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例:男,79岁,中上腹阵发性胀痛伴黑便2个月、外院钡餐摄片示胃底平滑肌肉瘤而入院。查体:全腹软,中上腹深压痛,未及腹块,肝脾肋下未及。双乳腺轻度发育,未及肿块。入院后胃镜检查:贲门7~8点处见一8cm×10cm巨大肿块,呈紫色,血管丰富,未行活检。CT示胃底贲门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肝胃韧带淋巴结肿大,拟胃癌。在全麻下行胃近端癌根治术(D3)、食管胃远端吻合术。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胃贲门后壁,直径8cm,穿透浆膜层,与腹腔干第7、8、9组淋巴结粘连。腹腔内其他脏器未见转移灶。术中冰冻病理示胃恶性肿瘤,倾向低分化癌。术后病理报告:胃底贲门绒毛膜…  相似文献   

2.
病人 男,61岁。2003年9月因进食不畅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贲门癌,病人不同意手术,遂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治疗后症状稍缓解。近半年来病人进食梗阻症状加重,胃镜检查示贲门支架位置良好,近胃底部稍变形,胃底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变硬。  相似文献   

3.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反复上腹不适3年余,加重1年"入院。患者2年前上腹间断腹痛、腹胀不适,伴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黑便等。1年前症状明显加重,频繁出现,与进食无关。入院后化验检查均无异常,胃镜示:食管、贲门无异常,贲门下胃底可见一黏膜下隆起,3.0 cm×2.5 cm大,表面光滑,活检质地中等(图1)。腹部CT示:膈上食管下段、膈下贲门黏膜下见一低密度肿块影,呈哑铃型,  相似文献   

4.
胃壁囊性淋巴管瘤1例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11)祁国华病人女性,38岁。以进食梗咽感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示:胃痛贲门间有一半球状直径约4cm的隆起,质软,粘膜表面光滑.临床以胃底贲门间叶组织肿瘤为诊断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胃底近大弯侧有一囊肿,...  相似文献   

5.
食管、贲门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男 ,40岁。进食时梗噎 5个月。食管 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管腔狭窄 ,粘膜光滑。胃镜检查示贲门部粘膜凹凸不平 ,活检示贲门低分化腺癌。 1997年 5月在全身麻醉下行贲门胃近端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 :食管、贲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术后 6个月患者出现进食梗阻症状 ,胃镜检查示吻合口和残胃瘤组织复发。 1997年 11月在硬膜外麻醉下开腹探查 ,见残胃呈肌性棒状 ,近端空肠与肝左叶粘连梗阻 ,行近、远端空肠侧侧吻合转流术 ,术后第 9天患者全身衰竭死亡。例 2 女 ,48岁。进食时胸骨后灼痛感 1年。食管 X线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管腔狭…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0岁。主因进食后上腹部疼痛2年,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占位10 d入院。既往有小脑萎缩病史20年,陈旧性右肺结核病史6年,无长期饮酒史及胆道疾病史。入院后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显示: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和胃底(图1);上腹部CT示:贲门部胃壁增厚,胃小弯多发肿大淋巴结(图2)。术前临床诊断:局部晚期贲门癌。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女,58岁。因"发现食管贲门胃占位1个月"入院。当地医院胃镜示:食管下段、贲门、胃底隆起,表面溃烂,组织脆,接触出血。活检:(食管贲门胃)黏液腺癌。由于病程较晚,未行手术,根据病情行化疗及放疗。CT检查:食管下段至胃底、胃小弯壁明显弥漫性增厚,壁厚约2.5cm,黏膜面尚光整,部分浆膜面模糊,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增厚的胃壁全层呈低密度,内见散在分布的点状、粟粒状、结节状钙化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8岁,主因"上腹部不适5月,进食梗噎感2月,体重下降8 kg"于2011年3月2日入院.胃镜检查进镜40cm至进境43 cm见贲门2/3周径及胃体后壁一溃疡型肿物生长,表面糜烂,上覆白苔,活检病理示:中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底楔形切除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4孔法。手术主要步骤为肿瘤定位、网膜游离、胃底和脾上极分离、食管贲门连接处(esophagocardiac junction,ECJ)显露以及用内视镜切割吻合器楔形切除胃底间质瘤。结果:79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为(60.1±6.6)min;术中平均出血(56.2±6.7)ml。无病灶遗漏,也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术后平均住院(4.6±0.5)d。78.5%病人于术后36 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结论:腹腔镜胃腔外胃底楔形切除术对胃底,尤其是对后壁近ECJ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是安全、简便和有益的,可以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以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的切除范围也不受限。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6 5岁。剑突下不适 6个月 ,进食后梗噎感 3个月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 ,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胃镜示 :食管距门齿 30 cm处有包块隆起 ,占管腔的1/2 ,长约 3cm,取活检病理诊断 :食管低分化鳞癌。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示 :食管中段黏膜中断、破坏约 3cm。术前其他检查未见阳性。遂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行左后外侧开胸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顶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主动脉弓下方 ,长约 3cm,未侵透外膜。食管旁及主动脉弓下、贲门旁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手术顺利。术后第 3天拔除胸腔引流管 ,第 5天出现胸…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9岁.进食阻挡感,反复黑便20天.查体示贫血貌明显.术前电子胃镜报贲门肿物(图1).增强CT扫描发现贲门处不规则软组织占位,均匀强化,局部增厚(图2). 2011年10月手术,术中见贲门处肿物约8 cm×5 cm×6 cm,于贲门黏膜层向胃腔内生长,有一短蒂,包膜完整,未侵犯胃壁平滑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报告贲门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贲门癌肉瘤.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3岁,农民。11年前(12岁),突发吞咽出难丛进食后胸骨后疼痛、闷胀,伴呕吐陈旧食物,吐后胸骨后疼痛消失,并可继续进食。症状间断出现,时有食物突然入胃而感轻快。2月前症状加重,以“贲门失驰症”收住院治疗。体检:发育略瘦小,各器官无异常。贲门造影片示:贲门及食管下段的4cm长的对称性狭窄,呈鸟喙嘴状改变,上方食管轻度扩张,贲门周围可见软组织阴影,食管镜检查:食管扩张不明显,距门齿38cm处见到狭窄。用力推动镜身仍不能通过。术前在透视下经导丝引导置管行肠内营养,一般情况转好。于1997年3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开胸探查术,术中见食管下段增粗直径约2.5cm,贲门部有一种物约7×7×5cm~3,上达食管下段4cm,下至胃小弯中点,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3岁。主诉:上腹部不适伴大便习惯改变半个月,于2004年11月12日入院。查体:腹平软,未触及明显肿块,中上腹深压痛,无肌卫,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CEA: 4.8μg/L(正常值<4.8μg/L)。胃钡餐X线检查示:贲门胃底癌、胃下垂、胃炎。胃镜检查示:贲门隆起凹陷性病灶性质待查,充血渗出性萎缩性全胃炎伴糜烂。胃镜病理检查示: 贲门黏膜浅层腺体中度异型增生。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入院诊断:贲门癌、结肠息肉。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胆囊积液,囊内泥沙淤积,胆总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MRCP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3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有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胃内容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食管下端鸟嘴样狭窄等典型征象。患儿均经腹行改良Heller术和Dor胃底前壁折叠术。结果:34例均于手术后7~14 d顺利出院,出院前均可进半流食。1例失访,33例患儿随访2个月至9年7个月。均无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和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术后上消化道钡餐复查,食管腔光滑,狭窄段变粗,钡剂通过顺畅,且无胃食管反流征象。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外,其余患儿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结论:改良Heller术治疗小儿贲门失弛缓症具有良好的效果,附加Dor胃底前壁折叠术能够有效防止改良Heller术后的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胃腔外胃切除术治疗胃底后壁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胃切除术(laparoscopicallyextraluminalgastrectomy)治疗胃底后壁近食管贲门连接处(theesophagocardiacjunction,ECJ)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对初步诊断为胃底后壁近ECJ的黏膜下肿瘤15例患者行腹腔镜胃腔外胃切除术。肿瘤直径平均4.8cm;肿瘤边缘距ECJ约1.5~2.5cm。采用4孔法,主要步骤为肿瘤定位、网膜游离、胃底和脾上极分离、ECJ显露以及用内视镜切割吻合器切割胃底。结果手术平均(66.2±10.4)min;术中平均出血(89.4±21.7)ml。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病灶遗漏,也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术后平均住院(5.3±1.1)d。73.3%的患者于术后36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结论腹腔镜胃腔外胃切除术完全可以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和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切除范围也不受限。该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重复癌二例     
例1.男,59岁。进食时剑突后阻滞感3年,吞咽困难伴有烧灼样疼痛2月余。食管钡餐示:食管中段有5cm 长偏心性狭窄,边缘不规则,食管壁僵硬,扩张受限,粘膜破坏中断,上段食管扩张。临床诊断食管癌。术中见:食管肿瘤位于主动脉弓后,6×5×4cm尚游离。切开膈肌探查胃,于胃小弯侧距贲门3cm 处有5cm 直径的溃疡瘢痕,胃左血管处有2×1cm 大小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下胃底黏膜下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胃腔外胃底楔形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总结分析2000年9月至2006年12月行腹腔镜下胃底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术式采用4孔法,手术主要步骤包括肿瘤定位、网膜游离、胃底和脾上极分离、食管贲门连接处(ECJ)显露以及用内视镜直线切割缝合器楔形切割胃底等.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9岁(32~78岁).平均肿瘤直径(4.2±1.3)cm;肿瘤边缘距离ECJ 1.1~3.0 cm.84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62.6±8.9)min;术中出血(86.2±8.1)ml.无病灶遗漏,亦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术后平均住院(5.6±0.5)d.66例患者于术后36 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肿瘤与切缘的距离:与ECJ距离0.7~2.5 cm[(1.4±0.5)cm];与另三面距离2.5~6.0 cm[(4.1±1.0)cm].84例中,平滑肌瘤29例,各型间质瘤51例,神经纤维瘤4例.平均随访(51.0±4.3)个月,无复发和转移发生.结论 腹腔镜胃腔外胃底楔形切除术对胃底,尤其是后壁邻近ECJ黏膜下肿瘤是安全、简便和有效的,可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以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的切除范围也不受限.  相似文献   

18.
例1 男,48岁.因反复呕血、黑便12 h,加重半小时入院.12h前呕血200 ml,并排黑便多次,给予制酸、支持治疗.半小时前突然呕血约2000 ml,伴有大量血块,大汗淋漓,血压未能测出.考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B超检查示胃腔扩张,肝、脾未见异常.行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胃腔高度扩张,胃底后壁近贲门处触及质硬肿块,约7 cm×6 cm大,活动差,切开胃前壁,吸尽大量积血及血块,胃底后壁见1 cm溃疡灶,并渗血,考虑胃间质瘤伴出血,拟行全胃切除.离断十二指肠残端后,短时间内再次出现胃腔扩张,血压下降,再检查胃腔,见原溃疡处有搏动性出血,用丝线缝合止血.再次探查肿块,见肿块同脾上极、胰体、胃后壁粘连紧密,肿块可触及博动,考虑脾动脉瘤胃内瘘.行全胃切除术加胰体尾、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两周后出院.病理学检查:慢性溃疡穿透胃壁,胰体尾及脾之间囊肿形成,脾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 ,66岁。因上腹部胀痛 ,进食后加重半年入院。体查 :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 ,剑突下压痛 ,未扪及包块 ,肝脾未扪及 ,肠鸣音正常。白细胞 5 .7× 1 0 9/L ,中性 0 .72。血红蛋白 1 1 5g/L。腹部B超示肝脏位于左侧 ,脾脏位于右侧 ,肝胆脾图形未见异常。胃镜示食道黏膜光滑 ,贲门僵硬狭窄 ,贲门下可见较大凹陷 ,基底不平 ,质检脆 ,出血多 ,诊断为贲门癌累及胃底。心电图 :窦性心律 ,符合右位心改变。入院诊断 :全内脏转位并胃癌。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肝脏位于左上腹 ,表面光滑无结节 ;脾脏位于右上…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 42岁, 因"反复消化性溃疡原因待查"于2020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反复腹痛、反酸, 诊断十二指肠溃疡4年, 长期口服抑酸药物。曾于外院行3次手术治疗:2019年9月, 因明显腹痛、呕吐, 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瘢痕样狭窄, 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迷走神经切断术, 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固有腺体减少, 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胃体部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术后2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呕吐, 复查胃镜示吻合口溃疡, 保守治疗后好转;2020年2月10日因剧烈上腹痛, 急诊CT检查结果示腹盆腔大量积液积气行手术探查, 术中见胃大弯前壁大小1 cm×1 cm破口, 行穿孔修补术;2020年9月9日因剧烈上腹痛、呕吐咖啡色物质, 考虑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 急诊行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吻合口狭窄梗阻, 无法经口进食, 置鼻空肠营养管及鼻胃减压管;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示吻合口溃疡并狭窄, 血胃泌素63 pmol/L(正常值范围:2~10 pmol/L)。入院体检:体重41 kg, 体重指数15.8 kg/m2。患者无法经口进食, 经鼻饲营养管鼻饲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