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效果.方法:对34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LI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起搏标测最早QRS波相结合;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IVT)采用起搏标测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34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其中30例消融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失败,随访期间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且安全可行,可作为治疗I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表现为频发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患者,反复发作。不仅见于成人,亦可见于儿童,大部分临床症状较轻。根据室速的来源,可分为右室IVT(IRVT)和左室IVT(ILVT)。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良好,成功率在90%以上,本文总结22例IVT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探讨不同部位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特发性室速 (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 ,IVT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肝病患者 ,其病灶起源部位有一定规律性 ,多源于左室间隔中、下部和右室流出道。随着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p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技术的发展 ,该类室速的消融治疗方法已取得了良好效果[1] 。现将我们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 ,经RFCA治疗IVT的 12例患者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2例IVT患者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19~ 47岁 ,平均 (2 7± 12 )…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被证实为阻断房室旁道的有效方法[1-2],对单旁道而言左侧旁道较右侧易做,成功率也比较高.而房室多旁道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由于其电生理现象复杂多变,旁道定位较困难,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室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正常心脏室速进行导管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与室速QRS波型形态完全相同,后者以激动顺序标测法定位,以记录心动过速时较体表心电图QRS提前≥20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局部电位处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患者室速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心室2例,左心室10例,疗效100%。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IVT,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fascicular tachycardia, LVPFT)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应用高密度标测电极导管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Carto-3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术LVPFT患者42例,19例术中应用DECANAV~?高密度电极标测消融靶点者为高密度电极组,23例术中应用消融导管标测消融靶点者为消融导管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消融后电轴变化率、即刻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比较术后3、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2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高密度电极组手术时间[(74.53±11.47)min]、X线曝光时间[(4.74±1.52)min]均短于消融导管组[(111.74±13.02)、(9.78±1.28)min](t=9.722,P<0.001;t=11.686,P<0.001),放电次数[(5.37±0.76)次]少于消融导管组[(6.70±1.18)次](t=4.214,P<0.001),消融后电轴变化率(57.8%)与消融导管组(52.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消融方法。方法:对12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源于右心室IVT采用消融导管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VT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并在周围做巩固消融,起源于左心室IVT以激动标测法或寻找P电位。结果:IVT消融成功率91.6%(11/12),1例ILVT在第3次复发射频消融后发生双束支阻滞而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对有效靶点周围进行线状或环状消融,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奎性,并随访观察复发的情况.结果 3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33例,成功率为89.2%,复发2例,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方法学。方法对5 0 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旁路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则采用慢径改良或快径消融。结果5 0 8例患者中,房室旁路3 13例( 3 3 0条旁路) ,双径合并左侧旁路3例、右侧旁路2例,房室结双径路(DP) 190例;总体成功率98 0 3 % ;旁路消融7例复发,慢径改良消融中6例复发,但二次消融成功;并发症为股动脉、股静脉栓塞各2例,静脉栓塞1例,心包填塞1例,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EAA、EVA标测是旁路消融成功关键;后间隔旁路消融,A波较小,消融主要看X线影像定位;即使在远离HIS束区消融,慢径消融亦能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故放电以“点射”结合时间递增法为宜;温控消融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率;术前、术后应常规服用巴米尔以预防栓塞。  相似文献   

12.
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疑难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例特殊疑难射频消融病例,探讨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3例为右侧旁道,其中1例为右侧显性旁道,术中导管机械刺激诱发心房颤动,采用单极标测消融成功.另2例为右侧隐匿性旁道,采用“窦-室-窦”标测法,于窦律下放电阻断旁道。2例左侧隐匿性旁道,其中1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终止时长时间窦性停搏,反复晕厥,即“快一慢”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其伴随症状也消失.另1例为左后间隔隐匿性慢传导旁道,测△HA为32ms,得以确诊。1例为慢一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胸廓畸形,心血管严重移位.导管操作困难。结果: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结论:特殊类型疑难病例消融成功的关键是,根据各自特殊的电生理和解剖特点,采取针对性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方法 :对 6例慢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和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结果 :6例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为窄形QRS波 ,RP间期 >PR间期。电生理特点为 :右心室刺激时有与心动过速相同激动顺序的逆传性心房活动 ;心动过速的最短RP间期 >110ms;旁道的逆传具有递减性传导的性质 ;心动过速时与H波同步刺激心室可逆传到心房并使之提前激动并且激动顺序与心动过速时相同 ;6例患者中 ,旁道位于右后间隔 4例、左后间隔 1例、左后侧 1例 ;RFCA可成功阻断所有 6例患者的旁道 ,靶图的特点是VA提前而不融合。结论 :RFCA治疗慢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路消融中特殊电生理现象及处理体会。方法 :慢径路消融前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 :有特殊电生理现象者 8例 ,其中 3例患者AVNRT开始时表现为房室 2 :1传导 ,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上部位 ;3例患者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 ;1例为慢 -慢型AVNRT ;1例心内电生理检查未能诱发出AVNRT。所有患者慢径消融均成功。结论 :术前应行详细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仔细鉴别 ,其消融方法与典型AVNRT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射频热凝治疗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以颈后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秒,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1±0.9、7.3±1.2、3.8±1.1、1.5±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创伤微小、安全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自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应用Disc-FX系统经皮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36例,比较术前、术后即刻、l周、3月、6月JOA、VAS及Oswestry(2.0版本)评分.结果:36例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VAS和Oswestr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对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分别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3个月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左心房的收缩功能。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左心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E/A显著升高;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98~25.763,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LVEF变化率与SRa变化率呈正相关(r=0.500、0.525,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可改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心房的收缩功能,表现为辅泵功能增加,同时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SCD)病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1(SOCS-1)和原癌基因蛋白(C-JUN)的表达及法医学意义。方法收集SCD尸检病理标本43例,其中冠心病猝死23例,肺动脉栓塞猝死12例,病毒性心肌炎猝死5例,扩张型心肌病猝死3例;选择因交通事故、外伤等所致死亡者标本1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心肌细胞中SOCS-1和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 SCD组心肌细胞中SOCS-1和C-JUN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F=11.94、56.68,q=4.815~20.669,P〈0.01)。SCD组心肌细胞中SOCS-1与C-JUN表达呈正相关(r=0.316,P〈0.01)。结论 SCD病人心肌细胞内SOCS-1和C-JUN基因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SCD的发病,可作为法医鉴定SC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