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阿勒泰地区野生木贼麻黄质量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述芳  何瑞琴 《中药材》1999,22(8):387-388
中国药典1995版收载麻黄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的干燥草质茎。三种麻黄所含的成分大致相同,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较低。木贼麻黄与中麻黄在新疆均有分布,前者在阿勒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疆戈壁野生木贼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野生麻黄的果、茎、根中提取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野生木贼麻黄的果中15个峰,茎中3个峰,根中3个峰,鉴定出了新疆戈壁野性麻黄的果中12种成分、茎中2种成分、根中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871%。结论:为初步开发利用新疆戈壁野生麻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取走访与现地样方调查相结合对新疆38县市的新疆3种软紫草野生资源进行调查,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完成新疆地区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药材区划分析。调查结果显示3种软紫草资源现状存在明显不同,3种紫草中新疆紫草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主要分布在草地、草甸,为市售软紫草的主要来源;黄花软紫草蕴藏量较新疆紫草小,主要分布在砾石质戈壁、山坡;硬萼软紫草蕴藏量最小,分布区也较狭窄。市场调查表明,近年来新疆紫草供不应求现象日趋明显。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3种软紫草植物野生分布区基本状况,对紫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有所了解,可为紫草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提供依据及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4.
珠子参药材品种概述及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考察珠子参药材历史和资源现状,提出开展珠子参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和措施.方法:对珠子参的来源、用药历史进行考证,同时对云南为主的珠子参种群主要分布区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珠子参种群的生境和生物学性状进行评价.结果:珠子参种群种质资源分布在年平均气温为5.4~18.6℃,海拔1 630~3 280 m的坡地.云南滇西北高海拔部分地区植被保护较好,珠子参种群植株成片生长,植株健壮;其他地区则呈零散分布,以小型植株为主.珠子参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对种群资源进行相关保护是解决珠子参商品日益减少的有效途径.结论:珠子参种群资源分布稀少零散,产量严重下降,已处在濒危状态,需要加强对珠子参野生资源保护,通过原地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抚育等方式可解决珠子参商品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麻黄是传统的药材,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由于近年来过度采挖导致麻黄野生资源严重匮乏,质量急剧下降。无公害生产是未来麻黄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多年栽种麻黄研究数据及产区调研结果,该文制订了麻黄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麻黄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确定、农田栽培用地、无公害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规范依托推广单位自有基地多年来麻黄生产数据为主,兼顾其它单位生产和科研情况,适用于麻黄无公害基地生产,旨在促进独活无公害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第四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掌握辽宁省北票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植物种类、分布与蕴藏量,并简要的对该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代表区域-样地-样方套-样方的调查方式)、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蕴藏量进行计算总结。结果:对北票市36个样地的调查,包括草原、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四个代表区域,覆盖全市,调查到北票市的野生药用植物359种,隶属80科,235属,被子植物居多,其中重点药材41种,特色药材25种,大宗药材中麻黄、地黄、沙棘、酸枣和荆条等。结论:北票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通过第四次中药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北票市野生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和蕴藏量。对保护好中药资源,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北票市药材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桃林乡野生中药材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贵州省习水县桃林乡野生中药材的种类、资源分布及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方法:通过对桃林乡进行实地资源调查,筛选标本,标本编号,数码拍照,标本鉴定。结果:共收集野生具有代表性中药材标本66种,共涉及38科,其中有4种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结论:桃林乡具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非常有必要对某些品种进行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3S技术调查陕西省宜川县野生中药资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陕西省宜川县野生中药资源。方法:利用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指导下,结合宜川县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及县域内目前植被分布状态,制定普查方案。通过样线样地调查,对县域内野生药用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采集标本、药材和种质资源;通过走访,对传统知识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对普查结果归纳整理,填报国家采集系统数据库。结果:共完成39个样地调查,195个套方,涉及35科、158个物种,其中重点调查品种44个,一般调查品种74个,特色品种3个。结论:通过这次普查,明确了宜川县域野生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为中药材资源开发及医疗保障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特有药用植物新疆阿魏资源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了解新疆阿魏资源现状,并对主要分布区野生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进行实地勘查,并采用样方调查法计算新疆阿魏的蕴藏量。结果:新疆阿魏分布面积约为133 hm~2,每公顷平均株数约为4185株,药材阿魏胶蕴藏量估算大约为420 kg,储量只有20世纪80年代的1/20。结论:新疆阿魏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需尽快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以保证其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魏国栋  高山  刘慧  李林  房玲燕 《中药材》2023,(8):1888-1893
目的:调查山东省莱州市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的现状,建立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方法: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的要求,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及文献查阅,分析莱州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莱州市共有野生药用植物78科216属286种,主要为双子叶植物,优势科为菊科、豆科,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多为全草类药材。重点调查的药材中,96种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10种药材的蕴藏量超过10 t,可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品种。结论:莱州市药用植物资源中部分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的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应加强资源保护,积极开展药用植物的野生抚育和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摸清近几年我国细辛的资源分布和市售品种情况,为细辛类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品种整理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委托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过度采挖,《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细辛和非正品细辛野生资源量均在减少,尤其是一些分布狭窄的非正品细辛如南川细辛和鼎湖细辛等有灭绝的危险。全国除个别地区外,北细辛均为市场主流品种。华细辛和非正品细辛如单叶细辛、短尾细辛、小叶马蹄香和金耳环等多在当地入药。结论:应大力发展华细辛栽培技术,并保护非正品细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药用植物刺山柑产地适宜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荒漠药用植物刺山柑产地适宜性。方法: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以新疆东部吐鲁番地区及新疆南部野生刺山柑分布区的生态因子为依据,分析刺山柑在全国适宜产地。结果: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5省区分布着刺山柑的适宜产区,共包括183个县市,总面积为1 251 361 km2。其中新疆北疆东部和新疆南部、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甘肃河西走廊北部、宁夏中北部是刺山柑适宜分布集中区。结论:刺山柑适宜区分析结果覆盖了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的全部区域,并且与历代本草记载的刺山柑产地及现代刺山柑引种的成功实践相吻合,对荒漠药材刺山柑的引种栽培及科学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独一味是藏药重要的习用高原野生药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药材目前完全依赖野生资源.文章调查了我国独一味主要分布区独一味野生蕴藏量、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独一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国内外文献收集整理、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标本馆标本查阅、主要中药材市场调研与产地药农走访、野外实地样方调查与GIS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结果:独一味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3 713~6896 t,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区依次为青海(2 519~3 314 t)、甘肃(490~1 414 t)、四川(641 ~1 167 t)、西藏(422~999 t),年允收量为908 ~1 675 t,年实际采收量为2 520t;独一味主要分布在退化的和正在退化的高海拔草地、灌丛草地、湿地等生境中.结论:独一味野生资源的采收量远远高于年允收量,使该资源的利用变得不可持续;独一味是高原退化生境典型的指示植物;独一味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种群退化的双重压力,野生抚育与产业化人工栽培还有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14.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Herba Ephedra (Mahuang in Chinese), is derived from dried Ephedra sinica Stapf stem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the common cold, coughs, asthma, and edem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Mahuang–Guizhi herb-pair is a famous formula composed of Mahuang and Ramulus Cinnamomi (Guizhi in Chinese, the dried twig of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used to improv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reduce toxicit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ahuang–Guizhi herb-pair ratios on bioavailability, the plasma pharmacokinetics profiles of five ephedrine alkaloids were compared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four different ratios to ra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our groups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Mahuang–Guizhi (ratios 3:0; 3:1; 3:2; 3:4, w/w). Assays for five ephedrine alkaloids (ephedrine, pseudoephedrine, methylephedrine, norephedrine, and norpseudoephedrine) wer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using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Results

Key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five ephedrine alkaloids (maximal plasma concentration, mean residence time, and half-lif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Mahuang–Guizhi herb-pair ratios, as compared to those of Mahuang.

Conclusion

Ephedrine alkaloid pharmacokinetic differences in rat plasma could help explain previous findings of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ity differences between Mahuang and Mahuang–Guizhi herb-pair preparations. These results could facilitate future studies to increase the efficacy and decrease the toxicity of Mahuang and Guizhi.  相似文献   

15.
虫草属真菌的生物活性及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虫草是一类珍稀的药用真菌资源,其代谢产物和牛物活性具有多样性特点,在功能性食品和牛物医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虫草物种资源丰富,其中冬虫夏草是我国最名贵三大补益类中药之一.该文重点针对虫草及其代谢产物的牛物活性与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述评,并对该类资源研发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麻黄基因组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不同DNA提取方法,选择最适于中麻黄基因组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CTAB,SDS法、试剂盒法提取中麻黄基因组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所得总DNA的得率和纯度,并进行ISSR-PCR扩增检测.结果:3种方法均可从新鲜中麻黄中提取出产量较高的基因组DNA,但其中改良CTAB法提取的总DNA纯度高,质量好,扩增产物的电泳条带也较明显;SDS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的总DNA质量差,不适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结论: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为中麻黄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该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适用于中麻黄基因组PCR扩增和其他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定没药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收集来自主流药材市场和企业不同规格等级的没药药材样品,测定其性状、薄层色谱、杂质、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挥发油、指纹图谱等指标,通过统计学分析,结合文献考证和市场调研,根据规格等级与外观性状、内在指标成分的关系,提炼没药药材商品分级的核心要素和规律,建立新的没药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并探讨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结果: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将性状、薄层色谱鉴别、黄棕色或棕红色没药块含量、浸出物、总灰分、杂质、挥发油作为规格等级划分的核心量化要素具有一定科学依据。建立的天然没药、胶质没药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重复性好、专属性强,能清晰地鉴别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2种规格。结论:制定了没药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能充分反映没药市场商品质量优劣情况。  相似文献   

18.
苦豆子种质资源调查及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苦豆子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从形态上初步分析其遗传差异。方法:以生长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不同地区的23份野生苦豆子为材料,调查种子形态、大小、千粒重和发芽特性等性状。结果:不同居群的苦豆子在这些性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最大的种子是4.70 mm×3.50 mm,最小的种子是3.80 mm×2.90 mm,千粒重为15.90~25.70 g;对8个不同地域居群种子活力的研究表明,No.103和No.122的苦豆子种子活力较高,其发芽指数分别为36.51,36.24,活力指数为1 323.49,1 274.56。除种子大小这一性状外,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都超过10%。结论:不同居群的苦豆子间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常用藏药川布进行品种整理。 方法:野外实地考察,经典分类学鉴定,植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结果:确定西藏产川布的2种基原植物为大戟科大戟属的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与大果大戟E. wallichii;前期基础工作表明,在甘肃藏区所使用的川布,基原植物为甘肃大戟E. kansuensis;序列分析显示,高山大戟E. stracheyi与大果大戟E. wallichii的完整序列(ITS1-5.8S-ITS2)总长度均为646 bp:其中ITS1区为261 bp,ITS2区为221 bp,5.8S编码区为164 bp;高山大戟E. stracheyi的ITS 1区序列在72号位具有1个杂合位点(C/G)。 结论:nrDNA ITS区序列在藏药川布及来源于大戟属的中药品种的鉴定中具有很好的种间分辨率,可用于川布及其相关品种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市售海马品种情,了解市售海马品种的鉴别点,为海马的质量控制及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海马临床药效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由于海马药材没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导致目前海马销售现状混乱,存在较为严重的掺伪、掺假现象.作者对海马商品药材进行市场调查,并经研究明确了市售海马目前主要有13个种,其中包括药典所收载的4个种(无小海马);进一步列出了市售的13种海马的主要鉴别点.结论:应加强对海马的基础研究以建立海马质量控制标准,改善海马销售混乱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