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7年间对50例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自力霉素膀胱灌注疗法,有效率达76%,其中肿瘤完全消退者22例(44%),部分消退者16例(32%)。无改变者12例(24%)。患者在接受此疗法前12小时要减少液体摄入量,使注入膀胱的药物能维持足够的浓度。每次将20毫克自力霉素溶于20毫升无菌蒸馏水内,患者排尿后取卧位,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内,保留时间越长越好,通常约3小时。每周3次,20次为一疗程。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  相似文献   

2.
为了预防浅表性乳头状膀胱肿瘤的复发,作者在膀胱内注入卡介苗,对其价值及适应症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浅表性乳头状膀胱肿瘤,接受2次以上经尿道肿瘤切除术,或肿瘤部位广泛复发性大的21例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46~87岁,平均70岁.卡介苗40mg用30ml生理盐水稀释,注入膀胱后2小时内禁止排尿.开始2周1次,共4次,以后每月1次,共10次.每次注入前进行尿细胞检查,每2个月进行膀胱镜检查,观察有无复发,可疑时进行膀胱活检.出现复发和剧烈副作用时中止用药.结果1例初发,其他在注入卡介苗前复发  相似文献   

3.
18FDG-PET/CT对评价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ao M  Wu PH  Zeng YX  Zhang FJ  Huang JH  Fan WJ  Gu YK  Zhang L  Tan ZB  Lin YE 《癌症》2005,24(9):1118-1123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后,CT扫描对判断是否有肿瘤残留存在一定的困难,而18FDG-PET/CT(18-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emissiontomograply/CT)在判断肿瘤残留上具有优势。本研究对13例原发性肝癌经TACE联合RFA治疗周后,采用CT和18FDG-PET/CT检查是否存在肿瘤残留,分析CT和18FDG-PET/CT在判断肿瘤残留上的差异,并根据18FDG-PET/CT的结果指导肿瘤治疗。方法:本组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有18个病变,肿瘤最长直径为0.8~16.0cm。12例为初治病例;1例为肝癌手术后复发,肝内共发现有3个病变。经过TACE联合RFA治疗后2~3周,对比CT和18FDG-PET/CT检查的结果;如发现有肿瘤残留,在2~3周内对其进一步行RFA治疗。结果:13例患者经一次TACE联合一次RFA治疗2~3周,经病变区域活检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11例有部分肿瘤残留,肿瘤残留最长直径为1.0~2.1cm;CT增强扫描检查检出5例,18FDG-PET/CT检出有10例残留,CT与18FDG-PET/CT检出率分别为45.4%及90.9%。根据检查结果,在2~3周内经过第二次RFA治疗后,18FDG-PET/CT检查发现10例患者肿瘤无残留,另1例6周后复查18FDG-PET/CT发现肝内病变未控,患者带瘤生存。结论:原发性肝癌经TACE联合RFA治疗以及手术后,18FDG-PET/CT对判断肿瘤残留以及根据检查结果指导RFA治疗较CT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4岁,因“膀胱癌术后46 d”人住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患者于2015-10-16查体时发现镜下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部疼痛,1周后出现肉眼血尿,偶伴血块,遂就诊于当地医院.B超示,膀胱壁实性占位,前列腺增生.2015-12-21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盆腔强化CT示,右侧膀胱三角区可见一范围约为2.4 cm×2.1 cm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形态稍欠规则,边界清晰,平扫CT值约为35 HU,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病变累及右侧输尿管入口处,邻近膀胱壁亦增厚.盆腔及腹膜后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膀胱腔内见少量气体形成.前列腺体积增大,增强不匀均强化,局部上突入膀胱内.右侧三角区见团块状充盈缺损,累及右侧输尿管入口处;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管腔内造影剂充盈可,双侧肾盂及肾盏未见扩张,未见充盈缺损.诊断意见:右侧膀胱三角区肿瘤,累及右侧输尿管入口处(图1).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占位)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示,CK(+),Syn(+-),CgA(—),TTF-1(—),Ki-67(+,30%).诊断明确后于2015-12-25在山东省立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十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十双J管植入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期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前列腺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72例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切除肿瘤后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切除前列腺。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膀胱穿孔和电切综合征发生,术后随访14~54个月,平均24个月,35例发生膀胱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16个月,复发部位均不在膀胱颈口和前列腺尿道,全部再次行TURBT。结论同期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前列腺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安全、短期疗效确切,可适用于一部分年龄较大伴有严重的下尿路梗阻的且肿瘤分期、分级低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6.
保留部分前列腺的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Zhou FJ  Qin ZK  Han H  Liu ZW  Wu ZG 《癌症》2003,22(10):1066-1069
背景与目的:经典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将膀胱和前列腺全部切除,术后阳痿和尿失禁发生率高。在肿瘤没有累及前列腺的情况下,根治术中保留部分前列腺可改善术后性功能和控尿功能,但对预后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本文报告10例保留部分前列腺的改良全膀胱切除术的经验,阐述改良术式对术后性功能、控尿功能和肿瘤控制的影响。方法:对10例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先经尿道电切除部分前列腺,全膀胱切除时保留部分前列腺包囊。下尿路重建采用肠道新膀胱术,新膀胱与残留的前列腺包囊吻合。术后随访评价肿瘤控制、尿液控制和性功能情况。结果:术后病理分期均为T2NOM0。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9例无瘤生存,l例低分化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全身骨骼及淋巴转移;全部患者自主排尿,完全控尿9例,部分控尿l例;术前有性功能的8例中,术后6例保持阴茎勃起功能。结论:保留部分前列腺的改良全膀胱切除术可以较好保留下尿路控尿功能和阴茎勃起功能,但对肿瘤控制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膀胱平滑肌瘤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2008年收治13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岁 。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4例,膀胱刺激症状3例,血尿3例,下腹部不适2例,无症状1例。13例 均行B型超声和CT检查。11例首次B型超声检查发现膀胱内低回声肿块,3例合并单侧肾积水。 CT示类软组织密度影,平均CT值为45.5Hu。4例行MRI示高信号肿块(T2WI)。7例行IVP检查提 示膀胱内充盈缺损。3例尿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均行膀胱镜检,确定肿瘤2例,提示占位性 病变10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物切除术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经尿道电切1例。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13例均为膀胱平滑肌瘤,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6.5cm。肿物大多表面光滑,切面 质韧、灰白色。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无异型性,偶见病理性核分裂相。术后随访6 月~6年,预后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0岁。因间断血尿3年余,左侧腰痛、发热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1998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血尿,在当地医院行膀胱镜诊为膀胱癌,于1998年5月23日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资料丢失不详)。术后予膀胱注入白介素、卡介苗等药物治疗,于1998~1999年每隔3个月复查膀胱镜,共发现5次“膀胱肿瘤复发”,每次均行膀胱肿瘤电切刀切除术(具体术式及手术情况不详)。2000年8月在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及肾盂造影示“左肾占位性病变”,行左肾切除术。入院查体:BP 17/10 kPa,右颈部可扪及1cm×0.5cm大小的淋巴结,质硬,活动,无压痛。双肺呼吸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前列腺增生与肿瘤的CT表现 ,提高早期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 2 1例前列腺增生和 16例前列腺肿瘤的CT表现及其他检查资料。结果 :前列腺增生与肿瘤在前列腺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毗邻关系间存在明显差异。CT表现为体积增大、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清晰 ,多见于前列腺增生 ;CT表现为不规则增大、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呈结节状隆起、膀胱精囊角变钝或消失 ,多见于前列腺肿瘤。结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中晚期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前列腺增生与肿瘤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1例前列腺增生和16例前列腺肿瘤的CT表现及其他检查资料。结果:前列腺增生与肿瘤在前列腺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毗邻关系间存在明显差异。CT表现为体积增大、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清晰,多见于前列腺增生;CT表现为不规则增大、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呈结节状隆起、膀胱精囊角变钝或消失,多见于前列腺肿瘤。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中晚期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者使用肝脏门静脉数字减影(HPSA)检查肝脏肿瘤,取得了良好结果。HPSA 是在腹腔动脉内两次注入造影剂,第一次注入(9ml,6ml/秒)后,以30~40秒的门静脉肝实质期作为蒙片像,以取得第二次注入  相似文献   

12.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院从1981年初至1998年4月间,共收治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占膀胱肿瘤总数的1.3%(10/77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均为男性,年龄28~68岁,平均52岁。病程2~90个月,平均25个月。尿脱落细胞检查均未见癌细胞。9例经腹B超及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瘤;1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B超、CT检查均未发现膀胱肿瘤,术中见膀胱颈部尿道内口稍前侧有一0.1cm×0.1cm×0.5cm小乳头状肿瘤。结果 本组1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均未做膀胱内灌注治疗。所…  相似文献   

13.
CT扫描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和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扫描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适合对盆腔器官的检查。对膀胱肿瘤除可显示肿瘤突入腔内的情况,更主要是能够显示肿瘤有无侵犯膀胱周围组织、邻近器官,并能显示侵犯的范围。在同一检查中还可以观察有无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对临床分期很有价值。本文通过62例膀胱癌的临床、CT扫描和部分手术结果的对比,阐明CT在膀胱肿瘤的诊断和分期的价值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前列腺癌三维适形放疗中,研究对比膀胱充盈和排空状态下靶区和周边重要器官体积改变以及照射剂量变化。方法临床穿刺细胞学证实的前列腺癌早期(T1~T2NOMO期)病例10例,无严重合并症,行对称6个野三维适形放疗。CT定位前1.0、0.5 h口服稀释造影剂各400 ml。定位时留置导尿,排空膀胱后仰卧位CT全盆腔定位扫描,然后注入稀释造影剂250~300 ml充盈膀胱,再次CT定位扫描。CT影像上勾画前列腺靶区和周围重要器官轮廓,三维计划设计。分别评估CTV、PTV、直肠、膀胱、股骨头和盆腔小肠体积,CTV、PTV、直肠、膀胱、股骨头、盆腔小肠平均照射剂量,以及50 Gy膀胱、直肠,30 Gy股骨头受照体积和盆腔小肠最大照射剂量,对比不同膀胱充盈状态下各器官结构体积变化以及照射剂量差别。结果与膀胱排空相比膀胱充盈使体积增加了499%,分别为(67±9)、(336±48)ml(P=0.000),CTV、PTV、直肠、股骨头、盆腔小肠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153、0.501、0.929、0.771、0.081)。充盈时膀胱受照剂量仅为排空时的35%,分别为(1501±201)、(4267±216)cGy(P=0.000);盆腔小肠受照剂量下降了75%,分别为(257±223)、(60±25)cGy(P=0.012);CTV、PTV、直肠、股骨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423、0.540、0.123、0.704)。照射50 Gy的膀胱体积因膀胱充盈减少了14%(P=0.001),直肠、股骨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675、1.000),盆腔小肠最大照射剂量仅为排空状态下的10%(P=0.004)。结论前列腺癌三维适形放疗中膀胱充盈状态对膀胱体积有影响,与膀胱排空相比膀胱充盈能减少膀胱、盆腔小肠照射剂量,对膀胱、盆腔小肠起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7年 6 月,对 17 例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进行了同期经尿道肿瘤汽化电切及前列腺电切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7例患者平均年龄 67 岁,16 例伴间歇性无痛血尿,所有患者均有进行性排尿困难症状。所有患者均经膀胱镜、B超及病理检查确诊。17例患者共有膀胱肿瘤58处,其中4例单发,13例多发。手术前后均进行最大尿流率(MFR)、前列腺症状积分(IP SS)、残余尿(RU)测量。1.2 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膀胱尿道镜观察膀胱内及尿道前列腺部病变,全面了解病变情况。先切除膀胱肿瘤,自瘤体远端…  相似文献   

16.
1985年7~10月,在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70例经内窥镜检查、组织学证实的膀胱肿瘤患者,于流式细胞测定及活检前均作了排泄尿液细胞学检查(VUC)。根据其后病理学发现,分为五组:乳头状瘤Ⅰ级11例,非侵袭乳头状癌Ⅱ级(TA)14例,原位癌(TIS)Ⅱ~Ⅲ级18例,累及固有膜的浅表侵袭性癌(T_1)Ⅱ~Ⅲ级19例,浸润至肌层的癌(T_2)Ⅱ~Ⅲ8例。于膀胱镜检查前24小时内收集每例患者的排出尿液1~5次(平均2.63次),作细胞学检查。于膀胱镜检中,通过备有Ellik排出器的尿道前列腺切除器外套,用50ml消毒生理盐水向膀胱内冲洗5~10次。于当日及过夜冷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耐高压PICC导管在结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首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经耐高压PICC导管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而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行增强CT检查时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护理耗时及导管维护费用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造影剂的外渗发生率(0 vs.5%,P=0.022),护理耗时[(6.36±7.71)分钟/次vs.(13.32±3.29)分钟/次,P=0.001],导管维护费用[(1186.31±165.36)元/次vs.(1250.25±170.67)元/次,P=0.039]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经耐高压PICC导管行增强CT检查,能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护理时数,降低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18.
奥沙利铂加表阿霉素动脉介入治疗巨大膀胱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报告例 1 :患者男 ,64岁 ,2 0 0 1年 1 0月入院。CT检查发现膀胱内巨大的肿瘤 ,1 1cm× 1 0cm ,广基状 ,肿瘤侵至膀胱的后壁及顶部肌肉的全层 ,并累犯右侧盆壁 ,患者尿频尿急症状非常明显 ,小便 30min 1次。手术探查如CT所描述 ,因患者家属不同意行膀胱全切而放弃手术 ,手术后病理报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Ⅱ级。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股动脉插管至髂内动脉 ,灌注化疗药物奥沙利铂 1 50mg ,表阿霉素 (E ADM) 80mg。 2周后患者尿频症状明显缓解 ,可 2h小便 1次。 4周重复髂内动脉化疗 ,连续 3个疗程后复查CT显示膀胱内肿瘤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癌侵犯前列腺的相关因素,为保留患者前列腺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膀胱癌侵犯前列腺的影响因素.结果135例患者中,14例(10.4%)患者出现膀胱癌侵犯前列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与膀胱颈口距离、肿瘤分级是膀胱癌侵犯前列腺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或颈部的患者发生膀胱癌侵犯前列腺的风险是非膀胱三角区或颈部患者的1.784倍;肿瘤直径每增大1 cm,患者出现膀胱癌侵犯前列腺的风险增大2.375倍;肿瘤与膀胱颈口距离每降低1 cm,患者出现膀胱癌侵犯前列腺的风险增大2.079倍;高级别肿瘤患者发生膀胱癌侵犯前列腺的风险是低级别肿瘤患者的1.684倍.结论 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或颈部、肿瘤与膀胱颈口的距离较近、肿瘤高级别和肿瘤较大是膀胱癌患者前列腺受侵犯的高危因素,要重点加强对这类人群的观察,注意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 ,68岁。因间歇性无痛性血尿半年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出现无痛性全程血尿 ,间歇发作 ,无排尿困难及尿痛 ,无消瘦。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 ,腹部无压痛及肿块 ,肾区无叩压痛 ,B超检查于膀胱后壁见实性占位 ,随体位活动。临床诊断为膀胱肿瘤 ,于1999年 8月 2 8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膀胱颈部尿道内口周围有数个大小不一的乳头状肿物 ,质脆、触之易出血 ,前列腺肿大质硬 ,部份突入膀胱。术中行膀胱肿块快速病理检查 ,诊断为前列腺癌侵及膀胱 ,行前列腺及受累膀胱壁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 :前列腺低分化腺癌侵及包膜及膀胱壁。住院 14天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