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热,是温热病极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热势不断升高,病情即有发展、恶化的趋势。因之控制高热,也就是控制温热病发展的必要措施。特别如“流脑”、“乙脑”等热性传染病,能控制高热,就能防止神昏、惊厥、发斑等险恶症状的产生,避免失语、偏瘫等后遗症,这是已经历经不爽的了。  相似文献   

2.
解毒清热法是治疗高热急症的有效方法。有祛除病因,顿挫高热,保护正气等作用。这一作用与温热病病因及高热为主的卫气营血见证和毒邪热所致的伤阴耗气紧紧相扣。近年来我们按照“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去则热不除”、“变必生”的新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收效较好,特别是采用中医的综合疗法,在诸如肺炎等高热证治疗方面,有了新的起色,热程有了明显缩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有根据的,在认症方面是根据祖国医学内温热病的一种“暑温”,用药是采取解毒、清热、养阴,而忌用汗下、辛温、伤津液等药。我们分成这样三个原则:第一:病人初起症状主要为高热,高热期间,以辛凉解毒,处方则以生石膏为主。第二:如患者高热合并有抽搐、昏迷等严重的神经症状,则配合以“息风柔肝”,处方除以大剂生石膏  相似文献   

4.
郑琼华 《河南中医》1995,15(6):365-365
清热合剂治疗小儿高热郑琼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主题词恶性热/中医药疗法,%清热合剂/治疗应用自1973年以来,笔者采用已故著名老中医郑颉云主任医师的经验方“清热合剂”治疗各类小儿高热,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僵蚕...  相似文献   

5.
沈宇清 《国医论坛》1998,13(4):21-22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热病救明犹易,通阳最难,效明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亲还,则有不同也。”此论是在论证湿邪为病及其治疗时述及的,因而对温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及闻发,然多有歧义,如“热病救阴”与“杂证养阴”有何不同,“通阳不在温”是否即不能温等。现笔者仅据个人学习本篇的体会试论述如下。1温病伤阴的特点湿病种类虽多,但就其病性而论,不外乎温热病与温热病两类.其病机与致病因素、机体反应等有关。温热病系感受温热病邪“纯熟不兼湿”见温热病证者,…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似属祖国医学的“温热疫毒”。临床抓住高热伤津、迫血妄行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始终注意清热、凉血、救阴。  相似文献   

7.
顾全之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2):566-566
甘露消毒丹源自《温热经纬》,方中滑石、茵陈、木通清利湿热,黄答清热燥湿,连翘助黄岑清热解毒,薄荷、藿香、白仁、石菖蒲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而透热外达,贝母、射干清咽散结,诸药合用,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秦伯末评价本方为:“清化中有宣透渗利作用,兼能解毒”。笔者以此方治疗肠伤寒、急性尿路感染等病,每获良效。兹简介如下。1肠伤寒陈某,男,28岁。1995年8月17日入院。患者5天前开始发热,自行在家服药无效,而来院就诊,初步诊断为:肠伤寒,高热待查。收住入院后,经用抗生素、对症处理3天,高热仍未退,而邀笔者会诊…  相似文献   

8.
速效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效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证40例张正林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须即时阻止热势发展,驱邪退热,以防传变。笔者在诊治此类疾病中发现,仅用一法一方,实难控制病情,而几法联用,突出清热、祛邪,则可迅速控制病...  相似文献   

9.
目前,临床上的发热性疾患越来越多,如各类感染、传染及一些原因不明之发热,由此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到器官损害乃至衰竭。如何运用中医药辨治,使邪挫热清,疗程缩短,疗效提高,一直是中医界治疗热病中思考和探索的内容。除传统的卫气营血阶段疗法及后来医家倡导之截断疗法被广泛应用外,笔者认为“清透法”因其所针对温热病病机而贯穿于温病的全过程中,尤当引起重视,本文就此略做探讨。 1 清透法之概念 “清”为八法之一,乃清热之意;“透”即透达、透出、引邪外出之意。历代医家治温病都很注意热邪之清与透,如叶天士之“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热病学及其学术是中医药学术中的一个学科、门类,它是我国古代医学长期与温热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医药温热病学术的特色,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提高临床诊治疗效,促进温热病学术的发展,这是当前面对医疗市场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1 温热病学术的形成与演进温热病学作为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一门学科,其学术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几千年前古人已认识到有热性传染病的存在,但其热病病因却认为是“寒”,如《素问·生气通…  相似文献   

11.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上《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实联系血分证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血分证是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诚如叶氏所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相似文献   

12.
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博采众家之长,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提出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之中医针灸病机观点,创立了“微通”“温通”及“强通”的“贺式针灸三通法”特色治疗原则。三通法其核心在“通”上,针刺疗法的最终结果也在于“通”,而大部分疾病的根源在于“不通”。“微通法”是以毫针刺法为主,是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种针灸方法。“温通法”以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为主,优势及特色在于此法的“温热”效应,凭借火热之势及温热刺激温阳祛寒,疏通经脉、气血。“强通法”以三棱针或其他针具放血治疗为主。用针具刺破人体浅表络脉,迫血外泄,则病邪随血出而祛除。邪热外泄、祛瘀生新、经脉疏通,可发挥醒神开窍、安神定志、解毒祛邪等作用。强通法主要应用于急救及热证、瘀滞等病症。据临床验证,“贺式针灸三通法”当今已成为独特又完善的针灸理论体系,临床中灵活应用,治疗得当,针到病除,可谓治疗疾病“立竿见影”,治病防病,养生保健。文章主要将贺氏三通法在以下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逐一介绍:皮肤相关疾病如湿疹、带状疱疹,骨关节病如骨关节炎、颈椎病,头面部疾病如面瘫、面肌痉挛,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痛经等。  相似文献   

13.
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病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相似文献   

14.
综述温热     
从祖国医学典籍所记录的温热病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古代传染病的流行概况。如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灵枢“热论篇”等都有记载,而且在两书的其他各篇中,还散见了温、热、暑、燥、疫、厉气、温厉等的文献,难经中也有记录,这些可算是温热病最早的资料。但古代学者对于温热病一门的研究,都附属于伤寒病例中,伤寒范围是概括温热病在里面的,如素问热论篇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58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相似文献   

15.
温病验案3则     
王晓云 《山西中医》2010,26(8):43-43
温为阳邪,温热为病最易灼伤津液,甚则入营动血。温热宜清,津液伤则须滋养。温热夹湿可为暑热,湿热为病,缠绵难愈;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湿不祛,热难解,若不顾其湿,一味苦寒清热,可成坏病。关于温热病,前贤论述颇多,临证时只要能正确识病辨证、选方用药,常有桴鼓之效。以下选录我随张海成主任医师诊治温病验案3则,供同道参阅。  相似文献   

16.
早期使用苦寒药与温病卫气传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萍 《中医杂志》1998,39(7):443-444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易化火酿毒,易于传变。在卫分期停留的时间甚短,“毒不除热不去,必生变,入于里则热灼营阴”。故有效阻止疾病的发展,就必须重用清热解毒药。把撤热放在首位,以求截断疾病的发展。祛邪撤热的代表方药主要有两个方面;(1)清热祛邪,如黄芩、黄连、石膏等,体现了辛寒和苦寒两法合  相似文献   

17.
银翘石膏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连如 《四川中医》2001,19(7):56-56
小儿外感高热多为感受温热毒邪所致,临床按温病卫气营血辨治。自拟银翘石膏汤以清气泄热,清热解毒为主,随证加减,主要适用于温热病气分证、卫气同病的小儿外感高热急症。临床总结6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温热论》云:“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卧不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温热陷入,犀者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急急透斑为要”。上述阐明了温热挟风挟湿逆传入营的主要见证和治疗大法。斑疹乃风热之邪所袭,热入营血与气血相搏。薰蒸肌肤而成。斑点隐隐,为热入营血之先兆,标明病邪深重,正气亏损,营血受扰,治当“急急透斑为要”。可见“透斑”并非“透发”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3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3.1姜春华等提出的“截断扭转”及先发制病,以防逆变的防治原则自清代叶天士提出温热病多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以来,后世医家临床多恪守这一浅深先后次序论治外感温热疾病。而近代以来,许多临床医家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对此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春华先生提出的对急重热病要采取“截断扭转”疗法的观点。姜氏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明确地提出了对于许多重症温热疾病的治疗,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及“到气才可清气”的尾随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外证施治中,使用普通疗法感到困惑之际,常运用“熏灼、熨烙、烘灸”等高热受药法,往往事半功倍,取得独特效果。近几年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根据高热受药法的治疗原理,创新应用,发展为内病外治.临床疗效同样可贵。现仅举1例,冀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