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红瀛  李静  张志英 《河北医药》2012,34(2):188-18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小儿手足口病危重症救治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在抗病毒、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甲强龙、丙种球蛋白、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对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或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儿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呼吸机初调参数:呼吸模式选择为AC或SIMV;对合并肺水肿、肺出血的患儿呼吸机的初调参数为:呼气末正压8~ 16 cm H2O,吸气峰压20~30 cm H2O,呼吸频率25 ~40次/min,吸氧浓度80%~ 100%.对单纯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初调参数为:PEEP 2 ~5 cm H2O,PIP15~20 cm H2O,呼吸频率25 ~40次/min,吸氧浓度30% ~ 40%,吸呼比1:1.5~1:2.0,以后随血气结果及小儿的病情变化调整呼吸机参数.结果 39例经机械通气抢救的患儿中,上机时间78 h~ 36 d,平均214 h.其中抢救成功16例,成功率41.0%,出院时遗留肢体运动障碍2例,两眼球内斜视2例;死亡13例,病死率33.3%,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因病情过重及其他原因家属要求放弃抢救10例.结论 手足口病危重症要有充分认识,掌握好机械通气的指征,治疗关口前移,尽早给与呼吸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旦出现明显的肺水肿或肺出血的表现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2.
刘晓玲  乔慧敏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621-3623
目的探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行机械通气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总结重症监护病房30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治愈28例,自动出院2例,呼吸机辅助呼吸7-20 d,病程15-46 d。结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呼吸道护理以及呼吸机管理,经过正确、仔细的护理,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直至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神经运动传导(PNC)及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dMEP)的特点.方法:选取10例常规机械通气COPD患者(上机时间≤7 d)和10例长期机械通气COPD患者(上机时间>7 d),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组,分别行PNC和dMEP检测.结果:3组间脱机前后PNC、经C7棘突dMEP、经皮质dMEP潜伏期及波幅对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组间脱机前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脱机前2组COP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MCT延长(P<0.01),2组COPD患者间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后长期机械通气组与常规机械通气组相比CMCT延长(P<0.01),而脱机后常规机械通气组与对照组相比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质-膈肌通路功能障碍,长期机械通气可加重其功能障碍,PNC和dMEP检测有助于明确机械通气COPD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严重胸部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严重胸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分析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严重胸部外伤患者,治愈28例(93.3%),死亡2例(6.7%);机械通气治疗时间(10.35±3.26)d;通气治疗后,28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胸部外伤,能迅速改善患者血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排气管路细菌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细菌性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呼气管道冷凝水和呼吸机排出气的细菌学特征。方法:对74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24h时分别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排气管冷凝水、呼吸机排出气的标本,进行半定量细菌培养。结果:74例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菌培养阳性64例;呼气管冷凝水细菌培养阳性51例,与其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96.08%(49/51);呼吸机排气口气体细菌培养阳性35例,与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91.43%(32/35),与冷凝水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97.14%(34/35)。结论:重症肺炎应适当缩短呼吸机管道更换间隔(24h);致病菌由呼吸道→呼吸机管路→呼吸机排出气的传播路径不容忽视;机械通气患者呼气管冷凝水细菌培养结果对呼吸道病原学诊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的相关护理。方法总结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护理包括体位、病情观察、气管插管管理、呼吸道管理、拔管护理、基础护理等方法。结果 21例患儿中除家属放弃9例、死亡1例外,11例均顺利脱机并治愈出院。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发生率为9.5%。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护理有效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缩短了上机时间,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更提高了患儿的成活率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OS)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OS患者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指标变化.结果 4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和PSG监测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O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明显改善睡眠结构,消除或减少呼吸暂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芬太尼与咪达唑仑在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40例施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芬太尼组20例,咪达唑仑组20例。芬太尼组:2-5μg·kg^-1·h^-1持续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组:先负荷量0.1mg/kg静脉注射,继以0.05mg·kg^-1·h^-1持续静脉滴注维持,观察两组镇静效果、机械通气时间及用药期间监测心率(HR/)、呼吸(R)、无创平均动脉压(MBP)。结果芬太尼组用药后30min,6、12h和24h的HR、R和MBP与用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咪达唑仑组用药后30min,6、12h和24h的HR,R和MBP低于于用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芬太尼组较咪达唑仑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日平均气道压降低(均P〈0.05)。两组达理想镇静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芬太尼镇静优于咪达唑仑,对循环、呼吸影响少,撤机时间快。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ACPE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24h总病死率为5.0% (2/40),对照组为26.7% (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2,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h时,HR、RR、pH、PaO2、PaCO2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ACPE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郑儒君  李茜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75-2176
目的 评估机械通气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50例接受气管插管通气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机械通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肺部X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变化,血浆钠尿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以及通气前后24h健康状况评分.结果 机械通气后30 min,所有患者良好耐受,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心率、呼吸频率明显下降,动脉血气指标明显改善.50例患者健康评分通气前(68.5±6.5)分,通气后72 h为(8.5±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1).通气72 h BNP、CRP均较通气前低(均P<0.05).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约为72 ~96 h.检查肺部X片,45例患者肺水肿消退缓解,48例脱离危险.结论 机械通气可以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危重型肺水肿患者低氧血症,改善心功能以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5例危重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34例,肢体抖动33例,易惊30例,精神差30例,呼吸节律改变34例,口吐泡沫18例,口鼻涌出粉红色液18例,意识障碍22例,迟缓性瘫痪8例.X线胸片示双肺渗出性病变30例.35例患儿均在综合治疗基础尽早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因肺出血死亡12例(均在入院24 h内死亡),双下肢行动障碍3例,其余病愈出院.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采用机械通气进行呼吸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和常规方法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pH值、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pH值、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PEV1)、呼气峰值流速( PEF)、用力肺活量( 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PEV1/FVC)高于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PEV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呼吸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观察组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法,26例对照组使用面罩机械通气法.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为19.2%;观察组治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治疗后,观察组pH、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均低于对照组,呼吸(R)、心率(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刘俊兰 《河北医药》2011,33(13):2007-2008
近年来,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左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价值已经得到证实,但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重度左心力衰竭的报道较少,我科应用机械通气抢救20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力衰竭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住院的AMI伴重度左心力衰竭患者20例,诊断符合AMI诊断和治疗指南。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9~76岁,平均(63±65)岁;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作为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有效措施被广泛应用,将人文关怀理念应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大部分患者能减轻各种不适并克服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保证了通气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地塞米松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大白兔肺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Ⅰ组)插管后不行机械通气,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Ⅱ组)及乌司他丁联合地塞米松干预组(Ⅲ组)插管后机械通气[潮气量:25mL/kg,频率:30次/min,吸呼比:1∶3,吸入气体中氧浓度(FiO2)为21%,呼气末正压(PEEP)为0cmH2O,通气时间:24h]。Ⅱ组:开始机械通气时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mL;Ⅲ组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万U、地塞米松5mg/k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mL。测定肺组织湿质量/干质量(W/D)值、制备肺组织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CC1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变化。结果Ⅱ组、Ⅲ组肺组织W/D、TNF-α、CC16、TGF-β1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Ⅲ组相应指标较Ⅱ组也明显变化(P<0.01)。肺组织病理切片:Ⅱ组可见肺间质和肺泡腔水肿,肺内炎性细胞浸润;Ⅲ组较Ⅱ组肺水肿轻。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地塞米松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有肺保护作用,可防治VILI。  相似文献   

18.
吴旭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55-2157
目的 观察低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术中肺氧台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组(A组)40例,常规潮气量组(B组)40例.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机械通气后30 min(T1)、机械通气后1 h(T2)、手术结束即刻(T3)、手术后3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及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 与B组比较,A组在机械通气后期,气遭压力降低,肺氧合指数(PaO2/Fi02)增高,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0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PD患者术中给予低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低水平PEEP有助于改善术中肺氧合、术后低氧血症,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治疗。方法30例患者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intravenouslmmunoglobulin,IVIG)治疗。成人剂量0.4g/(kg.d),连用5d。其余7例患者由于有免疫球蛋白过敏史,改用血浆交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法,每次交换以40ml/kg体质量或者1~1.5倍血浆容量计算。结果37例患者经过IVIG及PE治疗后,3周后瘫痪肢体逐渐恢复,2个月~1年内恢复正常,其中35例患者完全恢复,恢复率为94.6%,2例患者接近完全恢复。结论PE和IVIG为AIDP的一线治疗方法,但联合治疗并不增加疗效,故推荐单一使用。本文中,37例患者经过IVIG及PE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住院治疗后存活出院的194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进行了1~10年随访。结果表明,60.8%痊愈,34.2%基本痊愈但留有轻变的后遗症,5%致残,生活要他人照顾。说明该病的远期预后并不乐观。指出应重视瘫痪肢体远端的早期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