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殷文良  李书 《中国临床研究》2011,(7):623-624,548
目的研究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性表现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8例新生儿的腹部X线平片及钡灌肠影像资料。结果 8例腹部X线平片均显示异常,均有全腹小肠胀气,伴气液平面6例,无1例结肠充气扩张;钡灌肠表现为结肠细小,宽径0.4~1.0cm,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管呈细绳状。钡灌肠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3/4诊断准确。结论腹部X线平片异常可提示巨结肠,钡灌肠可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正确合理使用检查方法及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全结肠型巨结肠,立位腹平片及钡剂灌肠影像学表现。结果:立位腹平片表现为低位小肠不全梗阻10例;肠淤张2例;钡灌肠表现“?”征、细小结肠、结肠框缩短、盲肠离位、结肠僵直、无袋形、结肠异常收缩、排钡延迟等。结论:X线钡灌肠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渗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1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和腹部平片、钡灌肠的X线表现。结果21例腹部平片均表现为肠腔充气扩张,其中有16例低位结肠梗阻;钡灌肠检查18例见典型X线征象: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3例不典型X线征象:直肠下段局限性切迹,24h随访均有钡剂潴留。结论钡灌肠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直观的方法,对病变的定位及程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钡灌肠联合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x线片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先天性巨结肠或巨结肠同源病患儿的消化道钡餐、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中先天性巨结肠19例,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11例;钡灌肠显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组较先天性巨结肠组患儿狭窄段发生率少,直肠扩张发生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钡剂传输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消化道钡餐联合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检查对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114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影像与手术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钡灌肠检查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前诊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有完整钡灌肠及手术资料的3岁以内的先天性巨结肠病例114例,将其X线影像与手术所见进行时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而钡灌肠检查97例肯定诊断、1例可疑诊断、4例诊断正常、12例在新生儿期未见明显异常,以后复查钡灌肠肯定诊断;在钡灌肠确诊的109例先天性巨结肠。痉挛狭窄段显示82例与手术所见一致,27例短于手术所见。【结论】X线钡灌肠检查方法时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确定病变范围、指导手术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绒毛状腺瘤影像诊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通过重点分析98例结肠绒毛状腺瘤的X线表现,并包括其中4例B超检查,6例CT检查和7例MRI检查的结果。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对照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结肠绒毛状腺瘤,特别是地毯型及菜花型在X线钡灌肠造影中有较特异的表现,X线检查对本组的诊断符合率较高,B超、CT、MRI对本病的特异性较低。结论: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结肠绒毛状腺瘤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骨梅毒分早发型和晚发型。材料与方法:收集7例先天性骨梅毒婴儿骨骼X线平片分析其表现。结果:7例骨梅毒的X线表现为:(1)骨膜炎7例,(2)骨骺端炎5例;(3)骨炎3例。讨论:X线检查对发现婴儿骨梅毒病变的诊断非常重要,有时可以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显示骨梅毒的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膈疝多种影像学诊断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CT和胃肠造影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价值和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并有完整资料的确诊病例并分析其X线平片、CT及胃肠造影的各种影像学特点。结果:X线平片拟诊2例、CT拟诊1例,胃肠钡餐及钡灌肠直接显示4例。结论:X线平片在创伤性膈疝诊断中仍是首选,可提供本病诊断的重要线索,胸腹部CT以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横断面扫描提供本病诊断的补充信息,全消化道钡餐及钡灌肠能将疝人之胃肠结构直接显示,为外伤性膈疝的直接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9.
阑尾粘液囊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粘液囊肿(AMC)的影像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AMC X线钡灌肠及CT征象。结果 AMC钡灌肠X线征象;阑尾不显影;盲肠与回肠末端间距增宽达2-3cm,并形成夹角40 ̄55度;盲肠内侧/和回肠末段外侧壁半弧形压迹,形态固定;AMC的CT征象,右髂窝区“多个”囊性病灶,呈圆形和索条状;囊壁光滑,病灶周围结构清晰。结论:结合X线钡灌肠及CT表现,能于术前诊断AM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AHD)的临床、X线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HD的临床、X线表现并与病理学所见进行对照。结果全部病例均有慢性便秘症状,X线表现与小儿Hirschsprung’s病相似,唯前者结肠狭窄段较短,长度〈10cm。病理上病变段肠管神经节细胞以稀少、变性为主者4例,缺如者1例。结论钡剂灌肠检查是AHD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成年人有慢性便秘病史者应首选钡剂灌肠检查。结肠有边缘光滑的狭窄段及近端肠管相应扩张,可提示AHD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右半结肠憩室的X线诊断和发病原因。材料与方法:18例患者均行钡剂灌肠X线检查。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7岁,憩室全部位于右半结肠而不合并左半结肠憩室,多为多发。结论:老年患者因肠肌软弱及长期便秘,用力排便,使肠内压增高,也可能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从高渣低脂饮食,使肠蠕动减弱而产生大量气体,促使肠内压升高,从而为憩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肠道回转异常(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先天性肠道回转异常X线检查及其对临床的重要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8例患者均作X线检查(平片为立位,一些病例有二种以上X线检查),病程长短不一,17例经手术证实,1例行全消化道造影确诊。结果:腹部平片以胃扩张伴腹部无气为重要表现;钡餐检查见胃、十二指肠扩张呈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高位小肠梗阻;钡灌检查盲肠、升结肠异位(除1例正常);17例行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肠道回转异常以急性肠梗阻症状者多见,均有间歇性疼痛伴呕吐胆汁;X线检查是明确肠回转异常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钡剂X线造影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经手术证实的24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影像上的不同表现。结果:19例经钡灌肠显示盲肠或结肠位置异常,其中17例显示盲肠位于右上腹或偏左中腹,2例显示结肠均位于左侧腹部,5例经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显示为十二指肠有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结论:钡剂灌肠和选择性上消化道造影,目前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仍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探讨(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梗阻CT表现及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肠梗阻25例。结果小肠梗阻13例,结肠梗阻8例,大小肠同时梗阻4例。其中胆囊结石一十二指肠瘘1例,肠套叠3例,小肠淋巴瘤3例,小肠异物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绞窄性肠梗阻3例,结肠癌8例,克隆氏病2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论CT检查在获取影像信息方面明显优于X线腹部平片和钡餐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肠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X线钡剂造影表现、B超及CT的特征。方法 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6例行钡餐造影检查,11例行钡灌肠检查,25例行B超检查,17例行CT扫描。结果 8例腔内型钡餐造影见肠腔内肿物。黏膜展平呈弧形,管腔增宽,管壁不整,3例有小溃疡龛影。7例腔外型X线钡剂造影可见肠道受压移位改变,局部肠壁不整,13例腔内外型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缺,黏膜紊乱,管腔狭窄,6例有溃疡穿孔。B超22例发现腹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部回声不均,10例肿物内有肠气反射。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12例,4例肿物内见有造影剂渗入。结论 X线钡剂造影仍是小肠平滑肌肉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B超、CT亦为重要的补充检查,特别是对于腔外型和腔内外型病变,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提高对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复位失败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响复位成功因素。结果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套叠类型为回结型(13例)、回回结型(10例)、回回型(1例)、回回结结型(2例)、回结结型(1例)及回盲结型(1例),后3种类型在复位成功病例中较少见。结论透视下空气灌肠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对于复位失败的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不应强行复位,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新方法灌肠效果。[方法]将108例肾衰竭药用炭灌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实验组用新方法灌肠,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灌肠。比较其药物保留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并评价治疗的有效率及病人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药物保留时间延长(P〈0.01);治疗后Scr、BUN、Ua较低(P均〈0.05);对BUN、Scr、Ua的吸附总有效率较高(P〈0.01);病人不良反应症状较少(P〈0.05)。[结论]新灌肠方法行药用炭液灌肠,能延长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体层摄影在老年IVP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化体层摄影在老年静脉肾盂造影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直线轨迹8^0/o.4s和数字化体层自动曝光三点技术:kV、mAs、ms,在透视检查后决定曝光条件即时抓摄泌尿系统的体层影像。结果26例老年病人造影检查中,有19例腹部准备不充分,通过体层摄影全部消除了重叠伪影的干扰,使肾脏正常组织和病变得到清晰的显示,肾脏:)己明显异常征象20例,肾结石3例,肾积水1例,肾盂癌1例,肾钙化1例。诊断符合率达100%,曝光剂量降低了83.75%。结论数字化体层摄影对提高老年IVP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和射线防护具有很高的价值,应该作为常规运用。  相似文献   

19.
A 72-year-old female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diarrhea containing hair. The abdominal plain film showed teeth-like structures in the right lower quadrant. Barium enema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possible dermoid cyst perforated into the rectosigmoid colon and small intestine. The operation revealed a dermoid cyst of the right ovary perforated into the rectosigmoid colon and small intestine. Histopathologically, a dermoid cyst and in part well-differentiat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vading the rectosigmoid and small intestine were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