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道84例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65例有缺血性ST段改变,发作206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占74%,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组SMI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症状与有着癍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MI发作有其昼间规律,SMI与心律,心率,心率变异性观察,提出了心肌梗塞后SMI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李小会  王桂荣 《河北医药》2002,24(6):488-488
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是冠心病 (CDA)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其发作隐匿 ,易被患者及病人忽视。而且可能是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 ,常可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分析 10 0例CAD患者 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评价其对CAD患者SMI的检出率 ,并探讨SMI的发生机制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本组系 2 0 0 0年 2月~ 2 0 0 1年 5月经我院心电图室检查 ,按照WHO的CAD诊断标准 ,诊断为冠心病患者 10 0例 ,其中男 84例 ,女 16例 ;年龄 30~ 75岁 ,平均 5 6岁。临床类型 :陈旧性心肌梗死 4 2例 ,心绞痛 5…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士彬  金晓静 《天津医药》1992,20(5):284-286
本文对10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6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监测结果,陈旧性心肌梗塞和冠心病心绞痛两组无症状ST段压低均高于有症状(P<0.05),但两组之间有症状与无症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中有64例ST段压低均发生于日常活动和卧床休息时。发作时间以6~12点最多,缺血严重程度及时限与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一般无典型临床症状,一般检查较难确诊,故易被人忽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动态心电图(Hoher)的应用日趋广泛,对冠心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作用己被世人所公认,有关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规律的研究也更进一步深入。本文应用Hoher检测冠心病患者110例,以探讨冠心病患者SMI发作时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动态心电图检查的6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50例心肌缺血,其中4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0例有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7%(36/42)、特异性77.8%(14/18)。结论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方法:检测到有心肌缺血改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有症状组(71例),B组为无症状组(132例),观察两组心肌缺血ST段下移时的平均心率、持续时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记录两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分析不同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结果:无症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多于有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发作时的心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而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无症状组(P〈0.05);无症状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P〈0.05)。两组患者缺血型ST—T改变在6:00~12:00时段发生率最高,0:00~6:00发生率最低,两时间段缺血型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 (DCG)监测 10 8例冠心病患者 ,旨在进一步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1 资料与方法选择我院 1992— 1997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共 10 8例 ,男6 2例 ,女 46例 ,年龄 39~ 78岁 ,均符合 1979年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除外高血压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及束支传导阻滞等。全部病例均接受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所用仪器为美国先进医用设备公司 BIOSENSOR动态心脏监护系统 ,选择 MV1 、MV5导联 ,全信息连续记录 2 4h心电资料 ,参照生活日记 ,观察 ST段改变时是否伴有心绞痛以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holter对23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218例有缺血型ST改变(91.6%),其中72.48%的缺血性ST改变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占27.52%.结论 holter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其发生规律。方法 10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24 h连续监测。结果检出90例患者存在缺血性ST段变化,其中62.2%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且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存在昼夜性规律。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项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东方  董晶  白黎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671-3672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资料.结果:心肌缺血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于日间;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心肌缺血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动态心电图早期检出SMI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分析老年冠心病 184例 ,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组 116例 ,有症状组 68例。SMI组与有症状组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DCG)比较 ,室性心律失常 (47 4 8%∶2 6 3 2 % ) ,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 (3 3 0 9%∶2 1 5 0 % )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SMI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发生率均高于有症状组。普通心电图检出缺血型ST—T改变明显高于DCG ,SMI组 93 1%∶3 1 0 3 % ,有症状组 94 12 %∶3 6 76%。  相似文献   

12.
张廷芝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87+189-187,18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老年冠心病患者166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本组166例患者进行连续24h检测,并做好记录。观察患者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情况;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在不同时间的情况;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耐ST段下移幅度。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阵次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在不同时间发生情况有所差异;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下移幅度与有症状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早期及时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或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因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为病人和医师所忽视 ,是冠心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为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昼夜规律和发作时的行为状态 ,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有心肌缺血 (MIS)改变的 10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6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10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性 72例 ,女性 3 0例 ,年龄 65~ 87岁 ,平均 (69± 9)岁。所有病例均符合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的冠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我院接诊的心肌缺血患者200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有关资料。结果共检出ST段缺血性改变568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7阵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241阵次。327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上午6:00~12:00时发作的有132阵次,下午12:00~18:00时发作的有76阵次,夜间18:00~24:00时发作的有72阵次,凌晨00:00~6:00发作的有47阵次,60以下患者发作96阵次,60岁以上患者发作231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ST段降低幅度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明显大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检查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SMI提供依据。方法 2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检出率为93.9%,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4%VS 23.6%,P〈0.05)。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VS 17.0%,P〈0.05)。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共131例(79.4%),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20.6%);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88.2±6.5)次/min VS(79.6±6.2)次/min,P〈0.05]。165例SMI患者中男性96例,女69例,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5.8)次/min VS(80.6±5.4)次/min,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临床分析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资料。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7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对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症状患者21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48例,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经动态图监测可见,ST段阵次变化次数为450例,无症状、有症状心肌缺血变化分别为314阵次、136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发生率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P <0.05),而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的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对比无差异(P> 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准确率高,对于指导临床预后,改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素清  王娅荣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357-335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对165例糖尿病患者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测,选出有心肌缺血76例进行分析。结果:76例中共检出心肌缺血705阵次,其中无症状发作671阵次(92.2%),有症状发作34阵次(4.8%)。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病高峰在上午06~12点,00~06点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阃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高。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其起病隐袭,如不积极防治,病情可突然恶化,甚至导致猝死。  相似文献   

18.
杨松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616-617
<正>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或称隐匿性心肌缺血(SMI),是指确定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如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血液灌注与心肌代谢异常等),但缺乏胸痛或者与心肌缺血相关之主观症状。其发作十分隐匿,针对各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极容易发生各种心脏事件。发作时可以无任何症状,对预后影响非常大,24h动态心电图(Holter)不但可以监测心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作用。方法 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对90例冠心病人连续监测24小时,并详细记录其检测时间内活动情况。结果 90例冠心病人中,有SMI的有61例ISMI发作的次数,ST下移最大,最长时间均以上午6~12点为多IST段下移越严重,下移时间越长,合并室上性早搏越多。47例单纯SMI病人中有43例(90.2%)ST段下移发生于休息及日常轻度活动时,结论 SMI与心绞痛发作有同等的预后意义,可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应加强其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相关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监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不同的监测方式后,各组间的效果均相同,其中观察组的监测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变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各组间的数据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效果显著,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