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颞动脉炎     
颞动脉炎是好发于老年人的系统性血管炎,是老年人头痛、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颞部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视物模糊、复视、短暂失明等).但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漏诊和延误诊断发生率高.颞动脉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颞动脉炎首选激素治疗,同时应予以低剂量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早期诊疗可显著减少失明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亦叮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故属大动脉炎范畴。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  相似文献   

3.
介绍1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继发多发脑梗死的巨细胞动脉炎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下肢间歇性跛行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主诉,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但巨细胞动脉炎(GCA)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狭窄,引发此症状。诊断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造影(CTA)等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特点与影像学检查,可有效区分这2类疾病,从而指导治疗。本文结合近年下肢GCA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最新的诊疗进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年国际Chapel Hill共识会(CHCC)对血管炎的最新分类,大血管炎(LVV)主要包括巨细胞动脉炎(GCA)和高安动脉炎(TA),两者均为主要累及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也可累及中小血管[1].GCA因常累及颞动脉,又称为颞动脉炎,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欧洲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20/10万,日本5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仅为1.47/10万.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2~3倍.TA好发于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女性患者超过80%),西方的患病率为0.5 ~ 0.8/10万,而日本的患病率最高,为4/10万[2],我国目前尚未见有关LVV的流行病学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临床特征。方法 对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的 2 9例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颞动脉活检、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 ,以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制定的巨细胞动脉炎诊断标准作为参考。结果  2 9例患者被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 ,其中有 2 2例符合ACR诊断标准。每例至少有一种以上神经系统方面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其中头痛 2 7例 ,视力改变 10例 ,脑卒中 7例 ,眼睑下垂 5例 ,失眠 5例 ,头晕 4例 ,易疲劳 3例 ,下颌跛行 3例 ,意识障碍 2例 ,呕吐 2例 ,癫发作 1例 ,震颤 1例。经类固醇治疗后其症状或体征常在数小时至数天消失。本组≥ 6 0岁患者明显低于 <6 0岁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较为常见 ,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早期诊断、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rheumatica,PMR)是一种以全身疼痛和僵硬伴血沉明显增快为特征的特殊的风湿状态,首发在颈部、肩部、臀部和骨盆带的近端肌群。巨细胞动脉炎(gaintcellarteritis,GCA)或颞动脉炎(temporalarteritis,TA)是一种大中血管的血管炎,常累及起源于主动脉弓的颅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非特异性骨骼肌肉疼痛和疲劳常与PMR/GCA相关。一、流行病学在高纬度地区发病率高,不同种族发病有差异。PMR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发病率约为600/10万,70~80岁是发病高峰,男女比率为1:1.8。GCA/TA的发病率较PMR低,50岁以上发病…  相似文献   

8.
<正>巨细胞动脉炎(GCA)又称肉芽肿性动脉炎,好发于老年人,在亚洲人群罕见[1]。根据受累血管和临床表现可将GCA分为头面型和头面外型。头面型常累及颞浅动脉及其他颈外动脉分支,表现有头痛、复视、视力下降、下颌和(或)舌间歇性无力等,颞动脉有压痛和结节状纡曲及搏动减弱。头面外型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较大分支,也称大血管型GCA(LV-GCA),表现为肢体间歇性力弱、血管杂音、脉搏减弱或消失等,临床更不常见,容易漏诊和误诊[2]。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颞动脉炎引起头痛三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1女,76岁。因头痛、全身疼痛50余天,于1984年8月4日入院。以全身疼痛起病,头、颈、枕部酸胀痛最著,颞部、双肩、上臂、腰、髋及大腿亦感疼痛。晨起、久坐后有明显的一过性活动障碍。伴食欲减退、乏力。余无特殊病史。曾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体检:贫血...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巨细胞动脉炎的炎性细胞浸润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人巨细胞动脉炎的炎性细胞浸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2 0例巨细胞动脉炎患者颞动脉活检标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粒细胞表达的情况。以常规HE、美蓝染色及铅铀双重染色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比较病理变化与炎性细胞类型及分布的关系。结果 2 0例颞动脉活检标本中 ,浸润的炎性细胞由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构成 ,构成比分别为 40 .5 %、33.5 %和 2 6 .0 %,未见B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炎性细胞分布于颞动脉壁及其周围组织 ,以外膜最明显、内膜次之、中膜居末 ;有明显跳跃现象。炎性细胞分布与病理变化为非比例关系 ,病理损害以内膜明显。结论 老年人巨细胞动脉炎其颞动脉活检标本中可能有较多的粒细胞浸润 ,无多核巨细胞。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3岁.因发现"双侧颞部血管逐渐增粗、隆起6个月余",于2009年7月16日入住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无意中发现右侧颞部血管变硬、增粗、隆起,感觉右侧颞区肿胀,无发热、头晕、头痛、抽搐及意识丧失,无视力改变及肢体乏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50岁和<50岁患者巨细胞动脉炎(GC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1年3月~2007年5月住院GCA患者21例,其中≥50岁者(≥50岁组)9例.<50岁者(<50岁组)12例,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0岁组患者男性多见.而≥50岁组患者多见于女性;<50岁患者延迟诊断时间长于≥50岁者;<50岁发病的0CA患者临床上易出现外周血管病变,≥50岁患者风湿性多肌痛和血沉升高的发生率显著升高;<50岁组病变处于Ⅱ期者多于≥50岁纽.结论 与≥50岁组患者相比,<50岁组GCA患者男性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颞动脉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认识,以达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方法根据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分类标准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GCA)的解放军总医院的住院患者31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国外文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47-92岁,平均67.1岁。急性起病者20例。有头痛者29例、乏力者27例、发热者25例、风湿性多肌痛17例、体质量下降者15例、咀嚼困难12例、视力改变8例。颞动脉形态异常15例,搏动异常者16例。脑部CT可见梗死灶(包括腔隙性脑梗死)21例;颞动脉超声异常22例。初诊红细胞沉降率50~150mm/h,平均(81±26)mm/h;治疗2周后红细胞沉降率2~43mrn/h,平均(19±12)mm/h。综合国内文献,中国人GCA不同于国外,男性发病比例高于女性,且发热、体质量下降等全身症状较突出。结论本组患者及国人GCA不同于国外文献报道,男性多发;常见表现也多为发热、头痛、风湿性多肌痛,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超声检查是明确诊断、评判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巨细胞动脉炎与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英  张源潮 《山东医药》2009,49(43):54-55
目的进一步提高巨细胞动脉炎(GCA)和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比分析19例GCA和38例TA患者的特征。结果与TA相比,GCA患者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偏晚(P〈0.01、P〈0.05),且临床上较多出现搏动性头痛、颞动脉异常、风湿性多肌痛(P均〈0.05),但颈部血管杂音、肢体无力、两侧肢体血压不对称发生率低于TA患者(P均〈0.05);GCA主要累及颞动脉,TA较多出现主动脉弓起始部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GCA患者激素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TA患者。结论GCA患者有明显的男性发病优势,发病年龄晚于TA,颞动脉累及所致症状相对较多,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  相似文献   

15.
张源潮  李鸣 《山东医药》2004,44(28):59-59
大动脉是指血管内径大于5mm,管壁厚度大于1mm的血管。大动脉具有三层管壁结构,其中中层又称肌层,富含一定比例的弹力纤维。大动脉搏动与心脏搏出共同维持血流脉动和脏器血流灌注。大动脉内血流为层流,分叉处有紊流。体循环大动脉主要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四肢大动脉和脏器大动脉。颅动脉网、肺动脉网、冠状动脉网是具有特殊性的动脉网。大动脉炎分为原发大动脉炎和继发大动脉炎。继发大动脉炎继发于感染、中毒、外伤等。1993年Chapel-Hill会议把原发大动脉炎分类为多发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国内一致认为多发大动脉炎由黄宛于1962年提出。有些文章把多发大动脉炎和大动脉炎混用,显然是不妥当的。另外,有些权威著作在论述巨细胞颞动脉炎诊断时,强调了其发病年龄特征。近年发现巨细胞颞动脉炎可能只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个亚型。巨细胞动脉炎可以侵犯中青年。这种以往认识上的滞后导致部分巨细胞动脉炎被误诊为多发大动脉炎。因此做循证医学分析时注意以上两点。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在早期是指代大多数的血管炎.随着对血管炎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特异性血管炎被划分出来.以前的“PAN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现在被命名为“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而大多数“累及肺部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则改称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既往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随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查在临床中的普及以及对ANCA在血管炎中的致病作用研究,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也从PAN中被区分出来[1].  相似文献   

17.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PAN)是以中小肌性动脉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一种非肉芽肿性血管炎。PAN是一少见疾病,合并重症胰腺炎更为罕见。我院近遇1例伴有肾梗死、脾梗死及重症胰腺炎的PAN患者,经抢救治疗痊愈出院,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风湿性多肌痛(PMR)和巨细胞动脉炎(GCA)的临床差异,总结GC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10年8月至2019年9月住院的12例巨细胞动脉炎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的,与GCA组患者进行2∶1年龄、性别相匹配的PMR患者形成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  相似文献   

19.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一组主要侵犯中、小肌性动脉,以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以发热、皮疹、多系统受累为特征[1]。据报道该病也可以在多种组织内形成类似肿物的局限性假瘤为惟一的临床表现,而在肌肉内形成肿物为首发症状的PAN临床  相似文献   

20.
冯文雅  刘钢 《传染病信息》2019,32(3):265-269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广泛,免疫力低下的婴儿易受侵害。该病毒为引起先天畸形最常见的一种病原体,与婴儿非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神经系统发育落后密切相关。CMV感染最常见的靶器官是肝脏,此外还可侵犯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是致残、致死的重要病因,但目前针对CMV感染的诊断、治疗问题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