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 1980年至1986年,我们在门诊治疗乳腺增生病96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进行分组观察,理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6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22年,平均3年4个月。临床表现:乳房增大,包块、疼痛、溢液等症状;检查:单侧乳房包块84例,双侧乳房包块12例,包块最小者2×2×2.5cm~3,最大者5×5×6cm~3,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者,质较软,触压痛(+),与皮肤及胸壁组织无粘连而活动度尚好。  相似文献   

2.
疏肝补肾法治疗乳腺增生病98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笔者应用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9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8例患者中,年龄17~30岁30例,31~40岁50例,41岁以上18例;已婚者78例,未婚20例;单乳增生34例,双乳增生64例;乳腺小叶增生75例,乳腺囊性增生23例。2诊断标准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有关,或有溢液。体查乳房内腺体呈弥漫性增厚并伴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呈颗粒样,条索状,片块样改变,压痛明显。经红外线乳房扫描及钼靶X光片确诊排除乳房其它良恶性病变者。3治疗方法月经前半期(即月经干净后)用调补肝肾药物即逍遥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房囊性增生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 53例乳房囊性增生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乳房囊性增生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近期治愈和明显好转率达 85% ,8例无效者做手术切除。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效果明显 ,但要注意适应症 ,排除乳房癌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又名纤维性长形乳腺病,是中青年妇女中一种较长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乳房内包块和乳房肿胀疼痛。疼痛严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笔者近20年来用按摩治疗本病60例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治疗方法和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用内外合治法,治疗乳腺病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文56例,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8年,平均为3年。其中,乳房包块43例,呈条锁状或结节状者13例。本文56例,均经乳房包块穿刺和病理切片检查:镜下见有少量的成团的分化良好的腺细胞,确定慢性乳腺病。治疗方法1.内服药:乳腺增生汤:当归、赤芍、茯苓、炮山甲、三棱、大贝母、香附各15克,白术、红花、桃仁、青陈皮各12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2009年6月笔者采用壮医药线治疗乳腺增生病7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70例女性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年龄18~55岁,平均(38.6±7.1)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02±0.24)年;病变位于一侧乳房23例,两侧者47例;伴乳头溢液9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以经前为主,并可触及大小不等包块,少数有乳头溢乳.  相似文献   

7.
丁秉  丁静益  丁静翔 《河北中医》2001,23(10):774-774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程缠绵 ,短期难愈。 1998~ 2 0 0 0年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10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 10 0例均为门诊患者 ,病程 <1年 30例 ,1~ 2年 5 0例 ,2~ 4年 12例 ,>4年 8例 ;年龄 2 2~ 2 8岁 2 6例 ,2 8~ 4 0岁 60例 ,>4 0岁 14例。患者乳房均疼痛 ,肿胀结块 ,遇情志变化或经前期加重 72例 ,伴有月经不调 2 5例 ,无明显诱因 3例。1.2 诊断标准 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 ,遇情志波动或经前期加重。体检 :可触及单侧或双侧乳房内一个或数个肿…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4年1月~1987年2月,选用四味冲剂治疗乳腺增生症860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860例中女838例,年龄16~60岁,平均35岁,其中31~40岁402例,占女性患者的48%;男22例,年龄19~70岁,平均40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14个月。症状表现:乳房疼痛799例(93%)、其中经前周期性疼痛752侧(占乳痛者的94%);伴有乳头溢液(除外导管肿瘤)42例(5%)。体征:乳房包块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病系中青年妇女常见病之一。临床以乳房肿块、疼痛为主症。因病程较长,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以自拟散结消肿汤治疗10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5例均为1996-10~1998-02连续收集的滨州医学院附院中医科、普外科病例,治疗满2个疗程者。其中年龄<30岁者22例、31~40岁者48例、41岁以上者35例。病程:<3个月者19例、3个月~1年者54例、1年以上者32例。临床特点:本组患者全部有不同程度的乳房疼痛和乳房扪及包块,多伴有情绪烦躁、月经失调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耳穴贴敷法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耳穴贴敷法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女性患者均来自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均经彩超、远红外线和钼靶X线等检查证实为乳腺增生病,年龄18-52岁,平均35岁;未婚6例,已婚44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14个月;双侧乳房均有肿块者32例,单侧者18例,乳房肿块最大4.0㎝左右,最小0.5㎝左右.临床表现:乳房胀痛,经前期显著,部分患者胀痛无一定规律,乳房单侧或双侧可扪及扁平的类圆型结节或条索状块物,质地韧,有不同程度压痛,活动度好.  相似文献   

11.
“乳腺结构不良症”,有的称为乳房囊性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乳腺小叶增殖症、纤维囊性病等。我院外科应用“消核浸膏片”Ⅰ号,治疗184例乳腺结构不良症,另设对照组60例,服“消核浸膏片”Ⅱ号(用淀粉加少许生地制成,外形色泽与Ⅰ号药相同。系我院制药厂生产)。一、诊断依据单侧或双侧乳房内有单个或多个包块、乳房区胀痛、乳房钼靶摄片有不同程度的X线影象的变化、~(32)磷乳房包块定性测定及活体组织检查。二、治疗方法治疗组184例服Ⅰ号药;  相似文献   

12.
1988年5月~1991年5月我们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1000例,近期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1000例,年龄19~47岁,平均31.6岁;病程13天~4个月。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和乳房结块,其中伴有经前期乳房胀痛明显者376例;兼有乳头溢液者45例;发病与精神情绪因素有关者579例;为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作了近红外光乳腺透照和液晶热图像检查。本组有313例行手术或  相似文献   

13.
谭白山 《湖南中医杂志》2001,17(5):44-44,61
乳房囊性增生病又称纤维囊性乳腺病 ,其病理是导管呈囊状扩张 ,导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小叶内及其周围伴有纤维组织增生 ,俗称“乳腺小叶增生”,为常见乳房疾患。笔者根据中医辨证理论 ,在临床上运用疏肝理气 ,化痰散结法治疗该病 30例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均为女性 ;年龄最小 2 7岁 ,最大42岁 ;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 4年。1.2 诊断标准 参照金盾出版社 1990出版的《新编诊疗常规》拟定。患侧乳房周期性疼痛 ,来月经后症状减轻 ,包块也可随之缩小 ,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可触及结节状肿…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72年1月至1983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1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0例,年龄16~52岁,平均34.5岁,其中31~40岁74例,占56.9%;已婚86例,占66.2%;治疗前月经基本正常103例(79.2%);病程5天至10~ 年不等,以3个月至1年为最多,达83例(63.8%);130例中,有乳房疼痛者97例(74.6%),经前或经期疼痛增剧73例,占有乳房疼痛97例的75.3%。肿块的活动度均较大,与皮肤及胸大肌无粘连。本组130例经活组织检查证实58例(44.6%),其余72例(55.4%)则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解郁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部一种非炎症性疾病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 ,经前痛重 ,经后减轻 ,好发于 30~ 4 0岁女性 ,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笔者用自拟解郁散结汤治疗 4 8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共观察对象 78例 ,均为女性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4 8例 ,年龄 19~ 4 7岁 ,平均 36岁 ;病程 4个月~8年 ,平均 18个月 ;其中双侧乳腺增生 2 9例 ,左侧 12例 ,右侧 7例 ;乳头溢液者 3例 ,气短乏力、自汗者 10例。对照组 30例 ,年龄 18~ 4 9岁 ,平均 37岁 ;病程 3个月~ 10年 ,平均 16个月 ;其中双侧乳腺增生者 17例 ,左侧 8例 ,右侧 5例 …  相似文献   

16.
乳房囊性增生病是女性的一种常见病,目前对此病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多用雄激素治疗。作者两年来用“气滞血瘀汤”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38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38例女性患者均有生育史。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3个月。一侧乳房触及肿块或硬结者21例,占55.3%;双侧乳房均可触及肿块或硬结者17例,占44.7%。38例患者均未绝经。  相似文献   

17.
中药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乳腺增生病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2年,笔者自拟乳增饮合耳穴贴压治疗乳腺增生病6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6例均为女性,年龄20~30岁8例,31~40岁40例,41~50岁18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年,平均4年;双侧乳房肿胀53例,单侧乳房肿胀13例;乳房肿块最小0.5cm×0.8cm,最大5cm×4.1cm。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①乳房肿块,且多数伴有乳房疼痛等症状,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②排除生理性乳房胀痛,如经前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等;③红外线乳房扫描、钼钯片、乳房血流图等检测作辅助诊断,排除乳腺炎症、乳腺纤维瘤等其他疾病。2…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近3年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19~46岁,平均32岁。病程1月~11年,平均7月,双侧乳腺15例,单侧乳腺17例。月经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月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伴乳头溢液者1例,伴月经不调者12例。体检时双侧或单侧乳腺可们及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质地柔韧的结节状肿块,有不同程度的触痛,可被推动。双侧腋窝淋巴结均不肿大。11例做B超检查,均提示乳腺导管扩张,结节状肿块区回声减弱,未见占位性病变。所有病例均做乳房铝靶摄影…  相似文献   

19.
颌下腺炎并涎石病是一种不太多见的口腔疾患,西医多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隔鳖甲灸治疗该病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2~4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7年.13例均为一侧发病,属慢性炎症者6例,属急性炎症者7例,均可于颌下三角区扪及肿大压痛的颌下腺.此外,于口底部颌下腺导管内可扪得涎石者7例;挤压颌下腺能压出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者9例.属慢性炎症者可扪得粗大而硬的导管,导管口水肿,轻度发红;属急性炎症者口底与颌下腺明显肿胀、疼痛,颌下腺导管口发红,其中有5例伴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反应.13例中有5例经咬合片检查而确诊.  相似文献   

20.
鹿角散结胶囊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30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乳腺肿块和乳房疼痛为主要症状。笔者在白郡符教授应用鹿角散结散加减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研制成鹿角散结胶囊。经305例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股资料305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6~48岁,其中<30岁者72例,31~40岁老185例,>41岁者48例;病程3个月~5年,其中wtl年者113例,卫~2年者164例,>2年者28例;单侧发病者56例,双侧发病者249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或刺痛,多数患者乳房疼痛在月经前发生或加重,月经后消失或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