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梅核气系中医病名,表现喉中如有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的一种疾病,吞咽口水时感觉明显,吞咽食物时反而无异常甚至缓解,检查咽喉部或邻近器官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1]。西医认为此类患者多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临床上除了表现咽喉有物阻塞感外,多伴有烧心、反酸、上腹胀、胸痛等症状。目前梅核气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但西医治疗此病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记载 12种头痛,分别为:太阳中风表虚头痛;太阳中风兼水饮头痛;太阳中风表实头痛;悬饮头痛;阳明里热,热结成实头痛;太阳少阴两感,少阴寒化头痛;霍乱吐利头痛;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少阳胆气郁热头痛;阳明中寒,饮邪上干头痛;寒湿犯表头痛;产后中风头痛。张仲景在治疗头痛方面立足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精妙,配伍严谨,不仅应用药物治疗,还采用针刺之法治疗头痛。  相似文献   

3.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下利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证,《伤寒论》关于下利的条文84条,《金匮要略》关于下利条文42条(含复方条文)。条文分布于伤寒"六经病""霍乱病""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伤寒论》六经病均有下利,当辨证论治:太阳下利多为表邪内迫,阳明下利为热结旁流,少阳下利为胆热内迫,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三阴下利多正衰邪盛,病情较重,尤以少阴,厥阴严重,下利证在病入少阴厥阴之后由于人体阳气受到损伤,阴寒之邪滞留不去,正不胜邪,往往病情趋于危重之候,《金匮要略》之下利有明显的虚实寒热之别,通过条文解读仲景病位、病性、病势辨治思路,对指导临床辨证和选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眩晕作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眩晕有关的条文,按照病机将眩晕分为风火相煽,三焦饮停,膀胱气化阻遏、水湿停聚,阴阳两虚、清空失养,阳气郁闭过重,阴竭阳脱、阴阳离绝六个类型论述,以探讨张仲景对眩晕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理法方药特点,眩晕病机复杂多变,病性有阴阳虚实之分:实证多是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责之脾肾阳虚、精血亏虚。张仲景对于眩晕一证主要从痰饮立论,采用三焦辨证方法治疗痰饮型眩晕,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创立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多首治疗痰饮型眩晕的经方。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癫狂病实证较多,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及阳明病篇。太阳病所致癫狂病为太阳经感邪,失治误治,传变入里,致邪气壅滞,郁而化热,或素体阳亢,感邪之后,火热更甚,发为癫狂;阳明病所致癫狂病,为阳明燥热太过,热与糟粕相结,热与血结,或热甚津液大伤,形成阳明腑实、阳明蓄血、阳明热甚伤津证。癫狂病治疗以清热、泻下、活血散瘀为主,但临床上容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病情,故张仲景在治疗时强调“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切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治法。  相似文献   

8.
"反治"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治则,从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4方面分别进行系统总结及说明"反治"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集汉代以前医学精粹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后世奉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就皮肤科而言,书中记载了许多皮肤病,有些甚至是世界最早报道者。它为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本文就其记载的皮肤病作一简述。1关于白塞...  相似文献   

10.
心中懊憹为自觉症状,指心中烦闷殊甚,难以名状之意,其在临床上多见于心血管、情志类疾病。本症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对其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其散见于《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其共同的病因为邪热内郁,兼有水饮、燥屎、湿邪的不同;治疗以清热为主,兼以逐水、泻下、利湿等法。阐明与本症相关方证的因、机、证、治,有助于临床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张国磊  刘健  洪靖  王星儒  孔雯 《中医学报》2020,35(2):244-247
《伤寒杂病论》认为,痹证的产生在外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在内与营卫不和、脏腑虚损及瘀血闭阻等因素有关。张仲景治痹核心既不离治病求本,又不离"痛"之一字。治痹大法有发汗、散寒、祛湿、清热、补益脏腑、调和营卫及活血化瘀等。常用治痹药对有:麻黄伍桂枝,辛温逐寒、发汗解表,治风寒痹;乌附佐甘草,辛甘化阳、温阳散寒,治寒痹;防己配黄芪,扶正祛邪、益气除湿,治湿痹;石膏须知母,清润相合、清热解肌,治热痹;地黄协薯蓣,补益脾肾,治脏腑虚损痹;桂枝合芍药,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痹;水蛭须虻虫,搜剔活血,治瘀血闭阻痹。  相似文献   

12.
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 ,腹满一证有腹满、腹胀、腹胀满、小腹满、少腹满等多种不同表述。涉及腹满一证之条文《伤寒论》有 31条 ,载方 2 1首 ;《金匮要略》有 2 8条 ,载方 11首。综合书中之辨证论治 ,试分为腹满虚证 ,腹满实证及虚实夹杂之腹满证三型并逐一析之。1 腹满虚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 2条云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此乃从腹满的伴随证“痛与否”言及其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1 1 脾胃虚弱证仲景有云 :“太阳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伤寒…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消渴证辨治特色研讨王恒照郝晋东王艳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30020)中图分类号R255.4《内经》之于斯证有多种称谓,如“消瘅”、“消中”、“善饥”、“善渴”、“苦渴”与“消”。然细审则见其以揭示病因为见长,以寡述对证要方为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不仁,即麻木不仁,指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早在《内经》即对不仁有所论述,仲景对不仁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已明确提出气虚感邪、风中经络、血瘀、寒邪、久病历节等均会引起机体麻木不仁,并根据不同的病因,提出了一些辨证论治的方药,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桂枝汤等,对于目前麻木不仁的临床治疗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不荣则不仁"和"不通则不仁"两端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不仁辨治的内容进行梳理、探析。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剂量是方的灵魂,又谓之“不传之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久远,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度量衡单位屡经变迁,代有所改,悬殊特大,后世对经方剂量应用众说纷纭。目前,我国对经方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有:①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伤寒论讲义》  相似文献   

16.
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是小便不利的根本病机,恢复脏腑气化功能使之水液代谢正常是治疗小便不利的根本原则。《伤寒杂病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辨证论治有如下规律和特点。(1)祛除邪气,疏利气机;(2)扶助正气,恢复脏腑气化功能 ;(3)治水不忘治气治血;(4)利水祛邪,以恢复脏腑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辨治内容,总结出广义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失治误治、内伤酒食、房劳虚劳;病机以湿邪为主导,涉及疫毒、表邪、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临床分型包括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内蕴、湿热壅上、寒湿困脾、少阳胆腑郁热、血瘀发黄、表郁发黄、房劳伤肾、水热互结、脾胃虚弱、肝脾不调,共计11个证型,相应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涌吐开壅、温中化湿、和解少阳、活血祛瘀、解表祛湿、宣肺利水、温补中焦、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18.
以虚实为纲,对《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证的条文进行分析,总结出热扰胸膈,内热炽盛,肝血不足,心肺阴虚,肾阴不足,阴盛阳脱等病因病机,并列出治法方药,对后世临床的抗失眠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肺系喘咳的角度着手,针对喘咳病的基本因素、辨治方法以及典型方在肺系喘咳当中的应用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希望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帮助。  相似文献   

20.
梅尼埃病是临床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因其眩晕易反复发作,导致听力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刘建华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往往是因肝脾肾虚损,内生风、火、痰饮,以致蒙蔽清窍,发为眩晕.刘建华教授提倡分阶段论治,急则以息风、降火、化痰为主,同时也注重健脾、疏肝;缓则以健脾化饮、滋补肝肾为要.临证中善用药对,增强药效,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