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水气病篇》第八节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相似文献   

2.
《濒湖脉学》首创"四分法"以归类27种脉象,即八阳脉(浮数实长洪紧动促)、十五阴脉(沉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三种阳中之阴脉(滑芤弦)、一种阴中之阳脉(牢脉)。比晋·王叔和《脉经》的24种脉象多出了3种脉象:长脉、短脉、牢脉。《中医诊断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认为比李士材《诊家正眼》的28种脉象少1种脉象:疾脉,其实在濒湖脉学所附的四言诀中已提及疾脉。探讨其中主要的浮沉迟数脉以及相似脉,其创新点是描述脉象具体形象,独取寸口,并把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概括为众脉的一个提纲,加以分析,以了解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从而能引申而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3.
学习《金匮》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匮》原文可分二类:一、是有规律有具体内容、具体治疗方法的精采文字,是要加以深刻研究的.二、是纯属理论性的文字,往往四字一句,有一定的框框,当然其中也有好的,但也有许多解释不通或不符实际的地方.譬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载:"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在同篇中又载:"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  相似文献   

4.
临床不少医生每逢遇到心律失常,总冠以“结代脉”,这种现象在某些教科书及杂志中尔常见到。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结脉与代脉不能构成复合脉,其理由有二,一是二者脉象不同;二是二者主病有别。今不揣浅陋,略陈以管见,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一:二者的脉象不同结脉:《脉经》云:“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家正眼》云:“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诊家枢要》亦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由此可知,结脉是脉来缓慢,大小不规律,而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伤寒论》中的阴结“大便反硬”,如何解释? 答:《伤寒论》原文提到“阴结”的有二:一为《伤寒论·辨脉法》第2条:“脉有阳结、阴结,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一为《伤寒论·辨太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载:“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哀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存此仲景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著名论点。  相似文献   

7.
一、浮脉类:浮濡乳革散浮脉为阳轻轻按,主表需分热与寒。浮小细软是谓濡,若非诸虚湿为主。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失血礼脉显。中空外坚是谓革,浮而搏指亡精血。元气虚损散脉提,浮散无根至难齐。二、沉脉类:沉伏弱牢沉属阴脉按需重,病有虚实皆里证。推筋着骨伏脉得,病主阳衰痛闭厥。沉而柔细弱脉定,气血不足虚弱证。牢主阴寒积痞病,实大弦长沉取见。三、迟脉类:迟缓结涩代一息三至脉曰迟,主寒当辫虚和实。缓脉米怠缓整四至,若非脾虚定是湿。结脉缓慢止无定,血淤气滞阴寒盛。涩脉艰涩缓不畅,气滞血淤精血伤。代脉中止数有定,脏衰元亏风与痛。四…  相似文献   

8.
冯东  刘浩 《新疆中医药》2003,21(3):F004-F004
关于心、肺系疾病的诊治论述很多 ,笔者有幸随马德孚教授临床侍诊 ,对于马老治疗心、肺系疾病偶有心得 ,兹述于下。1 《金匮要略》中气分证的病机及治则《金匮要略·水气病》第 30条云 :“寸口脉迟而涩 ,迟则为寒 ,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 ,微则为气 ,迟则为寒……阴阳相得 ,其气乃行 ,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寸口脉迟而涩 ,趺阳脉微而迟 ,说明上中二焦阳气不足 ,气血俱虚 ,使外邪乘正气之虚而病在气分 ,形成虚劳、胸痹等病。这些都是阴阳相失所得。其治病原则使营卫之气畅通协调 ,大气得以转机 ,大气运行不息 ,外邪即可被祛除。此条也说…  相似文献   

9.
一、趺阳脉诊是仲景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病论》可知,仲景对趺阳、人迎等脉诊相当重视。他在《伤寒论·序》中就曾对不重视趺阳、人迎脉诊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谓:“……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趺阳脉者有28处,分别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阳明病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等11篇中。另从脉象种类也可看出,在仲景所述30种脉中,趺阳脉即占13种之多。仲景何以如此注意趺阳脉诊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相似文献   

10.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 ,排便时间延长 ,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 ,此证的病因多种多样。汉代张仲景认为此证可分为“阴结”、“阳结”及“脾约”。《伤寒论·平脉法第二》问曰 :“脉有阳结 ,阴结者 ,何以别之 ?”师曰 :“其脉浮而数 ,能食不大便者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硬 ,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坚 ,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  相似文献   

11.
缓脉     
缓脉属于复合因素所构成的脉象。缓脉有“和缓、纵缓、迟缓”三种含义,并兼有脉率较慢,一息四至。缓脉的客观形象描述有“按之依依”“往来纡缓,呼吸徐徐”“纵缓,中软不急,如丝在经,则弦无力”譬阿阿四至通,一柳梢袅袅飚轻风”“状如琴弦,久失更张,纵而不整”“和缓不紧”“来往和匀,微风轻飚,初春杨柳”“从容和缓,不疾不徐”“”往来和匀,微同轻毡,杨柳初春;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应指散漫,如琴弦久失更张“”若从容和缓,来去舒徐“阿阿软若春杨柳”“宽缓不前”“缓,不逮也”“从容不追”“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如微风轻飚柳梢”“应指柔和”“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净分明”等。  相似文献   

12.
<正>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其主治气阴两虚型病症,主症:脉结代,心动悸。《伤寒论》178条载:"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然结代二脉在历代医家中均有不同,《脉经》中提及结  相似文献   

13.
结脉一、《灵枢》《难经》《伤寒论》之结脉《灵枢·始终篇》说:"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有结动之名而未言其象.后世以《难经》之文为释,未知果当其意否?《难经·十八难》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此言在正常脉搏中,时有一歇止之象,此一歇止,在不定至数中见到.《难经》并未言至数之迟数,至《伤寒论》中乃提到迟数,《辨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此条言缓数,则缓有迟缓之意,与《伤寒论》中风脉缓作为宽缓之义不同.此条明白指出缓而有止歇者为结脉,为阴盛之病脉,后世大多根据此条.1.《伤寒论》中有二种不同的结脉:《伤寒论》中另有一条,提到两种不同的结  相似文献   

14.
<正>自《脉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缓脉的解释都不明确。有的认为缓脉是缓迟、缓纵。或认为缓脉只是相对于紧脉而言即是柔软、舒缓。有些书只是叙述了缓脉不是什么,而没有讲清缓脉的脉象是什么,更没有讲清怎样才能体会到缓脉。如李时珍在《频湖脉学》中认为缓脉是“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  相似文献   

15.
口中甘治验     
王××,男,62岁。1987年7月8日诊。半月前嗜睡,倦怠乏力,纳差,口干不欲饮,便溏。服用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后,上述病症消失。继而出现口中甜,形体消瘦。查舌质略暗,舌边见齿痕,苔白腻,脉濡缓。《内经·奇病论》载:“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痹。……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拟益气醒牌化混为法,  相似文献   

16.
<正>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张仲景:“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其书每一篇标题都称“病、脉、证并治”,说明他是平脉与辨证并重,而不是孤立地单凭脉诊去神乎其奇的。现将仲景在脉诊方面的主要发挥探讨如下: 一、“寸口”与“趺阳”、“少阴”等脉合参仲景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在脉诊方面“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伤寒杂病论》序)等草率作风。他对一般伤寒、中风等全身性疾病,多采用独取“寸口”(即二手桡动脉)的方法,而对有些脾、胃方面的杂病,则诊“趺阳脉”(即足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结代相兼”之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医刊、书籍,甚或教材中。笔者认为,此种提法欠妥。结代二脉虽同为间歇脉,但脉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如《脉经》载:“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一止。”“代而中止不能还。”《诊家枢要》:“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曰结”。“代,更代也,动  相似文献   

18.
<正>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关脉诊的运用,是温病诊断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特作如下探讨. 《温病条辨》脉诊的运用《温病条辨》把脉诊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辨病因病机如上焦篇第3条:“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吴氏自注说:“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  相似文献   

19.
刘刚 《世界中医药》2008,3(6):365-365
结脉最早见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182条,原文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张仲景紧接着又在183条中对结代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伤寒论》中的脉学也是独具特色,仲景在开篇的辨脉法中就提到“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就充分证明了脉法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万事万物都分阴阳,脉也如此。其中,仲景把弦脉定义为阴脉。但通读全文,仔细分析弦脉的脉形、脉位和主病,我认为更应该把弦脉定义为阴中之阳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