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诊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某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MRA或CT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脑梗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RMRI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观察实验组HRMRI诊断结果以及两组随访预后。结果:实验组HRMRI诊断28例动脉狭窄为动脉硬化斑块所致,包括稳定型斑块17例,不稳定型斑块11例,其中复杂斑块2例,另管壁发育不良1例、血管炎1例。基于HRMRI诊断治疗,实验组随访1年复发率(3.3%)与病死率(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MRI可以有效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明确病因及定性斑块,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值得使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早期引入的经皮穿刺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PTA)因扩张后的立即回缩,以及之后的再狭窄率较高而使其不能被广泛应用。其后人们借鉴冠状动脉狭窄治疗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连素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对患者Lp-PLA2(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辛伐他汀组,予以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治疗,予以联合组辛伐他汀+黄连素片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Lp-PLA2水平均较辛伐他汀组低(P<0.05)。联合组发病后随访6个月的症状再发率为3.33%,低于辛伐他汀组的21.67%(P<0.05)。结论黄连素、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能够降低患者血浆Lp-PLA2水平。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狭窄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形成脑梗塞,对于该病药物治疗疗效有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朱永彤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1,33(18):2782-2783
目的评价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短期疗效。方法应用ApolloTM支架(41枚)和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10枚)治疗51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植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49处病变ApolloTM支架直接或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Wingspan支架成功准确释放,2处病变支架植入未成功,支架成功率96.1%。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5.1%,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21.2%。支架植入后12个月左右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41例未见狭窄复发,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新鲜脑梗死;发生支架处再狭窄8例,支架再狭窄率16.3%,其中5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复发并出现新鲜脑梗死。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并发症。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90例(92个部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症状改善、狭窄率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血管成像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9.5)%,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1.8±9.8)%。临床随访1~40个月,平均(16.7±10.3)个月,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30d内任何脑卒中和31d~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0.9%。3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个月再狭窄率为10.0%(3/30)。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与CT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我院就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0例,分成MR组(MRI检测组)与CT组(CT检测组)各 80例,观察MR组与CT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内动脉狭窄检出情况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ROC曲线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16例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2.86%(15/16),术后6月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狭窄率为6.6%,仅1例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支架置入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支架置入组(n=49)及药物治疗组(n=41)。药物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支架置入组在药物治疗组的基础上行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支架置入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为(8.14±0.98)分,低于药物治疗组的(15.46±2.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8%,低于药物治疗组的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08%,低于药物治疗组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口服药物治疗相比,采用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6年5月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9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历资料,其中96例成功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按支架类型分为球囊扩张支架组46例和自膨支架组50例.观察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球囊扩张支架组和自膨支架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8%和9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共7例(7.3%),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1.0%),缺血性卒中6例(6.3%).球囊扩张支架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3例(6.5%),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2.2%),缺血性卒中2例(4.3%).自膨支架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4例(8.0%),均为缺血性卒中.两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性卒中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类型支架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均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策略、方法、术中风险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2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采用血管内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 28例患者中,根据病变的Mori分型选择合理术式,18例行球囊扩张术,10例行支架置入术。平均狭窄率由86%降至15%;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28例TIA症状消失,球扩组中1例于3个月后、另1例于6个月后TCD复查提示发生再狭窄,无相关临床症状。结论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可行、有效的,同时都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临床中应注重积累经验,综合客观评价病变血管情况,选择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法,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并尽可能降低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2.
CTA造影诊断脑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P〈0.05),对脑动脉钙化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系统,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大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常导致严重残疾或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研究尝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但是由于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技术要求以及入选患者的严格适应证,其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表明,血...  相似文献   

15.
张永成  陈岚 《江西医药》2014,(5):409-411
目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药物治疗组(药物组)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组(支架组),对这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9.38%,缺血性卒中12.5%、死亡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支架组不同年龄者及是否存在高血压者可影响疗效(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效果会受患者年龄、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9~2010-09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87处狭窄,植入85例支架,58例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9例病人症状无改善.1例病人术后2h合并脑出血死亡.12例病人复查支架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17.
<正>颅内大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在我国高达33%的脑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其预后较差。长期以来抗血小板、调脂等内科疗法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严重颅内动脉狭窄,即使予以正规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总结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与技术经验。方法对25例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药物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脑血管造影及TCD随访。结果25例患者血管狭窄部位均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术前狭窄为(88.2±4.4)%,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狭窄下降为(12.3±4.5)%。临床随访无TIA再发作,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TCD检查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20.
<正>颅内动脉狭窄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报道30%~60%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有89例颅内支架置入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