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从脑肠相关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脑肠相关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辨证取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运用孙思邈"十三鬼穴"加天枢、大肠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选取足三里、天枢、大肠俞、肝俞、脾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SF-36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基本一致;两组治疗后得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肠相关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合募配穴"两种针刺配穴法治疗大肠腑病的效应差异,探讨"合治内府"之"合"的含义。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曲池天枢组、天枢上巨虚组、天枢大肠俞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6明显升高,IL-1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IL-6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曲池天枢组比较,其它治疗组IL-6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天枢大肠俞组与天枢上巨虚组比较,IL-6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治疗组对UC大鼠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天枢配上巨虚组效果最佳,即下合穴配募穴治疗大肠腑病的效应优于俞募配穴及上合穴配募穴;"合治内府"之合穴应指"下合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穴和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与延髓内Fos和GFAP免疫反应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组(UC组)、UC+电针上巨虚穴组(上巨虚穴组)、UC+电针天枢穴组(天枢穴组)、UC+电针三阴交穴组(三阴交穴组),每组8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液灌肠法诱导建立UC大鼠模型。实验结束后观察记录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程度,取延髓组织切片进行抗Fos/抗GFAP双标记(标记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针刺干预后,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以上巨虚穴和天枢穴组减轻更明显,而三阴交穴组变化不明显;免疫组化观察发现各组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型胶质细胞主要表达在延髓孤束核(NTS)内,以UC组表达最高,而上巨虚穴和天枢穴组表达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上巨虚穴和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治疗作用,延髓NTS内免疫阳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穴之间、单穴与相应穴组之间、四单穴组方与相应穴组之间治疗便秘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便秘选穴组方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小鼠190只,每组10只,分别就单穴组、单穴与相应穴组、四单穴组方与相应穴组的比较进行实验设计,均分别设有正常组和模型组做对照。采用灌胃给予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和"大肠俞"进行针刺。其中,单穴间比较选取4个穴位的单侧,单穴及相应穴组间比较选取4个穴位的双侧以及"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的单侧,四单穴组方与相应穴组间比较选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的双侧以及4个穴位的单侧同时针刺,留针20min,共针刺7次。以上均观察针刺对便秘模型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2h排便粒数和肠道推进率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3个模型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12h排便粒数和肠道推进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各单穴(单侧)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12h排便粒数明显增多(P0.05),肠道推进率明显提高(P0.01)。3与模型组比较,各单穴(双侧)组及天枢+大肠俞组、曲池+上巨虚组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12h排便粒数明显增加(P0.05),肠道推进率明显提高(P0.05),且天枢+大肠俞组与曲池+上巨虚组均优于相应的单穴(双侧)组(P0.05)。4与模型组比较,四单穴组方组及曲池+上巨虚组、天枢+大肠俞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12h排便粒数明显增加(P0.05),肠道推进率明显提高(P0.05),且四单穴组方组优于天枢+大肠俞组及曲池+上巨虚组(P0.05)。结论:1针刺各单穴均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具有明显改善作用;2针刺穴组的效应优于相应单穴双侧组,提示穴位间具有协同作用;3针刺四单穴组方的效应优于相应双穴组,提示针刺四单穴组方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Treatment of 90 cases of simple obesity with intermuscular needling meth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平卧,在腹部分别以双侧天枢穴为中心点作半径为2寸的两个圆,在圆内以分刺法密集针刺,每一圆内施以10~20针,然后接电针,同时针刺双侧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曲池和支沟,治疗印例肥胖患者。以常规针刺法治疗30例为对照。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0.0%。  相似文献   

6.
黄峥 《广西中医药》2012,35(5):33-35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胃轻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刺治疗(穴取胃俞、脾俞、内关、公孙、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气海等);对照组口服吗丁啉,每次10mg,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30天。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糖尿病胃轻瘫各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满意,其症状改善优于吗丁啉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深度针刺天枢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75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常规针刺组、浅刺组各25例。深刺组使用电针深刺天枢穴至刚突破腹膜;常规针刺组用电针针刺天枢穴至0.8~1.2寸;浅刺组用电针针刺天枢穴至皮下0.2~0.3寸。3组疗程均为4周,并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自主排便次数、CC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电针3种深度针刺天枢均增加周排便次数,深刺组及浅刺组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仍有疗效(P0.05);电针3种深度针刺天枢均可降低CCS评分分值,但天枢电针深刺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的CCS评分分值均显著低于电针常规针刺组及浅刺组(P0.01);电针深刺组的有效率高于电针常规针刺组及电针浅刺组(P0.01),电针浅刺组的痊愈率高于电针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针深刺天枢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短长期疗效最佳,其次为电针浅刺,电针常规针刺疗效最差,3种深刺针刺天枢穴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126-129
目的观察并比较旋覆代赭汤联合特定穴电针与特定穴针刺辅助治疗术后胃瘫(胃虚痰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将40例外科术后发生胃瘫(胃虚痰阻型)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20例和针刺组20例(针刺组因病情加重脱落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组辅助旋覆代赭汤联合特定穴(足三里、上巨虚)电针治疗,特定穴:内关、公孙、膻中、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1次/d。针刺组仅辅助特定穴针刺治疗,选穴同联合组(非电针),1次/d,均治疗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胃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GCSI)评分、日(24 h)胃液引流量及胃管留置时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GCSI)评分、日(24 h)胃液引流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联合组的改善作用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联合组胃管留置时间显著少于针刺组(P0.05)。(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20/20),针刺组为84.21%(16/19)。联合组有效率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特定穴电针与特定穴针刺辅助治疗术后胃瘫均有效。而联合治疗在改善术后胃瘫(胃虚痰阻型)的恶心呕吐、腹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减少胃液引出量、缩短胃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机体状态下穴位配伍效应的变化,探究腧穴配伍对效应方向及效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SD大鼠,运用胃球囊内压测量方法,观察在胃运动正常、兴奋、抑制状态下,电针(刺激参数为3 mA,2/15 Hz)天枢组、天枢配上巨虚组、天枢配曲池组、天枢配大肠俞组(每组每种状态为10只大鼠)对调节胃运动效应的差异.结果 电针天枢单穴在3种胃运动状态下均为抑制效应(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5.83±1.80、-13.95±4.35、-21.30±2.75),兴奋状态下的效应量最高;天枢穴与曲池、上巨虚、大肠俞配伍后,其效应量均降低,3种状态3种组合的9种情况下,7种情况的效应量较单穴效应量的差异(78%)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天枢穴与不同部位腧穴的两两配伍对胃运动的调节呈现拮抗作用.结论 电针刺激不同状态下的天枢穴均呈现抑制效应,机体状态可影响效应量,并不影响效应方向;天枢穴与上肢、下肢、背部穴位配伍,对调节胃运动均呈现拮抗作用,这一作用也不受机体状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刺天枢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天枢、深刺与标准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39例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实验组深度针刺天枢穴,对照组标准针刺天枢穴。结果:两组治疗后便秘量表积分、大便性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安全。结论:天枢穴深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针配合梅花针治疗干眼的疗效。方法纳入干眼患者50例(100只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刺治疗组20例(40只眼)、假穴针刺组15例(30只眼)和药物组15例(30只眼)。针刺治疗组予以"薄氏腹针""梅花针"及眼球运动操治疗,假穴针刺组选取双侧"天枢穴旁、外陵穴旁、滑肉门穴旁非穴点""梅花针"及眼球运动操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8周(16次)为1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眼部症状积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并对比分析3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治疗组的SIT、3组患者的眼部症状积分与BUT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针刺治疗组在改善SIT方面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5%、73%和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梅花针疗法可治疗干眼,增加泪液分泌量(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同时对于改善眼部症状及提高泪膜稳定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肺俞穴及非经非穴点对肺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肺俞穴及非经非穴点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健康男性学员80名,年龄20~22岁之间,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美制2120肺功能仪分别于针刺前10 min及针刺后10 min测试FVC、FEV1.0、FEV1.0%、MMF、PEFR、V75、V50、V25.结果针刺肺俞穴后FVC明显增高(P<0.05),针刺非经非穴点后,各项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肺俞穴可提高健康人的FVC,而针刺非经非穴点则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胃肠腑热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电针与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胃肠腑热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单纯性肥胖病胃肠腑热型的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电针组穴取内庭、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曲池,行针刺疗法,并于上巨虚、内庭和天枢、丰隆行电针疗法;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同电针组.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2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体质量、肥胖度、体质指数、体脂百分率等肥胖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减重与减脂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体质量、肥胖度、体质指数和体脂百分率均明显降低(均P<0.01);第1疗程减重效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组[95.6%(43/45) vs 77.8%(35/45),P<0.05],后期2个疗程两者效果无明显差异(均P>0.05);电针与针刺在减脂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显著,且电针在初期减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4.
探讨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天枢、大肠俞、上巨墟、支沟,并配合实秘、虚秘不同取穴采用补虚泻实治疗。对照组予麻仁丸口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3.33%、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泻实补虚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针刺宁神穴与腹针相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为宁神穴结合腹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门诊确诊为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患者按照时间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1组:宁神穴结合腹针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组:宁神穴加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每组治疗40min/d,连续治疗6d,休息1次,共治疗12d。治疗前后分别用PSQI、中医临床症状量表及临床疗效诊断标准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的PSQI量表评分前后差异显著,说明三组患者均有所改善;在中医症状评分中,三组患者也均有所改善。三组间比较,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均是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说明治疗1组效果最佳。结论:(1)三组均可有效地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2)针刺宁神穴结合腹针加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优于针刺宁神穴加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优于常规取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2003年-2011年采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尿频尿急6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女性40例,男性2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塞45例,症状轻者有时尚能坚持1-2小时小便1次,重者十几分钟或半小时1次. 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阳交、太溪、复部取穴(中脘、下脘、水分、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等穴位常规消毒,百会穴平刺0.5寸,合谷直刺1寸,足三里穴直刺1-2.5寸,三阴交穴直刺1寸,太溪穴直刺0.5寸,中脘穴直刺0.8寸,下脘穴直剌0.8寸,水分守直刺0.8寸,气海穴直刺0.8寸,石门穴直刺0.8寸,关元穴直刺1寸,中极穴直刺1寸,曲骨穴直刺0.8寸,天枢穴直刺1寸,外陵穴直刺1寸,大巨直刺1寸,水道穴直刺1寸,归来穴直刺1寸,气冲穴直刺1寸,针刺得气后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1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03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52例和药物组51例。针刺组采取针刺天枢、关元、子宫、三阴交穴为主治疗,每星期3次,3个月为1个疗程;药物组口服妇科千金片,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常规及B超检查。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4%,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血常规及B超检查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针刺天枢、关元、子宫、三阴交穴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不同穴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寻找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19例)、合穴配穴组(34例)、合募俞配穴组(26例)和西药对照组(25例)。俞募配穴组电针双侧天枢、大肠俞;合穴配穴组电针双侧曲池、上巨虚;合募俞配穴组电针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以上3组前两周均每周治疗5次,后两周每周治疗3次。西药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5mg),每天3次,连续口服4周。研究周期9周,包括基线评价1周、治疗4周、随访4周。以周自主排便次数为主要指标,排便困难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为次要指标进行治疗后和随访疗效评价。结果:根据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原则,将104例患者全部纳入分析。(1)治疗后4组患者周自主排便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3个电针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可继续维持周排便次数的增加效应(P0.01),且优于俞募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P0.01),而其余3组周排便次数没有良好改善(P0.05)。(2)治疗后合穴配穴组、合募俞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对排便困难程度均有改善(P0.05,P0.01);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和合募俞配穴组依然改善显著(均P0.01)。(3)治疗后合穴配穴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其余3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个电针组均可有效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疗效相当。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的合穴配穴法能显著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改善排便困难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针刺疗效可持续4周,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刺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将15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治疗组针刺患肩对侧条口穴并运动患侧肩关节30 min,每周针刺3次,共4周。对照组按照常规取穴,针刺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及阿是穴,每周针刺3次,共4周。使用VAS、CMS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后1 d、1个疗程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CM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刺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左侧列缺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探究列缺穴对不同性别受试者ACA的影响,为临床选取该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30例,分为3组进行试验,分别为男女混合组30例、女性组15例、男性组15例。针刺受试者左侧列缺穴,在针刺前(针刺前10 min)、入针后(进针得气时)、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出针后10 min)运用TCD分别记录志愿者双侧A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1)男女混合: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2)女性: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时,双侧ACA的舒张期Vd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5)。(3)男性:针刺左侧列缺穴,在出针10 min后,左侧大脑前动脉PI与行针时比较有所增加(P0.05)。结论针刺左侧列缺穴可增加健康青年双侧ACA血流速度,其中女性结果明显优于男性。列缺穴可作为女性ACA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穴位。男性选穴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