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通心络胶囊后血脂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该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治疗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通心络,另一组为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LDL—C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HDL—C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该药可能具有抗炎及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口服通心络胶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艳筠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2-100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6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血液流变学、血脂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3.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60例,现将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00例UAP均为2001年2-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38~90岁,平均年龄58.7岁;病程0.7~30年,平均8.38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配对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加通心络胶囊治疗,疗程为8周。通过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心绞痛发作情况评价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血清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绞痛发作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液粘滞性水平,从而改善心肌缺血,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与常规治疗组加通心络组(治疗组)。2个月为1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结果:2个月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2个月,治疗组有1例加重,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3例。治疗组1例发生胃肠道副作用:胃肠胀闷,味觉迟钝而停药。结论:在常规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能更有效地控制UA的发作,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心电图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84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2例和对照组142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优于对照组的7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浆CD6 2P及CD6 3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4 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 ,2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通心络组还给予通心络胶囊 ,每次 3粒 ,每天 3次 ,治疗 8周。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CD6 2P和CD6 3水平 ,并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同时选择 18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健康人组。结果 治疗前通心络组、对照组血浆CD6 2P和CD6 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 (P <0 .0 1) ;治疗后通心络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同时血浆CD6 2P和CD6 3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通心络组及对照组血浆CD6 2P和CD6 3水平仍高于健康人组 (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结论 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合用可以抑制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 ,并具有良好的抗心绞痛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0例UAP,病人皆为我院住院病人,根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为UAP,90例患者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Q)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治疗组),疗程为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有2例发生心肌梗死(6.2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均于入院后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同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自入院起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为(18.26±3.61)mg/L,对照组为(4.05±1.1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正常者主要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4%,CRP升高者主要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急性炎性反应有关,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普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普伐他汀治疗组20例,观察治疗8周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其中血清hs—CRP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14.61±4.30)mg/LVS(14.23±6.21)mg/L,P〉0.051;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与普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明显性差异[(12.01±5.10)mg/LVS(8.81±6.32)mg/L,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易损斑块。作为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志物,可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早期诊断和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加用普伐他汀后可进一步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4.
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永祺  李伟科 《华夏医学》2004,17(2):152-153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80例)和鲁南欣康组(80例)。通心络组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鲁南欣康组口服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次,2次/d,疗程3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85.00%;通心络组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优于鲁南欣康组。结论: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良好,优于鲁南欣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雷英 《河北医学》2014,20(2):202-204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电图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以及患者治疗期间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经过为期14d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8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改善率达88.0%)明显优于对照组(64.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心电图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为观察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比较其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结论:血清CRP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 (CRP)升高在不稳定心绞痛 (UA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 10 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C反应蛋白升高者 (2 7例 )与正常者 (79例 )一年随访比较 ,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C反应蛋白升高者心脏事件的权重发生率为 35 .0 2 % ,正常者心脏事件的权重发生率为 9.4 5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CRP升高是UAP患者一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78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46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组50例,自发型心绞痛组54例及梗死后心绞痛组28例;同期正常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金标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初发型心绞痛组和恶化型心绞痛组的UAER及hs-CRP均有很大程度的增高,二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梗死后心绞痛组UAE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s-CRP在正常范围;自发型心绞痛组两项测定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在心绞痛的早期应该注意监测UAER和hs-CRP的变化,以其尽早干预心绞痛的病程进展,对于恶化型劳力型心绞痛需在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等监测的同时结合UAER和hs-CRP的改变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阻止或延缓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