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脑卒中偏瘫患者通常存在着平衡功能的障碍,常见的评估手段以定性为主,而对制定康复计划和治疗效果评估更需要平衡功能定量化标准.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重心摆动测定各参数与其他功能评价变量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评价中的价值.设计以定性评估为依据的定量评估研究.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对象选择2002-09/2003-04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1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患者,男14例,女5例,年龄33~55岁,病程0.5~4个月.方法对1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测量、起立-行走测定、Berg平衡评价及重心摆动测定仪来进行平衡测定的评价.其中重心摆动测定仪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X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Y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等参数.主要观察指标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重心摆动测定仪测定的各参数与其他功能测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中睁、闭眼的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与Berg平衡评价评分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475~-0.705,P<0.05);其中闭眼的外周面积与Berg平衡评价评分之间相关较好(r=-0.475,P<0.05).睁、闭眼的X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和Y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参数与Berg平衡评价评分之间无相关性(r=-0.346~0.234,P>0.05);起立-行走测定结果与闭眼时的总轨迹长、速度和外周面积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08~0.583,P<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功能独立性测评之间无相关性(r=-0.048~-0.296,P>0.05).结论重心摆动测定可以定量测定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且可以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其中的睁、闭眼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参数可以较为敏感和可靠的判定患者平衡功能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重心摆动测定的各参数与其他临床评价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重心摆动测定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起立-行走测定(timedupandgotest,TUGT)、Berg平衡评价(Bergbalancescale,BBS)及重心摆动测定仪来进行平衡测定的评价。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重心摆动测定仪测定的各参数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中睁、闭眼的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与BBS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475~-0.705,P<0.05);其中闭眼的外周面积(ENVAREA)与BBS之间相关较好。睁、闭眼的X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和Y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参数与BBS之间呈无相关性(r=-0.346~0.234,P>0.05);TUGT与闭眼时的总轨迹长、速度和外周面积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08~0.583,P<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FIM-A之间无相关性(r=-0.025~-0.296,P>0.05)。结论:重心摆动测定可以定量测定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而且其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重心摆动测定法量化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卒中偏瘫患者通常存在着平衡功能的障碍,常见的评估手段以定性为主,而对制定康复计划和治疗效果评估更需要平衡功能定量化标准。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重心摆动测定各参数与其他功能评价变量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评价中的价值。设计:以定性评估为依据的定量评估研究。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对象:选择2002-09/2003-04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1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患者。男14例,女5例,年龄33~55岁,病程0.5~4个月。方法:对1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测量、起立一行走测定、Berg平衡评价及重心摆动测定仪来进行平衡测定的评价。其中重心摆动测定仪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X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Y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等参数。主要观察指标: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重心摆动测定仪测定的各参数与其他功能测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中睁、闭眼的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与Berg平衡评价评分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475~-0.705,P&;lt;0.05);其中闭眼的外周面积与Berg平衡评价评分之间相关较好(r=-0.475,P&;lt;0.05)。睁、闭眼的X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和Y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参数与Berg平衡评价评分之间无相关性(r=-0.346~0.234,P&;gt;0.05);起立一行走测定结果与闭眼时的总轨迹长、速度和外周面积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08~0.583,P&;lt;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功能独立性测评之间无相关性(r=-0.048~-0.296,P&;gt;005)。结论:重心摆动测定可以定量测定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且可以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其中的睁、闭眼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参数可以较为敏感和可靠的判定患者平衡功能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视觉反馈平衡训练仪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2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连续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平衡仪中的睁闭眼静态平衡评估,并将振幅轨迹长及外周面积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的BBS得分均显著增加(P<0.01),但治疗组得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睁和闭眼时轨迹长、外周面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及治疗后睁眼与闭眼比较,轨迹长及面积有统计学差异,睁眼均好于闭眼(P<0.001)。治疗后两组均显著好转,但睁眼轨迹长及闭眼面积治疗组更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5)。结论利用PRO-KIN平衡仪可以有效地评定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并且若结合传统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重心摆动测定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重心摆动测定的各参数与其他临床评价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重心摆动测定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起立-行走测定(timed up and go test.TUGT)、Berg平衡评价(Berg balance scale,BBS)及重心摆动测定仪来进行平衡测定的评价。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重心摆动测定仪测定的各参数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中睁、闭眼的总轨迹长、速度、外周面积与。BBS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475~-0.705,P&;lt;0.05);其中闭眼的外周面积(ENV AREA)与。BBS之间相关较好。睁、闭眼的X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和Y方向动摇平均中心变位参数与BBS之间呈无相关性(r=-0.346~0.234.P&;gt;0.05);TUGT与闭眼时的总轨迹长、速度和外周面积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08~0.583,P&;lt;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FIM-A之间无相关性(r=-0.025~-0.296,P&;gt;0.05);结论:重心摆动测定可以定量测定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而且其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五禽戏对脑卒中患者平衡的影响,探索骶骨定标法、Pro-Kin平衡仪、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三种平衡评估方法的相关性。 方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进行改良五禽戏与常规康复治疗,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的骶骨定标法、Pro-Kin平衡仪进行平衡评估,采用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 TIS)进行躯干评估。 结果:①治疗前后比较,两组BBS评分、双脚及单脚站立时骶骨定标点的重心平均摆动路径、坐位下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与运动椭圆面积、稳定极限、TIS评分均显著性改善(P<0.05)。②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BBS评分、双脚及单脚站立时骶骨定标点的重心平均摆动路径、坐位下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与运动椭圆面积、TIS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BBS差值、双脚及单脚站立时骶骨定标点的重心平均摆动路径差值、坐位下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差值、稳定极限差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③治疗前骶骨定标点的重心平均摆动路径、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与BBS总分呈负相关性(r=﹣0.324―﹣0.562, P<0.05)。骶骨定标点的重心平均摆动路径与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呈正相关性(r=0.547―0.809, P<0.01)。 结论:改良五禽戏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及姿势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骶骨定标法、Pro-Kin平衡仪、BBS之间具有相关性,均能客观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骶骨定标法可以更加客观地检测脑卒中患者不同状态下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静态平衡仪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静态平衡仪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对平衡功能评定的临床实用性和相关性.方法: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平衡训练前后分别应用静态平衡仪和FM-B进行专人测试.静态平衡仪测试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对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重心标准偏差、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时的平均时间4个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前后比较,静态平衡仪检测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重心标准偏差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时的平均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M-B与静态平衡仪各检测指标均呈负相关;睁眼与闭眼状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态平衡仪各检测指标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执行计算-平衡双重任务时,注意力分配原则对平衡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选取健康青年人20例,于坐位下进行睁眼+计算、闭眼+计算测试,于静态平衡仪上分别进行单腿站立+睁眼、单腿站立+闭眼、单腿站立+睁眼+计算、单腿站立+闭眼+计算测试。记录身体重心的左右最大摆幅、前后最大摆幅,外周面积,轨迹长,以及连续逆序减7计算的正确率。结果睁眼时身体重心左右、前后最大摆幅,外周面积,轨迹长显著小于闭眼时(t 8.775, P 0.001);双重任务闭眼时身体重心左右、前后最大摆幅,外周面积小于单项任务(t 2.276, P 0.05);双重任务睁眼时身体重心的左右、前后最大摆幅,外周面积,轨迹长与单项任务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 1.379, P 0.05)。睁眼坐位组、闭眼坐位组、睁眼平衡测试组、闭眼平衡测试组计算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低难度的认知双重任务不通过注意力分配原则来影响平衡稳定性和计算能力,计算任务反而改善闭眼时的单腿静态平衡稳定性,但对睁眼时的平衡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实验室定量测定的静态平衡与临床评定的动态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两者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患者用重心摆动测定法评定静态平衡;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动态平衡;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和10m最大步行速度评测(MWS)来评定功能结局.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确定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之间的关系,确定静态和动态平衡评定与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BBS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705--0.475,P<0.05);闭眼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TUGT之间呈中度的正相关(r=0.508-0.583,P<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FIM-A和MWS之间无相关性(r=-0.048--0.296;r=-0.404--0.01,P>0.05),BBS与FIM-A和MWS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r=0.752;r=0.700,P<0.001),TUGT与FIM-A和MWS之间呈高度的负相关(r=-0.600,P<0.01;r=-0.817,P<0.001).结论在实验室中测定的静态平衡结果与在临床上评定的动态平衡结果是相关联的,但是动态平衡评定比静态平衡评定更能有效地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10.
王丛笑  郄淑燕  李伟  汪杰  陈颖 《中国康复》2019,34(3):138-141
目的:探讨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组(观察组)18例和传统平衡训练组(对照组)1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利用体感互动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游戏项目进行平衡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的综合平衡训练。治疗期间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静动态平衡功能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前后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睁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脚前后站立和闭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ro-Kine Line平衡反馈仪测试静态平衡的信度和效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4名健康人和24例脑损伤偏瘫患者,每位受试者分别在前后两天的同一时间使用Pro-Kine Line平衡反馈仪进行坐位和站立位平衡测试,检测压力中心前后及左右方向的摆动幅度标准差和摆动速度,以及压力中心的摆动长度和摆动面积。结果:①信度检验:坐位下,除压力中心前后方向摆动幅度标准差外,其他5个参数重测信度均较高(ICC=0.66—0.92);站立位下6个参数的重测信度也均较高(ICC=0.57—0.93)。②区分效度检验:偏瘫组与对照组比较,各个测试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标准效度检验:站立位下各测试指标与Berg量表之间呈良好的负相关(-0.41—-0.64)。结论:Pro-Kine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在静态平衡功能的评定中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定量评定:BPM和BBS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脑卒中、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两组受试对象在平衡功能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各为21例。对每一位受试者先给予一次平衡测试仪(balanceperformancemonitor,BPM)测试,BPM测试分别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各测试两次,取其均值分析。BPM测试后稍微休息再进行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评定。结果:病例组BPM的重心分布、摆动轨迹长和摆动面积三个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BBS测试总分、静态总分和动态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且动态平衡功能的改变较静态平衡功能的改变更明显。两组之间BPM和BBS的各个测试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BPM和BBS是评定平衡功能的理想工具,BBS较BPM的应用更为方便。②与同年龄组的健康人相比,脑卒中、脑外伤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降低,尤以动态平衡功能减弱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2组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分级、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BBS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跌到风险评估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人平衡能力特征。方法通过对189名老年受试者进行电脑化动态平衡仪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测试;同时还分别进行平衡能力简单测试方法,闭目原地踏步、平衡木上行走、起立-走的测试、闭眼单足站立、强化Romberg检查的测试、垂直X书写、改良Wolfson测试、前庭步测试的测试。对以上测试结果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年龄段作t检验。结果发现老年人随增龄产生的平衡能力变化特征:行动的迅速、协调能力、动态和静态抗干扰维持平衡能力、前庭功能、肌肉力量,随增龄而呈显著下降趋。结论随着增龄,视觉、前庭、本体等平衡感觉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必然导致平衡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和Bobath平衡训练法对偏瘫患者平衡和功能性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试验条件的住院卒中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对象在试验开始前Berg平衡得分(BBS)、“起立-走”计时试验(Up&Go)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的平衡训练使用平衡仪视觉反馈法,对照组平衡训练使用Bobath平衡训练法,测试指标采用BBS和Up&Go,在试验开始前和训练6周后各评定1次。结果:训练6周后试验组的BBS、Up&Go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使用平衡仪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比单纯的Bobath平衡训练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mini-BESTest)、Berg平衡量表(BBS)、Brunel平衡量表(BBA)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时的相关性,为临床选择适宜的平衡量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3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mini-BESTest、BBS、BBA、改良巴氏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测,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mini-BESTest、BBS和BBA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与肢体运动功能和MBI间的相关性,分析mini-BESTest和BBA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各维度与肢体运动功能和MBI间的相关性。结果:mini-BESTest、BBS和BBA之间相关系数为0.832—0.911(P0.01);肢体运动功能、MBI与三个平衡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89—-0.669(P0.01)、0.514—0.548(P0.01)。mini-BESTest和BBA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5—0.769(P0.01),肢体运动功能、MBI与mini-BESTEST、BBA两个平衡量表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2—-0.655(P0.01)、0.359—0.573(P0.01)。结论:三个平衡量表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mini-BESTest要优于BBS,更适宜在临床上应用,BBA适宜在临床进行快速评估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韩婷婷  尤红  张敏  杨燕 《中国康复》2016,31(4):258-260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训练仪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的Berg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Berg得分提高更为明显(P0.01)。2组的睁、闭眼长度及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且观察组的减小程度更为显著(P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能力,而将视觉反馈平衡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相结合,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则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