0.849),敏感性分别为87%、82%、89%、85%、79%,特异性分别为78%、74%、81%、76%、72%。结论:RMP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HMGB1水平升高,提示免疫系统的紊乱机制参与了RMPP的发病过程,故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HMGB1水平可作为RMPP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T 淋巴细胞亚群、B 淋巴细胞及 NK 细胞的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解放军264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 SLE 380例及健康体检者58例,SLE 患者分为稳定期组157例、轻度活动期组79例、中度活动期组82例、重度活动期组62例。检测各组外周血中 T、B 淋巴细胞、NK细胞、Th、Ts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并分析 SLE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 SLE 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 SLE T、Th 及 NK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Ts 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B 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P <0.05)。 T、Th、Ts、NK 细胞计数、T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负相关,B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正相关(r =-0.347、-0.311、-0.326、-0.351、-0.318、0.455,P <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为 SLE 患者病情评估及诊治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NK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0例初发AML患者、32例AML完全缓解(CR)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及NK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初发AML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细胞、CD4+/CD8+比值、DNT细胞及NK细胞明显降低(P<0.05);CD3+细胞、CD8+细胞变化不显著(P>0.05)。复治CR组与对照组比较,NK细胞明显降低(P<0.05),其他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发AML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NK细胞变化明显,而治疗缓解后淋巴亚群基本恢复正常,说明T淋巴细胞亚群、DNT细胞、NK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AML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Genetic information is an extremely valuable data source in characterizing the personal nature of cancer. Chromosome instability is a hallmark of most cancer cells.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are correl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disease classification,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election. Copy number alterations (CNAs) are an important molecular signature in cancer initi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Recent application of whole-genome tools to characterize normal and cancer genomes provides the powerful molecular cytogenetic means to enumerate the multiple somatic,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that occur in cancer. Combined 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 with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array is a useful technique allowing detection of CNAs and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r uni-parental disomy (UPD) together in a single experiment. It also provides allelic information on deletions, duplications, and amplifications. UPD can result in an abnormal phenotype when the chromosomes involved are imprinte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 are the most common clonal stem cell hematologic malignancy characterized by ineffective hematopoiesis, which leads to rapid progression in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UPD that occurs without concurrent changes in the gene copy number is a common chromosomal defect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especially in MDS. Approximately 40-50% of MDS patients do not have karyotypic abnormalities that are detectable using classical metaphase cytogenetic techniques (MC) because of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MC, low resolu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having dividing cells. In this review, we highlight advance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croarray technology in MDS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microarra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