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近10年颈椎融合器正逐渐成为颈椎病的治疗的首选融合手段。评价一种可降解的生物复合材料制成的颈椎融合器的毒性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将复合材料分别植入12只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下及筋膜下,分别于4,8,12,16,20,24周取材,对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所有植入材料未发现过敏、动物死亡等并发症,材料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较轻,可以使组织细胞快速长入。结论:HA/PLL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适宜的降解性及较高的机械强度,降解后力学丢失少,是一种有前途的颈椎融合器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纳米级β-磷酸钙(β-TCP)可吸收颈椎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ssisted design,CAD)系统和3D打印仪制备个性化山羊颈椎融合器,分析评价其终板匹配性;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检测3D打印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将3D打印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分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3D打印融合器的终板匹配性能明显高于自体髂骨、美敦力威高融合器和史赛克Solis融合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PLA材料与3D打印复合材料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复合材料融合器左右侧屈和旋转活动度均小于自体髂骨、美敦力威高融合器和史赛克融合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复合材料前屈活动度小于自体髂骨(P0.05),但与美敦力威高融合器、史赛克融合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复合材料后伸活动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PLA/纳米级β-TCP可吸收颈椎融合器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以往关于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多局限于神经细胞的体外实验,而壳聚糖在神经系统体内尤其是在脊髓局部的相容性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壳聚糖在大鼠脊髓组织内的降解率及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7在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健康成年SD大白鼠36只。随机分为壳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方法:在壳聚糖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分别植入壳聚糖膜和医用丝线。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2,4周测定壳聚糖膜质量,计算降解率:观察2组大鼠植入区局部炎细胞数量变化,评估生物相容性。结果:壳聚糖可在大鼠体内逐渐降解,术后1,2,4周降解率分别为14.8%,18.9%,25.0%。壳聚糖植入局部炎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但同属异物炎症反应,并无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壳聚糖膜易于降解并与脊髓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可应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4.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氨酯复合材料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目的:验证纳米羟基磷灰石膜聚氨酯复合材料在大鼠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复合材料组、聚氨酯组和对照组,复合材料组和聚氨酯组分别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膜聚氨酯复合材料、聚氨酯植入大鼠背部肌肉内,对照组仅作切开缝合,未植入任何材料。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术后12周,各组切口与周围皮肤几乎无界限,聚氨酯组及复合材料组囊壁与材料融合较好,对照组皮肤己恢复正常。②组织学观察:术后4,8,12周,聚氨酯组及复合材料组切口周围组织中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毛细血管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复合材料组切口周围组织中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毛细血管量均少于聚氨酯组(P〈0.05)。证实纳米羟基磷灰石膜聚氨酯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溪原  马洪顺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11-213,T002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位,模拟前路植骨及植入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试,比较本融合器植入后与完整颈椎及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位移曲线和扭矩--扭转角曲线。同时进行疲劳强度和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融合器植入后颈椎在各方向运动中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单纯椎间植骨,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结论: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适用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手术的椎间固定融合,尤其是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病手术中常用钛合金颈椎融合器,但其出现下沉等情况常影容性和稳定性。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响疗效。目的:观察自制高分子聚乙烯颈椎融合器在动物体内应用后的生物相位: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材料:雌性未孕山羊20只,年龄在1.1~1.6岁。方法:实验于2001-06/11在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将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②实验组植入自制颈椎融合器,内填塞自体松质骨,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块。③6周后两组山羊分别摄X射线片观察椎间隙高度改变;并在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将部分颈椎标本置于YJ-14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抗压缩力、椎间隙高度及做病理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结果: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实验组压缩载荷显著大于对照组[(358.64&;#177;15.63),(268.82&;#177;11.36)N,P〈0.05];两组相比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融合器周围组织切片有大量骨母细胞生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自制颈椎融合器具有很强的支撑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可起到稳定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可降解的胶原基材料在豚鼠听泡内的降解过程及其生物相容性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完成。选取白豚鼠2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胶原基植入1,2,3,4周组,4只/组。全部白豚鼠腹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左侧耳后切口,打开听泡。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植入BME-10X医用胶原膜,缝合手术切口,待豚鼠全麻清醒后观察其行为学变化。胶原基植入1,2,3,4周组分别于胶原基植入1,2,3,4周时,麻醉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打开听泡,观察胶原材料的大体变化。处死动物,取其左侧听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对胶原基材料在听泡内的降解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观察。结果:实验选用白豚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胶原基材料植入后各组动物行为学观察结果:各组动物全麻后均清醒,未出现死亡。胶原基材料植入后未出现瘫痪、抽搐、呕吐、尿便失禁、原地打转等不良反应。行为活跃,反应敏捷。②各组胶原基材料在听泡内降解及生物相容性的大体观察:胶原基植入1周组植入的胶原材料大致保持了植入前形状,无新生血管长入,听泡内黏膜无明显新生血管增生;胶原基植入2,3周组无肉眼可见的新生组织及血管长入;胶原基植入4周组听泡内的胶原材料已完全溶解吸收,听泡内无新生纤维组织条索,无积液。③各组胶原基材料在听泡内降解及生物相容性的病理检查:胶原基植入1周组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见异物巨细胞,听泡内黏膜无肉芽组织增生;胶原基植入2周组的淋巴细胞浸润继续减轻;至胶原基植入3周组仅见少量淋巴细胞。结论: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胶原材料在豚鼠听泡内逐渐被降解吸收,周围黏膜无结节和肉芽组织形成。提示可降解的胶原基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做为中耳控释给药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病手术中常用钛合金颈椎融合器,但其出现下沉等情况常影响疗效.目的观察自制高分子聚乙烯颈椎融合器在动物体内应用后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材料雌性未孕山羊20只,年龄在1.1~1.6岁.方法实验于2001-06/11在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将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②实验组植入自制颈椎融合器,内填塞自体松质骨,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块.③6周后两组山羊分别摄X射线片观察椎间隙高度改变;并在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将部分颈椎标本置于YJ-14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抗压缩力、椎间隙高度及做病理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结果①两组抗压缩力测试及颈椎椎间隙的高度变化实验组压缩载荷显著大于对照组[(358.64±15.63),(268.82±11.36)N,P<0.05];两组相比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椎间融合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融合器周围组织切片有大量骨母细胞生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自制颈椎融合器具有很强的支撑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可起到稳定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自体组织修复鼓膜穿孔存在增加手术创伤、取材有限等缺点,构建组织工程鼓膜是鼓膜穿孔治疗的发展方向。目的:构建3种不同材料的组织工程鼓膜支架材料,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4-08/2005-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中心完成。材料:将健康小猪的硬脑膜、真皮及人羊膜进行脱细胞处理。方法:将预先培养的豚鼠鼓膜成纤维细胞种植于3种材料表面,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状态;18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于右侧背皮下分别埋植制备的脱细胞硬脑膜、真皮及人羊膜。主要观察指标:3种脱细胞生物支架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组织相容性。结果:3种脱细胞材料均为网状结构,无任何细胞及细胞残核存在:豚鼠鼓膜成纤维细胞能够很好地贴附于3种脱细胞材料生长,无细胞毒性:将3种组织材料分别埋植于豚鼠皮下后,无埋植材料排出现象,1周时植入材料周围有较明显炎症反应,其中以脱细胞真皮周围组织反应较轻,4周时炎症反应消失。结论:通过脱细胞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鼓膜支架材料:3种材料中以脱细胞猪真皮的生物相容性最佳。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生物活性载体植入大鼠脑皮质后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一种具有诱导神经再生功能的壳聚糖生物活性微载体(INRM)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INRM植入到大鼠脑皮层,分别在植入材料后1周、1个月、2个月行尼氏染色、GFAP及OX4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入INRM周围脑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植入材料组的GFAP阳性细胞数量和分布在各个时间段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而OX42阳性细胞数量在植入材料后与对照组相比减少。结论 INRM在动物脑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有前景的可应用于组织工程修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背景:羟基磷灰石降解缓慢、脆性大,而丝素蛋白机械强度差,将两者复合,可能克服单个材料的缺点。目的:测试不同规格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silk fibroin/hydroxyapatite,SF/HA)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和体内降解速率,为进一步的成骨实验提供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的体内及体外实验,于2006-09/2007-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4种规格SF/HA—1、SF/HA-2、SF/HA-3、SF/HA-4及普通羟基磷灰石,各材料的差别主要是丝素蛋白与羟基磷灰石组成比、致孔剂量及添加剂量不同。方法:测定4种SF/HA复合材料和羟基磷灰石在0.5,2,6,12及24h不同时间点的吸水率。将4种SF/HA复合材料植入SD大鼠背部皮下,进行体内降解观察,以羟基磷灰石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各材料的吸水率;大体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材料植入SD大鼠背部后不同时间点的降解情况。结果:各材料吸水率趋势为SF/HA-3和SF/HA-4〉SF/HA-2及SF/HA-1〉羟基磷灰石;同一材料吸水率随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羟基磷灰石、SF/HA-1及SF/HA-2降解十分缓慢或基本不能降解:SF/HA-3于20-24周降解完毕;SF/HA-4于12~16周降解完毕;各种材料周围组织未见明显变性坏死等。结论:丝素蛋白能改善羟基磷灰石的理化性能,并可调控SF/HA的降解速率,SF/H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骨修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种材料(6%β-TCP/PDLLA,12%β-TCP/PDLLA,纯PDLLA)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CASP)植入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变化,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方法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三种材料制成CASP分别植入臀大肌内。术后4、8、12、16及24周取出材料,行肉眼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4周、8周、12周、24周各时间点摄X线片。结果三种可吸收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基本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X线显示随时间推移(6%β-TCP/PDLLA,12%β-TCP/PDLLA)出现明显降解,其降解过程与骨折的愈合过程基本符合。结论三种不同配方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中6%TCP/PDLLA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优于其余两组,12%TCP/PDLLA降解速度快于其余两组。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上应用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磷酸钙骨水泥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在体内不能完全降解、吸收,且成骨能力较差。目的:评估新注射型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在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将注射型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植入新西兰兔背部肌肉内,将其浸提液分别注射至昆明小鼠体内与新西兰兔背部皮内。结果与结论:注射材料浸提液后,小鼠一般情况良好,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腹腔各脏器无明显水肿、粘连、坏死等;兔背部浸提液注射部位未出现红斑、水肿等皮内刺激反应。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植入兔背部肌肉早期材料周围炎症反应明显,后逐渐减弱,包膜样结构逐渐被吸收,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材料周围肌肉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乳酸脱氢酶等氧化相关酶活性无明显减弱。提示新型可注射复合材料在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消旋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改进材料性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完成。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外消旋聚乳酸组、20%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组、20% β-磷酸钙/外消旋聚乳酸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将外消旋聚乳酸组、20%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组和20%β-磷酸钙/外消旋聚乳酸组大鼠脊柱两侧肌肉内植入相应试件,对照组只进行同样的手术,但不植入可吸收材料,于术后2,4,8,12周切取植入区组织块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40只SD大鼠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植入材料组织在2周时有轻度炎症反应;4周后,试件周围有纤维组织膜包裹.炎症开始消退;8周时,纤维组织膜增厚,炎性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以淋巴细胞为主.试件吸收较明显;12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未见巨噬细胞积聚现象,纤维组织已长入材料内。各组切片均未见组织变性、坏死和异常增生。结论: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应用的硬脑膜修补材料有自体组织修补材料、同种异体材料、异种生物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价格昂贵。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一种国产新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取24只健康家犬制作双侧硬脑膜缺损模型,左侧植入国产新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已上市的某品牌人工硬脑膜产品作为对照组。植入后1,3,6,12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比较两组硬脑膜替代物生长、周围组织反应、降解及血管生成情况,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环氧交联剂在犬血液及脑脊液的残留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植入1-12个月期间,实验动物生长状况良好,未见感染和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病理切片显示两组硬脑膜替代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无炎症或仅有轻微炎症反应;植入6个月,实验组补片表层已经退化,并形成由原植入物胶原纤维与新生结缔组织交织在一起的“过渡态结构”,对照组材料无降解;植入12个月,实验组补片有近50%降解,替代材料有新生血管生成,对照组降解30%,仅少量样本可见新生血管。术后1,3,7,14 d,犬血液和脑脊液均未检出交联剂环氧化合物。实验表明这种新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硬脑膜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外消旋聚乳酸在体内最主要的降解机制是水解,其与羟基磷灰石复合后,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率及失重率是否会有所改善。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体内植入兔股骨缺损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 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选用4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体质量2.0~2.5kg,雌雄各半,由湖北省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鄂)2003-0005]。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①随机摸球法将大耳白兔分成2组: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组和外消旋聚乳酸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实验兔麻醉后,于兔左前肢股骨髁部分别将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及外消旋聚乳酸圆柱体植入骨腔洞内,圆柱体可略高于骨质表面。用骨膜覆盖样本材料,复位皮肤及骨膜组织瓣。②实验评估:两组实验兔于造模后3,6,12及24周将植入材料及周围骨组织完整取出,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各材料内植入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材料内植入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 结果:纳入实验兔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材料植入体内后,羟基磷灰石颗粒从材料表面脱落,成纤维细胞向组织内长入,并伴有少量新生骨痂的形成,显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成骨性和骨连接性。在植入24周时界面观察显示,材料被组织分隔包裹,新生骨组织长入材料,骨愈合情况良好,显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于可生物降解的外消旋聚乳酸聚合物,体内水解是最主要的降解机制,其降解速率由于与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复合而减小。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成骨和骨连接能力。 结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成骨性和骨连接性;由于复合材料降解速率减小而相应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适合临床应用于可吸收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胶原蛋白海绵适用于各种损伤创面的止血修复及残腔填充,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的生物特性及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情况。方法:通过扫描电镜测定胶原蛋白海绵的空间结构、孔径和孔隙率,透射电镜观察其构象,圆二色谱法分析其二级结构及变性温度。在新西兰白兔脊柱侧肌肉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海绵降解吸收情况。结果与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孔径分布为40-150μm,平均100μm,孔壁1μm左右,孔隙率约95.8%,具有典型的多孔材料结构,胶原具有周期性横纹区带。胶原蛋白溶液在220,206 nm处分别有一正、负峰,具有典型的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特征;胶原蛋白海绵与胶原溶液具有相似的二级结构及热稳定性。胶原蛋白海绵植入肌肉第4周开始降解,至第12周胶原蛋白海绵可见率为20%左右;植入2周后胶原蛋白海绵周围局部组织出现异物刺激及炎症反应,随创面愈合,炎症反应逐渐减轻并消失,在整个材料植入和降解周期内无明显纤维囊结构形成,植入部位未见组织坏死情况发生。表明胶原蛋白海绵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高温处理的煅烧骨具有类似自然骨的连续微孔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 目的:观察牛煅烧骨的生物相容性、细胞相容性及毒性. 方法:①细胞相容性实验:将牛煅烧骨与第3代已诱导的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②溶血实验:将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与双蒸水加入兔血中.③凝血实验:将煅烧骨加入兔血浆中.④急性毒性实验:在昆明种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⑤微核实验:在小鼠腹腔分别注射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与环磷酰胺.⑥局部刺激性实验:将煅烧骨浸提液、生理盐水分别注射于兔两侧脊柱皮下.⑦热源检测实验:在兔耳静脉注射煅烧骨浸提液.⑧皮下植入实验:将煅烧骨材料植入Wistar大鼠背部皮下. 结果与结论:煅烧骨材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及血液相容性;对皮肤、肌肉无刺激作用;对心、肝、肾重要器官无毒性作用;皮下植入后对周围组织无刺激作用,能够部分降解吸收并被机体组织替代;无致热作用,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对小鼠骨髓细胞无抑制及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晓  刘玉杰  陈旭 《中国临床康复》2011,(21):3807-3810
背景:调控聚乳酸类可吸收材料的降解速率,使材料降解与新生骨爬行替代速度更同步,加入羟基磷灰石或β-磷酸三钙等无机粒子是目前的主流选择。目的:对比观察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和聚-L-乳酸在松质骨内的降解速度及诱导成骨能力。方法:将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及聚-L-乳酸材料分别植入12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内髁及外髁后,于术后6,12,24周3个时间点取材,测定其各个时间点的生物吸收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在松质骨内的形态学变化,周围新骨爬行替代及异物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各个时间点β-磷酸三钙/聚-L-乳酸与周围骨质贴合比聚-L-乳酸材料更紧密,未见明显异物反应。6周时β-磷酸三钙/聚-L-乳酸材料生物吸收率小于聚-L-乳酸材料,12周后生物吸收率增速加快,同时材料表面出现均匀分布的微孔及裂隙;术后24周内两种材料均未见新生骨爬行替代。结果表明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早期降解较聚-L-乳酸材料慢,有利于移植物植入早期的坚强固定;6周后降解加快,24周内未见诱导成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