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突发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务损失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分析。结果表明,风热侵袭型引起的咱力损失以轻,中度为主;气滞血辨型听力损失以重度为主;痰火郁结型和肾精亏损型听力损失以中重度为主;而脾胃虚弱型临床很少见。分析认为,突发性耳垄听务损失程度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实用医学》2002,4(6):20-21
  相似文献   

4.
对122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学检查结果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治疗有效耳听阈固定时间平均为21.84d。耳聋程度重者预事差,听力图为下坡型和全聋型者预事差。怕反射阈值对判断预后无明显意义,而能否测出声反射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病人听力下降的程度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9例(173耳)明确诊断患者,按听力损失程度进行分组,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20天.结果:极重度耳聋的有效率14.3%;重度耳聋的治愈率11.8%,有效率70.6%;中重度耳聋的治愈率25.5%,有效率90.9%;中度耳聋的治愈率60.8%,有效率92.1%;轻度耳聋的治愈率93.1%.总有效率86.2%.结论:突发性耳聋病人听力损失越轻,预后越好;听力损失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才 《海南医学》2004,15(4):105-106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病人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病人可在三天以内;可伴有耳鸣及眩晕;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症状^[1]。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但本病有自愈的倾向,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其发病的原因和治疗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现将1998—2003年问有关突聋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0年11月—2003年10月止,共治疗突发性耳聋12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耳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血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突聋 ,简称暴聋或突聋 ,是指骤然发病 ,原因不明 ,在数小时或几天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多有耳鸣 ,部分患者伴眩晕 ,常为单侧耳聋 ,各种年龄的男、女均可发生。病因不清 ,可能与各种原因 (如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情绪波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不稳等 )所致的内耳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纯音听力检查 ,多数为中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其中病毒感染见于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Ⅲ型、EB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本病多见…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耳聋又称暴聋,是耳科的一种常见病.它是指瞬息间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是耳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病变部位有的在耳蜗,有的在蜗后,听觉损害一般较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眩晕作为一个症状也出现在部分患者.由于突发性耳聋是以其发病方式命名的,故临床上应将原因明确突然发生的耳聋与突发性耳聋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恢复的影响和疗效观察。方法将72例符合“暴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和康复指导,观察两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结果干预组治愈12例(33.33%),显效20例(55.56%),有效3例(8.33%)。无效1例(2.78%),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治愈5例(13.89%),显效14例(38.89%),有效10例(27.78%)。无效7例(19.44%)。总有效率80.56%。治愈率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对治疗突发性耳聋有独特的疗效,而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剐作用小,对听力恢复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突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概念,是病因不明的突然发生的感觉神经性聋。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认为,生理功能改变和多种疾病或许是急性内耳性聋的原因。日本卫生部所属突聋研究小组制定的突聋的正式定义包括7点:①听力下降必须是突然发生的。②确为感音神经性聋。③原因不明。④可伴有耳鸣。⑤可伴眩晕,但无复发。⑤除位听神经外,无其它脑神经症状。③听力障碍应是单侧性的(这点对区分如噪音、中毒和全身疾病引起的耳聋很重要,它们均为双侧性人1病因和发病机理本病的病因不明,但并非所有的突聋都是特异的,引起本病的原因,文献记载共…  相似文献   

13.
刘玉怀  李宪 《北京医学》1998,20(3):180-180
突发性耳聋90例临床分析刘玉怀1王戈平1李宪2突发性耳聋是临床较常见疾病。就其病因、诊断、预后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总结了因突发性耳聋而住院的90份病例。就资料特点经计算机数量化,应用卡方检验法进行显著性检验,试图寻找突发性耳聋疾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高帆 《吉林医学》2010,(30):5437-5437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倒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运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5.0%,对照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纯音听力相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增强患者防病治病意识,对突发性耳聋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使听力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5.
16.
何丽霞  樊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533-1534
目的:探讨美托康(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恢复的影响,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6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康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0d。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后听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83.3%,对照组总显效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美托康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疾患器官的血供,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了解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过程中听力损失加重的频率分布及程度,并试图探讨其原因或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过程中听力损失加重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力检查资料,统计各频率的发生几率及程度;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必要的检查以探讨其原因或诱因?【结果】 54例治疗过程中听力变差患者占同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比例为7.55%(54/715),均发生在发病3 ~ 16 d范围内,其中左耳26例,右耳28例;各频率的发生率及听力下降程度(dB)分别为:125 Hz,88.9%(48/54),28.3 ± 16.2;250 Hz,94.4%(51/54),29.0± 18.8;500 Hz,81.2%(44/54),26.6± 18.1;1 kHz, 55.6%(30/54),25.2± 17.2;2 kHz, 44.4%(24/54),25.4± 17.6;4 kHz,22.2%(12/54),26.3± 18.0;8 kHz,18.5%(10/54), 25.5± 17.4;各频率间听力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 0.955),各频率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00)?13例患者休息欠佳和精神压力大,占24.1%;3例患者诉伴发的眩晕?耳鸣症状加重影响测试,占5.6%;1例疑为激素减量所致,占1.9%;其余37例未找到明确诱因?听力曲线分型:23例平坦型,6例全聋型,8例中低频型?【结论】 部分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听力损失加重的情况,发生率呈现由低频向高频逐渐下降趋势,发生率最高出现在250 Hz,最低出现在8 kHz?导致听力损失加重的原因或诱因包括:休息欠佳和精神压力大;伴随症状加重影响检查结果;激素减量影响;属于缓降型突聋?溶栓治疗导致内耳出血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膜迷路积水加重等?  相似文献   

18.
突发性耳聋与血氧自由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娅苹  周君富 《浙江医学》1996,18(3):145-146
对8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血氧自由基的检测,发现起病后患者血浆及红细胞过氧化脂质增多,血浆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治疗后前者降低,后者增多。认为血氧自由基的增多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增强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重要急症之一。本文对3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恢复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听力恢复与发病至治疗时间、听力损失程度及伴否前庭症状均有直接关系。应强调指出早期治疗是提高突发性耳聋疗效的重要条件,若延误治疗(超过10天)将明显降低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