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5)和模型组(n=15)。两组动物均给以普通饲料,模型组每天ig高脂、高糖、高蛋白乳剂,剂量递增。实验持续6周后,检测血清ALT、AST、TC、TG、HDL-C、LDL-C及肝脏TC、TG,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HDL-C、LDL-C及肝脏TC、TG均显著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伴肝小叶炎症坏死。结论利用改良乳剂灌胃的方法,成功复制出大鼠NASH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喂养高脂饮食,即在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5%蛋黄粉。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观察一般情况,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炎症介质,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体重、肝体比、血清甘油三脂(TG)、肿瘤坏死因子-a(TNF-a)均高于正常组;病理学均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且90%存在小叶内炎症,80%出现汇管区炎症;电镜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胞浆脂滴大量出现、聚积、线粒体嵴肿胀,肝星形细胞和枯否细胞增生,细胞核变形,部分呈现核固缩表现。结论 通过12周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成功地制备出大鼠NASH模型。 相似文献
3.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通过动物行为学、宏观表征、尿D-木糖排泄率确证慢性束缚应激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方法 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通过以下三方面对此模型评价:①对大鼠宏观表征、食量、体重、粪便变化及反映小肠吸收功能的尿D-木糖排泄率检测;②利用Noldus公司的行为学设备(The Observer 5.0分析软件),对大鼠旷场实验进行分析,了解大鼠的焦虑、抑郁程度,验证模型是否成功;③以方测证:逍遥散的调节作用.结果 模型组大鼠由初次束缚时反抗不安,逐步转变为神态倦怠、烦躁、毛发枯黄散乱无光泽、大便稀溏等;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尿D-木糖排泄率逐渐降低;第7天开始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均有下降趋势,第21天达到最低点.而逍遥散有显著的治疗调节作用.结论 本实验利用慢性束缚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模拟郁怒日久、木郁乘土、肝郁脾虚的病理演变过程,成功复制出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鼠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实验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20)。对照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喂普通饲料并给予脂肪乳剂灌胃(10ml/kg)。动态观察血清TG、TC、ALT、AST、MDA、SOD、FFA和肝脏TG、TC、MDA、SOD、FFA的变化,并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2周后,随机处死模型组中的10只,与正常组相比,发现血清TG、TC、ALT和肝脏MDA均明显升高,而肝脏SOD则明显降低,病理显示有2只轻度脂肪变性,尚无炎症病灶出现。第3周处死剩余动物,发现肝指数、血清脂质、ALT、AST、MDA、FFA和肝脏TG、MDA、FFA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而SOD则明显降低;光镜下所见模型组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并有炎症病灶。结论通过3周脂肪乳剂的喂养,形成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动态观察甲硫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 choline deficient, MCD)模型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雄性大鼠在不同时间点铁状态以及铁状态改变与NASH进展的关系。方法: 48只体质量约150 g的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喂MCD模型饲料(模型组)和甲硫氨酸胆碱充足模型饲料(对照组),每组再按饲养时间分为3个小组(0周组、2周组、4周组)。在不同喂养时间结束时,处死大鼠。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标本脂肪变性、炎症变化。血液标本测定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标本测定肝酶和铁相关指标;取肝脏匀浆测定非血红素铁(non heme iron,NHI)含量。 结果: 喂养2周时,模型组肝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肝脏病理学切片可见明显脂肪变性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T显著增加,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Hct)显著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无显著差异,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TS)和NHI明显高于对照组;4周时,模型组肝组织炎症程度加深,伴有血清AST显著增加,血红蛋白浓度、Hct和RDW显著降低,TS无显著差异,血清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MCD模型饲料诱导的肝脏NASH进程中,发生肝铁过载,铁过载与NASH形成和发展初期同步,铁过载伴有血液血红蛋白浓度、Hct和RDW降低,这些降低不是铁缺乏性,其机制可能涉及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人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正常组(n=9)。模型组喂高脂饮食,即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观察一般情况及血清肝功能、血脂,并行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体重、肝指数、血清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及转氨酶均显高于正常组;病理学均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且100%存在小叶内炎症,80%出现汇管区炎症,并有2例出现碎屑样坏死。电镜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胞浆脂滴大量出现、聚积,线粒体嵴肿胀,肝星形细胞和Kupffer细胞增生。结论:通过3个月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成功地复制了大鼠NASH模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建立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中医药辨证论治肝纤维化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制备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根据症状表现记分判断证候的符合率,检测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确定瘀血程度;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肝损害状况和纤维化程度;用疏肝健脾活血方加味四逆散进行反证性治疗。结果肝郁脾虚证大鼠证候表现的符合率达82.5%;各组大鼠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组大鼠证候表现、瘀血指标、肝组织损害及纤维化程度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四氯化碳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中医因素可制备出符合率高而典型的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加味四逆散反证性治疗有;明显疗效,提示证候模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的高发证型,现有的动物模型为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建立的CCl4(四氯化碳)急性、慢性损伤肝郁脾虚模型,与本证的自然发病机理、致病因素都相法甚远。为此,建立一种与自然疾病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势在必行,作者经悉心研究及摸索建立了以慢性夹尾激怒加高浓度大黄灌胃的一种更符合自然发病之动物模型,为多角度试验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大鼠每天经一定时间限制活动和束绑后肢3周后,用5%醋酸灌注大鼠结肠造成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分别在3、6、12d后处死检测实验指标。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粪便溏泄、肾上腺重量增加、胸腺重量下降;结肠粘膜在光镜下可见到大量炎细胞浸润、出血、水肿、粘膜溃疡等;大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明显下降;全血粘度在45、18、1125s-1切变率时比明显升高;造模12d后,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单胺类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显著升高;以上各项均比单纯醋酸诱导组改变明显。用疏肝健脾方药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1.
顾立刚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3)
病证结合模型是中医证候模型在西医疾病上的具体化,又是西医疾病模型的中医证候化。本实验选择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其与中医肝郁证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方法:大鼠每天经一定时间限制活动和束绑后肢3周后,用5%醋酸灌注大鼠结肠造成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分别在3、6、12d后处死,检测实验指标。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粪便溏泄、肾上腺重量增加、胸腺重量下降;结肠粘膜在光镜下可见到大量炎细胞浸润、出血、水肿、粘膜溃疡等;大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明显下降;全血粘度在45、18、1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方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且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运动、饮食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方加减治疗。结果 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 治疗后观察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94.28%,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P<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P<0.01)。治疗后2组ALT、AST、GG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2组腹部B超情况均显著改善(P<0.01),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治疗期间2组患者未诉其他不适及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 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方可显著改善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夏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2):68-70
19世纪末,病理学家发现脂肪肝和肝硬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当时,酒精是导致脂肪肝的最主要病因。后来发现除了酒精因素外,仍有一部分病人会发生脂肪性肝炎甚至纤维化,且在女性、肥胖和糖尿病病人中好发。当时,曾用“脂肪性肝炎”、“脂肪坏死”、“糖尿病肝炎”来描述。不久,又发现用空回肠旁路手术治疗肥胖症后可出现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即: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和汇管区炎症,有时也可有Mallory小体形成和肝纤维化等,这个发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可能是代谢异常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多因素刺激方法建立吻合人类“肝郁脾虚泄泻”疾病特征的大鼠模型,并选取操作简单、结论实时、科学经济的评价指标。方法:将幼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母婴分离、束缚刺激、直肠醋酸刺激三种因素复合造模,选择不同时间测定大鼠体重变化、直肠敏感性、大鼠粪便分型积分及粪便含水量等指标,客观验证肝郁脾虚泄泻模型是否成功。结果:模型大鼠出现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大,尿液减少的病理现象,部分大鼠出现活动增加、甚至躁狂。粪便积分在5-7分,粪便含水量远远高于正常组大鼠,而肠道敏感性。 结论:该模型较好的模拟了肝郁脾虚泄泻的临床表现,能满足该类疾病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建立中医肝郁证大鼠模型。方法 利用不可预知的多种应激随机组合方法 ,观察大鼠体重及对 1%蔗糖水的摄取量 ,放免法测定血浆促皮质素 (ACTH)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在第2周末和第 3周末的 1%蔗糖水摄取量与实验前相比明显减少 (P <0 0 5 ,P <0 0 1) ;阿米替林组大鼠摄取量在实验的 3周内未见差异变化 ;逍遥散组大鼠摄取量则在第 2、3周末时与实验前相比增加 (P <0 0 5 )。在实验的第 2、3周末 ,模型组大鼠 1%蔗糖水摄取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P <0 0 5 ) ,而逍遥散组大鼠则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0 0 1) ,阿米替林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阿米替林组和逍遥散组大鼠体重在实验的第 1、2、3周末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0 1) ,但在第 2、3周末时 ,阿米替林组和逍遥散组大鼠体重显著高于模型组 (P <0 0 5 ,P <0 0 1)。模型组大鼠血浆ACTH水平升高 (P <0 0 1) ,逍遥散组和阿米替林组可使ACTH的升高部分地恢复 (P <0 0 1,P <0 0 5 )。结论 利用慢性不可预知的多种应激随机组合的方法 ,通过观测 1%蔗糖水摄取量的变化 ,可较好地模拟中医肝郁证的核心表现 ,初步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导痰汤对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以导痰汤低、中、高剂量分别进行干预,然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计算肝指数,观察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炎症活动度,并查血清学指标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C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与空白模型组相比,各剂量治疗组大鼠肝指数明显降低(P<0.05),血清ALT及TG、TCH、LDL-C也有显著降低(P<0.01~0.05),但HCL-C无明显变化(P>0.05)。各治疗组大鼠肝脏炎症活动度也显著改善(P<0.05),但量效关系不明显。结论导痰汤有明显防治NASH作用,作用机制与其能减轻脂类在肝脏的积聚,降低肝内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率增高,由其引起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为止未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1-2],探讨其发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18.
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逍遥散治疗慢性应激致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逍遥散组、6-氰基-7-硝喹啉-2,3-双酮(CNQX)组和联合用药组.造模大鼠通过连续21 d慢性束缚应激建立肝郁脾虚证候模型,逍遥散组、联合用药组大鼠每天束缚前灌服逍遥散5.32 g/kg,CNQX组、联合用药组大鼠在第1、4、7、10、13、16、19、21天右侧杏仁核区微量注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CNQX 0.5 μg.各组大鼠第22天进行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在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大鼠的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增多,5 min运动总长度明显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进入中央区的次数和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封闭臂停留时间明显增加.CNQX和逍遥散对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二者联合作用效果较好.结论 逍遥散可改善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NQX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甘草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甘草酸治疗组(60、120、180mg/kg),以高脂饮食喂养16周构建大鼠NASH模型,于造模第7周起进行不同剂量甘草酸治疗10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进行检测。结果 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模型中,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脂肪病变,血清中TC、TG、LDL-C、AST、ALT及MDA明显升高,HDL-C、SOD及GSH显著降低;而经过中、高剂量甘草酸治疗后发现,肝细胞脂肪病变程度降低,血清中TC、TG、LDL-C、AST、ALT及MDA明显降低,HDL-C、SOD及GSH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草酸能够经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改变血脂水平来改善NASH大鼠肝功能及抑制肝脏病变程度,对NASH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养肝消脂茶治疗肝郁脾虚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清β抑制蛋白的影响。方法 94例NAFLD患者按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48例、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益肝灵软胶囊,治疗组患者口服养肝消脂茶,治疗周期为12周。检验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β抑制蛋白1(β-arrestin1)、血清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肝脏脂肪含量(CAP)、肝弹性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72.92%,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CAP、肝弹性较治疗前下降(P<0.05),同时,治疗组的TG、BMI、腹围也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降低CAP、腹围、BMI、TC、TG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