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存在的风险因素及管理措施。方法对19例患者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做好相关风险因素的管理。结果19例患者均置管成功;置管过程中发生堵管2例,导管滑脱1例:经相应处置后均继续保留导管。12例因化疗结束拔管,置管时间73-247d,平均(187±18.13)d;5例患者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加‘强对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风险因素的管理.可以减轻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经中心静脉插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测量中心静脉压值的一致性.方法收集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实施PICC及CVC的住院患者62例,分别经PICC与经CVC测量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应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2种途径测得中心静脉压数值的一致性.结果 Bland-Altman分析表明:经PIC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高于经 CV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2种途径测得中心静脉压值一致性界限为(2.024,-1.214)cmH2O(1 cmH2O=0.098 kPa);3%(2/62)的点在95%的一致性界限以外,在一致性界限范围内,2种途径测量中心静脉压差值的最大值为1.80 cmH2O,最小值为-1.0 cmH2O.结论经PICC与经CV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一致性好,经 PICC测量是中心静脉压测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行股静脉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从股静脉加一针式皮下隧道置入PICC;对照组:直接从股静脉置入PICC。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头端感染率、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错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0.05)。结论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对于肿瘤患者是值得应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4.
余利君  胡琪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486-1486,150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患者进行院外导管自我维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化疗间歇期每周来医院维护导管1次,观察组住院期间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维护指导,化疗间歇期患者按导管维护指导流程在家中每周自我维护导管1次。患者返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固定情况,堵管、感染、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拔管时两组患者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的结果等。结果化疗期返院时,两组患者的导管均固定良好,对照组34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置管部位的局部红肿,无堵管及移位发生;观察组34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导管堵管、局部红肿或移位。化疗结束拔管时两组患者的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PICC置管患者进行导管的院外自我维护具有可行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利于PICC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朱亚  葛学娣  黄莹  董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2):1711-1712,1749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测量法确定留置导管长度;2009年10-12月实施PICC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连接心电监护仪,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观察监护仪所显示心率、心律及P波的变化并由此判定和确定留置导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电监护下行PICC是一种、可靠、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冯菊华 《华西医学》2014,(9):1720-1722
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CQI)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一12月收治且行PICC置管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出PICC置管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PICC置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予以实施,并另选择2012年1月一12月49例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就实施CQI前后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CQI后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实施前降低(P〈0.05),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上升至87.8%,比实施CQI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CQI有利于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儿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因素。方法分析2002年3月至2003年5月27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儿童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感染、堵管、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静脉炎是导致PICC留置时间不足1月的最主要原因,而1个月以后影响PICC留置的主要因素为堵管、感染。结论控制并发症可延长儿童PICC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抗凝、血管活性等药物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careunit,CCU)使用较多,药物浓度高、种类多,对患者的静脉通道要求较高。CCU患者血管条件往往较差,患者病情危重、自主配合能力降低。为了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及时、安全、顺利地将治疗药物输入患者体内达到治疗效果,我科冠心病监护病房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小儿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白血病患儿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进行化疗.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30%(56/60);导管末端55例位于上腔静脉内(91.70%),2例插入右心房(3.33%),3例位于颈内静脉(5.00%);平均置管时间为(87.5±39.2)d,最长为302d;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并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白血病患儿血管的毒性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吴月凤  刘玲  周巍  王雪花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2):1740-1740,174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明显的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PICC已被认为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但临床应用中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我科一位患者PICC术后出现心房颤动(下简称“房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孙建  王枫  谢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9):33-34,3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无菌操作选择适宜导管、正压封管,有效固定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旋腕运动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的24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旋腕运动,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旋腕运动能加快肱二头肌静脉血回流速度,能显著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住院期间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发生堵管的风险因素,为相关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某院288例携带耐高压注射型PICC肿瘤患者,分析其住院期间PICC导管堵塞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留...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以其操作方便和实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接受。但随着置管量的增加,随之发生的并发症也有所增加,其中导管异位就是一种。我科从2007年开展该工作以来,已进行了162例PICC,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20.
The placement of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mains an importa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e propose an ultrasound‐first protocol for 3 aspect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above the diaphragm: dynamic procedural guidance, evaluation for pneumothorax, and confirmation of the catheter tip lo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