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疗效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0例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40例患者采取积极的支持治疗与抗感染治疗后,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无1例出现感染症状。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的主要原因有贫血、肥胖、妊高征、糖尿病、水肿等。针对患者发生脂肪液化的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及处理,对于降低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及促进切口愈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手术切口是外科医生留给患者的永久纪念,患者对于切口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手术过程的关注。因此,术后切口的愈合非常重要。自2003年1月起我院妇产科采用大黄芒硝联合外敷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产科收治的237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为临床护理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8例)和对照组(11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围术期全面性的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术后切口的感染、愈合、裂开以及脂肪液化等一般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芒硝外敷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肿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肿块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黄芒硝袋敷下腹,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2.94%,对照组复发率为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大黄芒硝腹部外敷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肿块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5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通过研究患者病症、起因以及治疗的方式,并加以总结。结果在56例患者中,体重超重18例,患有糖尿病7例,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有体重超重过多、患有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手术中伤口受到机器的刺激、患者本身的伤口愈合能力比较差、身体容易过敏或者容易留下疤痕者、手术后患上感冒咳嗽不停者在手术后都比较容易患上此病。经过医院的确诊和治疗后,56例患者都已经出院,伤口也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结论引起女性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很多种,需要诊治医生的细心治疗,在实施腹部手术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手术技巧,还要规范使用电刀,在手术后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以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下腹部手术采用Joel—Cohen切口对预防非感染性切口裂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切口部位皮下脂肪层厚达4—5cm的妇产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采用Joel—Cohen切口;对照组46例,采用下腹正中直切口。观察切口愈合和脂肪液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组织厚达4—5cm以上下腹部手术切口,采用Joel—Cohen切口可以减少脂肪液化,切口愈合显著优于下腹直切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2009年12月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26例临床资料。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肥胖、电刀、手术时间、缝合技巧、羊水污染、胎膜早破,伴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及早发现和充分引流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方法,更好地为手术患者腹部切口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135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系统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131例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腹部切口恢复良好,痊愈出院,其中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5%,包括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等。结论: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是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术前饮食调节、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对切口精心护理,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切口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1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精神、躯体、工作、家庭及经济上造成不同的损害,而也增加了医生压力,故应予以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1例,旨在探讨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旨在减少直至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0名孕产妇剖腹产术后脂肪液化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名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剖腹产术后脂肪液化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方法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腹部微波红外线照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6名显效,4名有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中,3名显效,2名有效,5名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且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治疗时间等也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微波能够有效治疗剖腹产术后脂肪液化,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切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根据切口渗液情况不同将16例脂肪液化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换药或二次缝合处理。结果:A组患者13人切口手术后7—10天愈合;B组患者3人切口裂开给予二级缝合10~20天愈合。结论:减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减少经济负担。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在妊娠期间体重增加的总数多数超过12.5KG。皮下脂肪细胞体积快速增加,妊娠期间合并其他疾病及缝合技术等因素是造成脂肪液化的重要因素。在此统计分析2011—2012两年间,在本院剖宫产病人中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6例进行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找出更好的处理方法及防范措施以减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以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在本院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孕妇肥胖、术后咳嗽、术前合并症(妊娠水肿、贫血)、前次剖宫产、滞产以及手术时间长、缝合方法不当、羊水刺激成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结论:重视孕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及时发现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并予局部彻底清创引流,积极治疗后可有效治愈。  相似文献   

13.
论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产科病患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危害,不仅影响了病人的康复过程和康复信心,同时对其家人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了手术质量,因此,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分析和针对性治疗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针对现阶段这一现象的日趋增加,首先介绍了脂肪液化现象,并通过临床48例患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患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一一列举出来,同时根据液化现象程度的轻重,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加以记录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至于效果,说明了这期间的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效果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砂糖在开腹手术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感染伤口中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脂肪液化,感染致切口愈合不良者按常规方法消毒换药至切口组织新鲜,分泌物明显减少后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给予白砂糖换药,并与对照组50例采用二期缝合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结论:白砂糖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效果,能明显改善创面肉芽生长程度,加快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07月至2009年09月在我院行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及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后切口脂肪液化25例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行切口二期缝合后切口7~9天痊愈。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积极的防治及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速愈平对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致切口裂开的病例29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5例局部用速愈平,对照组14例常规处理。结果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因脂肪液化致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的病例,两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平均疗程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用速愈平治疗切口,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日,节省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方法和评价。方法选择2009年12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手术后切口出现液化的患者45例进行研究,其中年龄分布为41岁,合并症研究显示合并肥胖患者为9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3例,合并咳嗽为3侧。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宣传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分析其效果。结果45例患者在经对症护理后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均未出现复发病例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多伴随肥胖、耱尿病和咳嗽。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临床疗效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2004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46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发生了切口脂肪液化的情况。笔者对其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全组病例经采(?)积极治疗措施后切口在术后9~21天愈合,无1例继发感染。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脂肪液化致切口裂开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我们有时发现腹部手术切口在拆线时自然裂开,仔细观察创口内并无血液或脓汁,仅有黄色液体外溢。患者无肿胀疼痛感觉,观察局部无红肿等炎症反应,此种现象称为脂肪液化。由于切口的裂开,使愈合时间延长,给患者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自1990年1月至1990年12月,我科共施手术60例,其中发生腹部脂肪液化6例。观察此6例均系较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前3例切口裂开后,均将创口开放,定时换药,经过两周后愈合,创口愈合较慢。后3例切口裂开患者,我们采取封闭法,即将裂口内渗液用无菌纱布吸净,然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将创口拉紧固定,尽量使创缘紧贴在一起。此外创口内加一细引流条,72小时换药抽掉引流。这样封闭固定换药,经过一周愈合,比较开放换药时间缩短一半。分析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我们认为有三种因素,即缝合技巧,机械损伤及化学药物刺激。所以在手术中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皮肤和皮下脂肪立“8”字缝合对预防腹部手术下腹部纵切口因脂肪液化而非感染性部分裂开的效果。方法 对皮下脂肪组织厚达5cm以上的切口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对照组48例,采用传统缝合方法。结果 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1);脂肪液化切口裂开4.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83%(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切口部分裂开的12例中7例采用立“8”字二期缝合,其愈合率达100.00%。结论 脂肪组织厚达5cm以上的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对预防腹部手术下腹部纵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