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肿瘤以移行细胞癌多见,膀胱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极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现将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马路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3):159-160,141
鳞状细胞癌抗原对多种肿瘤(宫颈癌、头颈部癌、肝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对肿瘤的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是鳞状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就以上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治的20例皮肤鳞状癌患者资料,对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确诊病例采用手术和高频电离子治疗并做好回访。结果 20例患者临床诊断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入院治疗后,2例死亡,其余18例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自患者出院随访至今,无1例病灶转移。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是临床上早发现、早确诊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研究Hsp70在人类表皮和表皮肿瘤痰病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56例表皮肿瘤(其中29例基底细胞癌、27例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人皮肤中HSP70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HS70在正常表皮全层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均有表达;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胞浆表达减弱,但在部分癌细胞杖有中等表达。结论 胞浆HSP70表达降低可能与皮肤肿瘤有关,细胞核表达HSP70与角质形成细胞恶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 5 7岁。右小腿烧伤后瘢痕 2 5年 ,反复瘙痒 ,溃疡 1年余。查体 :一般情况好 ,系统检查无异常 ,未扪及浅表淋巴结。皮肤科情况 :右小腿后区表面有约 3 0cm× 2 0cm大小溃疡 1个 ,溃疡底部高底不平 ,呈乳白色颗粒样组织 ,边缘高出皮肤 ,表面有血痂覆盖 ,与周围组织粘连 ,活动度差 ,质硬 ,压痛 ,伴臭味。组织病理 :皮肤各层大量癌细胞浸润 ,其中央有角珠 ,瘤细胞大、胞浆丰富 ,细胞核较大 ,空亮 ,中央有一嗜碱性小核仁 :核分裂不典型。诊断 :烧伤瘢痕性鳞状细胞癌。治疗 :瘢痕癌切除后植皮术。2 讨论瘢痕组织可…  相似文献   

6.
针对PD-1和PD-L1分子、p53和bcl-2蛋白、热休克蛋白70等表达水平情况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深入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微机鳞状细胞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PII-300微机上开发的鳞状细胞癌肿瘤(SCCA)标志物检测系统。系统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Visual Basic6.0作为开发平台。经过临床千余例标本的人工检测报告和本系统检测报告的对照实验,符合率为100%。系统的临床应用提高了鳞状细胞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效率和质量,为SCCA标志物检测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智能型方法。  相似文献   

8.
p53是抑制基因,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易发生突变,在恶性肿瘤中表达明显,特别在头颈部肿瘤中表达极高。鳞状细胞癌(鳞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病理类型,临床确诊时多已到中晚期。大量研究表明,检测p53对头颈部鳞癌的早期诊断、选择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40岁以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3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 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占同期膀胱癌总数的5.1%(13/253),男女比例为12:1.以无痛性间歇发作的肉眼血尿为主要首发症状11例.临床分期Ta-T1期12例,病理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9例.13例随访1.5~9.0年,患者均健在,无肿瘤复发.结论 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有一定发病率,应引起临床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预后好于老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宫颈SCC患者进行NACT敏感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进行手术治疗前接受NACT,并且术中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宫颈SCC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宫颈SCC患者的NACT疗效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χ2检验,分别对NACT前、后血清SCC-Ag值及其阳性率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NACT前血清SCC-Ag值及NACT前、后血清SCC-Ag值变化,对宫颈SCC的NACT疗效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宫颈SCC的NACT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宫颈SCC患者NACT前、后血清SCC-Ag阳性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对复发与未复发宫颈SCC患者接受NACT前血清SCC-Ag值进行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宫颈SCC患者的NACT有效率为75.0%(51/68)。②本组68例宫颈SCC患者接受NACT后,血清SCC-Ag值及其阳性率分别为(2.9±1.6)ng/mL和45.6%(31/68),均分别显著低于接受NACT前的(5.1±1.7)ng/mL和91.2%(62/6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91,P<0.001;χ2=32.682,P<0.001)。③NACT前血清SCC-Ag值及NACT前、后血清SCC-Ag值变化值对于预测宫颈SCC患者NACT疗效的ROC-AUC分别为0.839(95%CI:0.717~0.965,P<0.001)与1.000(95%CI:1.000~1.000,P<0.001),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0、0.6 ng/mL。④对宫颈SCC患者NACT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NACT前血清SCC-Ag值及NACT前、后血清SCC-Ag值变化值均为预测宫颈SCC患者NACT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5,95%CI:0.224~0.608,P<0.001;OR=0.984,95%CI:0.899~0.998,P<0.001)。⑤本研究68例宫颈SCC患者中,合并脉管转移者,其接受NACT前的血清SCC-Ag阳性率高于未合并脉管转移者,合并淋巴结转移者、脉管转移者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为ⅡA2期患者接受NACT后的血清SCC-Ag阳性率,均分别高于未合并淋巴结转移者、脉管转移者及ⅠB2期患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P=0.035,P<0.001)。⑥本组68例宫颈SCC患者中,13例发生复发,复发率为19.1%(13/68)。复发者接受NACT前的血清SCC-Ag值为(7.1±1.1)ng/mL,高于未复发者的(4.7±1.5)ng/m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1)。 结论血清SCC-Ag值及其变化是否可作为预测宫颈SCC患者NACT敏感性的指标,以及预测宫颈SCC复发的指标,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尚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内源性闭合环状非编码RNA,其生物学功能多样,具有结构稳定、高度保守、组织和发育阶段特异性等特点。研究证实CircRNA在调控肿瘤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潜力成为OSCC诊断、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着色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XP)伴发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einoma,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1993年~2004年间收集的XP伴发SCC患者进行分析。结果:4例中,男性1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4岁,平均2.5岁。并发肿瘤年龄,最小7岁,最大18岁,平均12.8岁。其中有明确近亲婚配者2例(50%)。4例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结果均典型。结论:X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以早年并发恶性肿瘤为其特征,其中以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最为常见。与皮肤损害和紫外线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作为特异度的肿瘤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的早期辅助诊断、预后风险因素评估、手术放化疗疗效评价及复发监测随访中。笔者拟就SCC-Ag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炜  李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28-3130
[目的]探讨不同修复方法在头皮鳞癌术后大面积头皮缺损一期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组65例病人头皮缺损一期修复方法,其中游离皮片移植24例、带蒂转移皮瓣33例、游离皮瓣血管吻合8例。[结果]63例皮瓣及植皮成活,一期愈合;2例皮瓣小部分坏死,经换药二期愈合。[结论]根据创面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一期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病原组织学起源.方法胃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SSC)是很少见的,发病率仅占胃癌的1%.统计20年间(1986~2005年)1698例胃癌标本,仅有4例胃原发性鳞癌临床资料,占0.24%.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参考文献,对其组织起源进行讨论.结果4例PSSC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52.4岁.大体为境界清楚但无包膜的肿块.组织学分三级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2例.结论胃原发性鳞癌极其少见,临床诊断因无特异性表现较为困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16.
刘琳  程若川 《现代保健》2012,(14):147-149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1981-2011年间报道的294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i法进行Log-rank生存分布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中位生存期7个月,仅有27.1%的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手术组1年生存率低于手术加放疗组,但3年生存率手术组高于手术加放疗组,整体上放疗组生存率高于未放疗组。结论: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预后差,手术是综合治疗的基础,术后放疗有助于获得短期的生存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前列腺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和1例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行化疗和定期膀胱腔内灌注化疗,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另1例术后7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患者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和氟他胺口服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前列腺特异抗原(VSA)(+),黏液染色(PAs)(-)、癌胚抗原(CE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高分子角蛋白(CKH)(-),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转移。结论原发性膀胱、前列腺印戒细胞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张溪  丰琅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151-1152
患者,女,73岁,因间断无痛肉眼血尿1个月于2012年1月15日入院B超示膀胱内3.4cm×2.6cm中低回声占位;CT检查示膀胱后壁2.9cm×3.5cm占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着色干皮病(xeroderm a p igm entosum,XP)伴发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 inom a,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1993年~2004年间收集的XP伴发SCC患者进行分析。结果:4例中,男性1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4岁,平均2.5岁。并发肿瘤年龄,最小7岁,最大18岁,平均12.8岁。其中有明确近亲婚配者2例(50%)。4例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结果均典型。结论:X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以早年并发恶性肿瘤为其特征,其中以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最为常见。与皮肤损害和紫外线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D44与CD133在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组织中的表达,对HNSCC的分子治疗进行初步探索.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人HNSCC标本进行了CD44与CD133的检测,选取同期癌旁正常组织8例和10例声带患内标本进行对照. [结果]CD44和CD133在HN-SCC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两者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息肉(P<0.05). [结论]CD44与CD133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联合检测CD44和CD133可为筛选HNSCC肿瘤干细胞、有效的开展针对HNSCC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