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和预后的相关关系,为护士做好病情观察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6.1 mm0l/L、7.0 mmol/L和8.0 mmol/L作为入院糖水平的切入点,对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研究,比较2组预后的差异.结果以6.1 mmol/L为切点分组,感染、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以7.0 mmol/L为切点分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入院血糖>8.0 mmol/L的患者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较<8.0 mmol/L者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护士应重视和了解急性心肌梗死者的入院血糖水平,以指导临床评估预后和实施分级护理. 相似文献
2.
3.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对血糖水平与预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糖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 ,为护理病情观察和护理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将 14 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 ,比较两组不同阶段血糖水平及院内感染、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 ]糖尿病组院内感染、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死亡人数均较非糖尿病组高 ,糖尿病组各阶段血糖水平均较非糖尿病组高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应给予警惕。 相似文献
4.
空腹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4组:正常组FBG<5.6mmol/L;轻度升高组5.6mmol/L≤FBG<7.0mmol/L;中度升高组7.0mmol/L≤FBG<9.0mmol/L;重度升高组FBG≥9.0mmol/L。对比分析各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并发症情况及病死率。结果当FBG≥7.0mmol/L时,CK-MB峰值、并发症情况及病死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提示非糖尿病患者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94例经皮介入治疗(PCI)的非糖尿病的AMI患者分为2组,A组48例(血糖〈7.8 mmol/L),B组46例(血糖≥7.8 mmol/L)。对比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射血分数、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B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时血糖高者往往伴有多支血管病变,其心功能差,病死率高,入院时血糖水平可作为非糖尿病AMI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心脏内科1988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诊的171例无糖尿病史的女性急性AMI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第Ⅰ组:69例,血糖水平<6.1 mmol/L;第Ⅱ组:49例,血糖水平6.1~7.8 mmol/L;第Ⅲ组:53例,血糖水平>7.8 mmol/L.对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梗死部位、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3组患者在一般临床情况、梗死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第Ⅲ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第Ⅰ组、第Ⅱ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第Ⅰ组30.43%(21/69),第Ⅱ组32.65%(16/49),第Ⅲ组58.49%(31/5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第Ⅰ组5.80%(4/69),第Ⅱ组8.16%(4/49),第Ⅲ组24.53%(13/53);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第Ⅰ组24.64%(17/69),第Ⅱ组30.61%(15/49),第Ⅲ组54.72%(29/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Ⅲ组患者院内病死率[28.30%(15/53)]显著高于第Ⅰ组[13.04%(9/69)]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增高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应激性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5)
目的探讨应激性血糖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临床事件中的作用。方法81例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后根据餐前空腹血糖水平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两组均给予积极内科治疗,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情况。结果AMI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P〈0.05)。结论AMI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事件的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可作为反映AMI病情严重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及血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细胞总数及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130例AMI患者入院时白细胞总数和血糖值分组,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AMI时多数患者的血糖值和/或白细胞总数均有所升高,且血糖值〈11.1mmol/L及白细胞总数正常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也低,血糖值〉11.1mmol/L及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最高,而仅白细胞总数增高或血糖值≥11.1mmol/L一项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介于两者之间。结论血糖值和白细胞总数有助于判断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67例确诊的非糖尿病AMI住院患者分为两组,AMI合并血糖升高(A组)35例,AMI伴血糖正常(B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和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结果 A组患者的心肌酶谱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升高与AMI的预后密切相关,应予以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及院内主要不良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353例AMI患者,其中单支病变组76例、双支病变组131例、三支病变组146例,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差异,分析其相关性.并根据入院即刻血糖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184例(血糖<7.8 mmol/L)与高血糖组169例(血糖≥7.8 mmol/L),比较不同血糖水平与院内MACE的差异.[结果]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血糖水平较单支病变组血糖明显升高(P <0.05),而双支组与三支组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分别为11.2%和3.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AMI患者的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入院即刻血糖是院内MACE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患者列入第一组 ,将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的患者列为第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2 17例患者 ,其中 ,第一组 96例 ,第二组 5 2例。发生低血压第一组 9例 (占 9.36 % ) ,第二组 31例 (占 5 9.6 2 % )。发生快速心律失常 (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房颤动 ,频发室性早搏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第一组 12例 (占 12 .5 0 % ) ,第二组 17例 (占32 .6 9% )。发生缓慢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组 14例 (占 14 .5 8% ) ,第二组 2 5例 (占 4 8.0 8% )。诊断心功能不全第一组 11例 (占 11.4 6 % ) ,第二组 14例。血清肌酸酶平均峰值第一组 1349.2± 2 11.7U/L ,第二组 2 814 .6±35 2 .7U/L。以上数据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院内病死率第一组 8.14 % ,第二组 34%。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分别为 3.4 5 % ,4 .2 6 % ,和 30 % ,在第二组分别为 10 % ,11.76 %和 80 %。结论 :合并右室心梗时 ,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严重 ,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 ,可显著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血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或就诊血糖升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9月我科确诊STEMI患者4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血糖正常组(A组)与就诊血糖升高组(B组)、2型糖尿病组(C组)的预后。结果:(B+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24.7%vs.9.4%,P0.05),C组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3.9%vs.0%vs.0.7%,P0.05),C组、B组与A组比较,再发心绞痛率(23.4%vs.31.0%vs.14.7%,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率(41.6%vs.50.0%vs.22.1%,P0.05)、住院期间MACE(58.4%vs.65.5%vs.33.4%,P0.05)及一年全因死亡率(34.2%vs.31.4%vs.16.7%,P0.05)发生率更高。结论 :STEMI合并血糖代谢异常的预后差于血糖正常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9名健康对照者和80例AMI患者急性期的血浆BNP浓度,并对AMI患者在住院期及随后平均1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状况。结果AMI患者发作期血浆BNP浓度(1784.40±1593.40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2.93±32.32ng/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访结果显示,其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在AMI期间的BNP浓度(2230.81±870.28ng/L)明显高于未发生组(1374.50±1011.42ng/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BNP浓度越高,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BNP浓度<1 500ng/L,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0%,BNP浓度1 500~3 000ng/L,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2.86%,BNP浓度>3 000ng/L,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2.5%,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浓度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子。结论BNP浓度与AMI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发生心血管事件组的BNP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并且BNP浓度越高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越高,BNP可作为AM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对再发性心梗(RMI)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初发心梗病人(AMI)123例就临床特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进行比较。结果 RMI组发生率和死亡部高于AMI组,提示护理对初发心梗后康复期的病人有重要价值,应密切观察细微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预防并发症,控制心力衰竭发生,积极预防再发性心梗。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家庭支持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身心疾病,其恢复和预后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支持即为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本文对AMI出院后半年及出院后5年的病人应用家庭APGAR问卷进行了调查,得出5年组的家庭支持功能要优于半年组,从而提出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AMI出院后病人家属的教育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检测86例AMI患者入院时血浆CT-1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CT—l浓度将AMI患者分为CT-1〈300pg/mL组(n=52)和CT-1〉300pg/mL组(n=34),记录患者1个月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意外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观察AMI后CT-1水平的变化、CT-1与cTnI的相关性及其对AMI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AMI患者血浆C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CT-1水平与cTnI成正相关(r=0.761,P〈0.01);CT-1〉300pg/m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1〈300pg/mL组(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CT-1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RR:1.753,95%CI为1.112~3.438,P=0.012)。【结论】血浆CT-1水平能够反映AMI患者心肌坏死程度,也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气象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影响及因时护理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于处于东北寒冷地区的沈阳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3大气象因素进行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以高温、高湿、低气压的夏季最多。急性心肌梗塞发病与气温呈曲线相关(r=0.7463P<0.01);与气压呈负相关(r=-0.7300P<0.05);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6466P<0.01)。提示沈阳市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在夏季平均气温20℃以上,平均气压1010以下,相对湿度70%以上的条件下发病明显增高。因此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在高温、寒冷环境下活动时间,要做到“夏病春治,冬病秋治”,未病先防,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避免因气象因子的影响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