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TMB应用于粪便隐血试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200例确诊有消化道出血粪便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133例为上消化道出血,67例下消化道出血,100例正常人粪便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匹拉米洞法、邻联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简称金标法)、TMB法做隐血试验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TMB法假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真阴性率高于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结论 TMB法由于操作简单,试剂无害,灵敏度适中适合临床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相似文献   

2.
徐仁秀 《北方药学》2014,(4):129-129
目的:应用匹拉米洞法对患者大便隐血进行临床检测,并观察这种方法在检测中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应用胶体金法与匹拉米洞法对大便标本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集的300份大便标本,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胶体金法进行测定,观察组予以匹拉米洞法进行测定,并对比两种测定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虽然在测定过程中相符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同样具有不同优缺点。结论:应用匹拉米洞法对大便隐血进行测定,有利于提高测定的准确率并节省经济支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尿隐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用单克隆抗体、联苯胺法对100例临床常规粪便隐血检测患者粪便中的血红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用两种方法对100例临床患者作粪便隐血试验,所得结果联苯胺法阳性率比单克隆法高26%。其中19位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经临床证实是19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溃疡、出血、肿瘤等情况,而其中45例为联苯胺法阳性而单克隆法阴性的患者,也经临床证实食用动物肉类或西红柿、韭菜、菠菜、芹菜等。结论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潜血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评价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联合免疫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方法用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分别对1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和65例阴性对照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查阅病历资料,以内镜检测为金标准,探讨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化学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57.1%、96.9%、97.0%、56.8%,而联合免疫法分别为96.4%、98.5%、99.1%、94.1%,化学法检出限高于联合免疫法。结论联合免疫法是目前检测粪便隐血的较好方法,可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及大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联苯胺法与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隐血的结果,为临床医生正确评价粪便隐血试验结果提供参考.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联苯胺法对120例临床常规粪便隐血检测患者粪便中的血红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联苯胺法检测120例患者为阳性率79.17%,单克隆抗体法检测阳性率52.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6.67%,其中38例为联苯胺法阳性而单克隆法阴性的患者,也经临床证实食用动物肉类或西红柿、韭菜、菠菜、芹菜等.其中5例为单克隆法阳性而联苯胺法阴性的患者.结论 单克隆血红蛋白法灵敏度高,可靠性强,但易出现假阴性,联苯胺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差,易受饮食、药物等影响而出现假阳性,二者联合检测粪便隐血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能大大提高检测结果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镜检查结合大便隐血试验在消化系统肿瘤普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大便隐血试验采用氨基比林法。胃肠镜常规取材3~5块,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共274例患者行大便隐血试验,其中阳性197例(71.9%),阴性77例(28.1%)。大便隐血阳性患者的肿瘤检出率为61.4%(121/197),高于大便隐血阴性患者的10.4%(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便隐血试验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初筛,结合胃肠镜检查,可使患者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 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 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粪便隐血免疫双联法在监测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ASA)致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8例需长期服用小剂量ASA的患者和对照组30例,要求不服用口服抗凝剂、无消化道出血征象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于服药前、服用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应用隐血免疫双联法(血红蛋白免疫法和转铁蛋白免疫法)检测粪便隐血...  相似文献   

9.
<正>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诊断和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项目,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化学法,另一类是免疫法。化学法检测类隐血试验简单、方便,但干拢因素多,易受饮食(肉类、蔬菜、药物、铁剂等)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  相似文献   

10.
“AB液法”粪便隐血在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血试验(occultbloodtest,OB)是临床上诊断消化道出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试验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方法和免疫方法两大类。临床隐血试验一直以联苯胺、邻甲苯胺、还原酚酞等色原性物质为主体做化学检测犤1犦。利用乙肝五项ELISA试剂盒中的底物A液、B液来检测粪便隐血,简称“AB液法”。该法具有经济、快速、实用、简便、灵敏、精确的特点。我们采用AB液法和联苯胺法检测了4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粪便隐血,连续检测3次,进行对比分析,用单克隆抗体法(简称单抗法)做AB液法的灵敏度试验。探讨用AB液法来检测大面积烧伤早期并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关于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实验对象消化道易出血疾病进行筛查的价值比较。方法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经过大肠镜,明确诊断为下消化道易出血病症的200例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同时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结果,并进行比对。结果免疫法,隐血试验检测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疾病的阳性率明显比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更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役法粪便隐血实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与大肠癌解剖位置没有关联,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于筛查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等相关肠道易出血类疾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筛查效果优于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相似文献   

12.
李春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68-469
目的本文主要是对比胶体金和邻甲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的检测结果,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粪便样品作为阴性组;阳性组是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的粪便样品。阴性组和阳性组样品均分别用胶体金法和邻甲苯胺法进行隐血的检查。结果胶体金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邻甲苯胺法(P<0.01),同时在阴性组胶体金法的阳性率为0%,而邻甲苯胺法则有17%。胶体金的辨别误诊率为3.33%,而邻甲苯胺法的误诊率为19.3%。结论胶体金灵敏度高,邻甲苯胺法操作和费用较低,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隐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联甲苯胺、血红蛋白胶体金检测试纸(Hb)、转铁蛋白胶体金检测试纸(Tf)同时检测粪便潜血对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0例健康人及152例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粪便标本,用邻联甲苯胺、血红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转铁蛋白胶体金诊断试纸检测粪便隐血。结果100例健康人邻联甲苯胺阳性检出率为12%,血红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同时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2.0%;152例有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邻甲苯胺阳性检出率为69.5%,血红蛋白阳性检出率为73.0%,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88.2%,同时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阳性检出率为91.2%。结论免疫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是血红蛋白由于受到肠内细菌的作用及大肠粘膜产生的粘液成分影响而变性,出现假阴性反应。因此同时测定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可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粪隐血试验筛查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55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的军队和地方中老年人同时进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及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阳性者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一步行相关医技检查确诊。结果本组粪隐血试验阳性548例,其中CFOBT阳性316例,检出率为5.59%,IFOBT阳性232例,检出率为4.10%,经临床、消化道内镜、腹部彩超及其他医技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疾病295例,占53.83%,主要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201例,占36.68%,主要有痔、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其他疾病52例,占9.49%,主要有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非消化系肿瘤等。结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常规用CFOBT和IFOBT 2种方法检测可筛查上、下消化道隐性出血,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单克隆抗体金标法在检测便隐血中的钩状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克隆抗体金标法检测便隐血 ,是一种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新技术在检测大便隐血项目上的应用。它是将特异的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于纤维素膜上 ,当标本中含有人血红蛋白时 ,形成的抗原抗体结合物聚集在检测带 ,通过可目测的胶体金标记物得到直观的显色结果。由于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从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现有少数病例 ,临床诊断为消化道大出血 ,大便隐血试验联苯胺法为 ( ) ,用单克隆抗体金标法则为阴性或弱阳性 ,后经再增加一定稀释倍数再测则为阳性。为探讨是否存在钩状效应 ,笔者做了如下试验。1 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0.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  相似文献   

17.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和筛查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过去我院一直使用化学法检测粪便潜血,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干扰因素多,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现假阳性反应。近年来沿用了免疫法,免疫法检测粪便潜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免疫法、化学法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误诊的原因,探讨免疫法、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消化内科粪便样品300例,使用化学法和免疫法分别检测,对潜血试验结果比较,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免疫法和化学法阳性率及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免疫法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应慎重,而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则是首选,应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粪便常规检查和体检普查项目,并结合受检者自身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组采用化学法检测,对照组给予免疫检测法;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知,在对300例食管癌、胃癌患者进行检测后,观察组有259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86.33%(259/300);对照组有7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检测准确率为26.00%(78/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7,P=0.000)。所以,采用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在食管癌、胃癌患者的检测中,其检测准确率要高于免疫检测法。结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出血评估中,相对于免疫法,化学法阳性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联合检测粪便潜血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单克隆双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粪便中血红蛋白(Hb)与转铁蛋白(Tf)。统计比较两种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效果。结果:联合检测方式诊断效果显著高于转铁蛋白以及血红蛋白单独检测方式,误诊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能够大幅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同单一诊断相比,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