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5):196-198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常频通气(CM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HFOV叠加CM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对照组采用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6、12、24、36h后氧合指数、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结果HFOV叠加CMV组氧合指数(OI)在治疗后6、12、24、36h均低于HFOV组;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高频振荡叠加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较单纯高频振荡通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冬  孙晓娟  宋磊  孔炜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48-3350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常规机械通气(CMV)的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肺出血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FOV CMV治疗,对照组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标情况.结果:两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HFOV CMV治疗24h后,氧合指数明显下降且低于CMV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儿的肺出血停止时间、撤机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FOV CMV通气方式对新生儿肺出血能更好改善氧合,减少气道伤,缩短病程,疗效好而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猪肺磷脂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合并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某院就诊56例重症MAS合并肺出血的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HFO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猪肺磷脂治疗,比较两组肺出血治疗有效率、治疗情况(氧疗持续时间、肺出血停止所需时间、呼吸机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机前及上机后6h、24h、48h血气指标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肺出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5.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28%(P0.05);观察组氧疗持续时间、肺出血停止所需时间、呼吸机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PaO_2和PaO_2/吸入氧浓度比值(P/F值)升高,PaCO_2和氧合指数降低,且观察组PaO_2和P/F值均高于对照组,PaCO_2和氧合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低于对照组的39.28%(P0.05)。结论:HFOV联合猪肺磷脂治疗新生儿重症MAS合并肺出血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治疗时间更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在机械通气下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FiO_2、MAP、PaO_2/FiO_2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iO_2、PaO_2/FiO_2、MAP指标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足月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PHN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治疗措施不同分为HFOV组、常频机械通气(CMV)+西地那非组、HFOV+西地那非组.分析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6、12 h后的P/F比值、氧合指数(OI)、肺动脉压力,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转归.结果 治疗3、6、12 h后HFOV+西地那非组P/F、OI、肺动脉压力均优于CMV+西地那非组和HFOV组,CMV+西地那非组优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西地那非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CMV+西地那非组和HFOV组,CMV+西地那非组短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西地那非联合HFOV治疗PPHN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氧合情况,显著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但对患儿病死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新生儿肺炎早期使用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接收的86例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患儿氧合指数、精度均值(MAP)以及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平均动脉压(MAP)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O_2、PaCO_2、MAP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氧合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实施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可增强患儿肺部呼吸功能,明显改善患儿氧合指数,临床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MAS患儿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给予上呼吸机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气道充分灌洗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150 mg/kg气管内给药。观察两组患儿的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氧合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并发气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MA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病程,减少气胸及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2014年12月~2017年6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严重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传统的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上机后1、4、12h和24h治疗组患儿的pH值和氧分压(Pa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吸氧浓度(FiO_2)及氧合指数(O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存活率为91.3%,与对照组的8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存活患儿的上机时间和吸氧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肺气漏(PAL)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颅内出血(IVH)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FOV治疗新生儿严重RDS的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显著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很好。  相似文献   

9.
陈云菊  包志丹  万俊  凌厉 《安徽医药》2017,38(5):602-605
目的 评估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及高频振荡通气(HFOV)两种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4月接受SIMV(11例)及HFOV通气(13例)共24例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及48小时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以及两组患儿肺泡复张、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两组患儿颅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表现。结果 24例患儿均治愈。毎组患儿PaO2、PaCO2、O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小时,HFOV组PaO2、PaCO2及OI改善较SIMV组显著(P<0.05),治疗后12及24小时,HFOV组PaO2及OI亦较SIMV组改善显著(P<0.05)。两组患儿肺泡复张及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IMV组均显著长于HFOV组(P<0.05)。两组患儿头颅MRI检查均未见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表现。结论 SIMV及HFOV两种通气方式在气胸治疗中均安全、有效。HFOV能显著改善肺炎合并气胸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珂立苏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院43例MAS患儿随机分成控制性机械通气(CMV)组23例和HFOV组20例。HFOV组应用高频振荡通气,CMV组常规机械通气,两组均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治疗。监测两组通气治疗0、2、12、24、48h后反映肺氧合功能的指标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联合珂立苏通气治疗后反映肺氧合功能的各参数在不同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HFOV组在时限和程度上要比CMV组显著;HFOV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CMV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肺气漏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而病死率与Ⅲ度以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珂立苏治疗重症MAS,肺氧合功能改善快,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可作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抢救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机械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临床诊断新生儿呼吸衰竭Ⅱ型患儿32例随机分为2组,2组基本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HFOV,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比较2组患儿上机24 h及48 h的血气分析及上机时间、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治愈率。结果治疗组24 h及48 h的血气分析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存活儿使用呼吸机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能有效地改善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的肺氧合功能,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及费用,且安全性好,与CMV比较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45例使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为观察组,31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乳酸水平、氧合指数、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转归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氧合指数为284.48±48.11,与对照组237.88±49.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95.46±17.41) h、总吸氧时间为(96.61±18.09) h、住院时间为(21.30±4.60)h,对照组分别为(112.58±20.21) h、(116.72±28.11) h、(27.12±5.14) h(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8.89%)、呼吸机相关肺损伤(2.22%)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03%、16.13%,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气胸发生率(4.44% vs 3.23%)、肺出血的发生率(2.22% vs 6.4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95.56%)高于对照组(80.65%,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药实践》2015,(11):815-817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症(RDS)的效果。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RDS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机械通气(CMV),观察组44例,予以HFOV,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上机至吸入氧浓度(Fi O2)<0.6时间;观察两组治疗上机前和上机48 h后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和氧合指数(OI);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上机至吸入氧浓度<0.6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机48 h后Pa O2较对照组高,OI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提高氧分压,减少对肺功能的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需机械通气的RDS患儿70例,随机分为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机械通气1 h后,两组患儿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0 h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在1 h及6 h HFOV组较CMV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24 h后HFOV组的OI、MAP仍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CMV组(P〈0.05);两组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能更好更快的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多巴胺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效果及对氧合指数(OI)、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某院收治的90例PPHN患儿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HFOV治疗,观察组给补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多多巴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氧饱和度(SpO_2)、OI、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D-D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治疗后观察组OI低于对照组,SpO_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BNP及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FOV联合多巴胺治疗PPHN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机体缺氧状态,降低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 +目标容量通气(TTV)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及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NRDS)的临床资料,按照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41例,采用SIMV+PSV+TTV模式,对照组患儿46例采用SIMV+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观察两组患儿血气指标、HMGB1水平,症状、体征好转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升高明显,血清HMGB1水平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低碳酸血症、呼吸机相关肺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 h血清HMGB1水平与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92、-0.637,P均<0.05),对照组治疗48 h血清HMGB1水平与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SIMV+PSV+TTV 模式可改善NRDS患儿呼吸功能,促进肺泡氧合功能恢复,降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MA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PS治疗,气管内给药,而后继续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氧合指数由(23.2±2.8)渐降至(12.2±3.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从(0.13±0.03)上升至(0.32±0.0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PS联合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MAS患儿临床症状,有效改善MAS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气胸及VAP的并发症,提高患儿生存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疗效研究。 方法 选取NRDS患儿100例,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50例,早产儿32例,足月儿18例)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组(50例,早产儿32例,足月儿18例),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前、上机后血气分析(2 h 、12 h 、24 h)、氧合指数(OI)以及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HFOV治疗组上机后2、12、24 h的血气分析数值和氧合指数明显优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慢性肺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HFOV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SIMV比较,HFOV治疗NRDS疗效尤其是早产儿NRDS能更好的改善氧合,更快地下调呼吸机参数,节省上机时间和减少肺部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玲  薛梅 《安徽医药》2019,23(3):588-59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吸入(iNO)联合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60例HFOV中高参数设置下氧合差的患儿[吸入氧浓度(FIO2)>60%,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8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予iNO联合HFOV治疗,对照组予单纯HFOV治疗,治疗中监测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高铁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救治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iNO联合HFOV,能显著改善患儿氧合指数,使呼吸机参数逐渐下调至安全范围,且合理调整参数后患儿无明显不适,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提高呼吸衰竭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对照组为(107.00±39.60)h,观察组为(89.34±22.7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对照组32.14%,观察组9.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未用iNO之前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2/FiO2)、氧合指数(OI)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O后2 h、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高频、常频两种通气方式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的20例气胸患儿(HFOV,即治疗组),其中19例一经确诊气胸后即予以HFOV治疗,另1例为确诊气胸后使用常频通气治疗失败的患儿,选取同期20例接受常频通气治疗的气胸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治疗1h、12h,24h后的血氧合指数(OI)、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气胸吸收的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转归。缩果在治疗的不同时间段,治疗组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和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气胸吸收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胸腔闭式引流能有效治疗新生儿气胸。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