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1、2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肾移植患者血清PRA水平,根据PRA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两组患者移植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并随访PRA对肾移植患者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致敏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非致敏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RA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成正相关;致敏组患者移植后1、2年移植肾存活率较非致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检测患者血清PRA,对预测移植风险、供体选择、避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致敏患者的PRA水平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群体反应扩体(PRA)水平与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usA)对321例患者检测肾移植术前PRA;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HI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结果 PI认阴性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致敏组;配型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配型组。结论 PRA是影响移植后发生早期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降低PRA水平,并选择良好的配型供肾,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体内的HLA致敏状态以及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供者的HLA特异抗原,用ELISA法检测受者血清中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结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结果及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肾移植前血清DSA阳性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3.2%)远高于DSA阴性的受者(14.7%)(P〈0.01);术后DSA阳性的受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也升高;DSA随着PRA水平的升高阳性率也增加(P〈0.01)。结论 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临床筛选供体、预测术后排斥反应及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巴利昔单抗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02年6月-2005年1月我院38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30%-50%的致敏肾移植受者:8例既未行PE治疗,也没有应用巴利昔单抗(对照组);13例仅于术前行PE治疗(PE组);17例在行PE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两刑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PE+舒莱组),以上各组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PE组血浆置换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PRA的变化和各组肾移植病人术后3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PE组血浆置换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PRA值较血浆置换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75%(6/8),PE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30.7%(4/13),PE+舒莱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11.8%(2/17),PE组、PE+舒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致敏肾移植受者,在术前行血浆置换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减少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闫宏亮  王禾  刘贺亮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81-1883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HLA体液致敏状态,筛选合适供者及通过PRA变化早期诊断急性排斥。方法:通过微量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269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致敏受者(P<0.001),移植后PRA水平升高组的排斥发生率显著高于PRA无变化组(P<0.001)。结论:PRA是预测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及早期诊断排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术前淋巴细胞毒配型结果,并对75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直接行肾移植术。结果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75例术前未做交叉配型的肾移植受者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手术同时或术后行回顾性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无针对供者错配抗原特异性HLA抗体的受者移植术前可以不做交叉配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3~7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叶欣  肖露露  易燕  张伟东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27-1531
【目的】为了提高识别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的IgG类HLA的抗体的准确性,建立流式细胞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Flow-CDC)实验方法。【方法】对致敏和非致敏的62例等待肾移植受者进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及Flow-CDC实验,并比较方法学差异;还观察了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的NIH-CDC、Flow-CDC及临床肾移植效果。【结果】PRA阴性组的NIH-CDC与Flow-CDC结果均为阴性;PRA阳性组中,两种CDC方法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X^2=5.14,P=0.016)。4例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的供肾的PRA阳性受者,移植后未发生排斥,近期效果良好;另1例PRA阳性患者接受了NIH-CEK;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肾移植,术后发生加速排斥反应而丧失移植肾。【结论】Flow-CDC能够特异性识别针对供者HLA基因的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IgG类型抗体。Flow-CDC具有电子化、程序化、标准化、可对原始结果进行全程质控等优点,是一种将替代NIH-CDC成为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标准技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术前致敏状态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1209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致敏状况[包括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及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类型]与肾移植效果[包括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9例中97例PRA阳性,其中轻度致敏62例(5.1%),中度致敏20例(1.7%),高度致敏15例(1.2%).97例致敏受者共检出HLAⅠ类抗体阳性54例,HLAⅡ类抗体阳性32例,HLAⅠ和HLAⅡ类抗体均阳性11例.PRA阳性各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肾功能延迟恢复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均为P<0.01).HLAⅠ和HLAⅡ类抗体均阳性组的肾功能延迟恢复率(45%)明显高于Ⅰ类或Ⅱ类抗体阳性组(分别15%和19%).致敏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也低于非致敏受者(P<0.01).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前致敏状态对肾移植效果有明显影响.术前检测致敏状态相关指标,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受者对供体的致敏状态,预测移植的效果,指导配型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Ⅱ类IgG抗体〉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11.
亲属肾移植父母供肾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亲属肾移植患者父母供肾对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2月前行肾移植手术的父母为供体的86例亲属肾移植受者于2011年12月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肾功能(血肌酐和尿素氮),并以子辈供肾移植肾功能作对照。结果以父母为供体的86例亲属肾移植受者中,42例患者肾功能正常,占48.84%(42/86);44例患者肾功能不正常,占51.16%(44/86)。父亲给子女供肾38例,肾功能正常患者22例,不正常患者16例;母亲给子女供肾48例,肾功能正常患者20例,不正常患者28例。父母分别给子女供肾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χ2=6.649,P<0.01)。大于或等于55岁和小于55岁的父母供肾移植肾功能无显著性差异(χ2=1.254,P>0.05)。42例肾功能正常的肾移植受者3例PRA阳性,44例肾功能不正常患者12例PRA阳性,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73,P<0.05)。父母供肾与子辈供肾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025,P<0.005)。结论子辈与父辈作为肾移植供体相比,高龄供肾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一定的影响,PRA影响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时已超过10年存活的377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结果 377例存活大于10年以上肾移植患者中,301例患者PRA阴性,76例患者PRA阳性。男性与女性患者间PRA阳性产生的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85,P<0.025)。PRA阴性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PRA阳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79.26,P<0.0001)。结论男性肾移植患者产生抗HLA抗体的几率高于女性;PRA阳性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3.
贾士全  杨文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14-1715,1717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85例ACI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hs-CRP水平.结果 (1)ACI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正常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清MMP-9、hs-CRP水平随着IMT值增大而升高.(2)ACI患者血清MMP-9、hs-CRP与IMT值呈显著正相关(r=0.357、0.409,P<0.01),且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MMP-9、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A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滋养细胞膜抗体(AT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HCG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7月在本生殖医学中心由于不明原因性不育、女方输卵管因素和(或)男方轻度少弱精子症因素不育而接受IVF-ET治疗的妇女140例,其中多次种植失败31例,生化妊娠丢失26例及临床妊娠丢失18例,持续妊娠65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和对照组妇女各种不育因素所占比例,同时比较各组妇女血清ATA、EmAb和抗HCG抗体阳性率。结果多次种植失败组、生化妊娠丢失组及临床妊娠丢失组不明原因性不育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2~14.6,P〈0.01);多次种植失败组、生化妊娠丢失组及临床妊娠丢失组AT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8~11.8,P〈0.01);生化妊娠丢失组和临床妊娠丢失组抗HCG抗体高于对照组(χ2=4.4、5.3,P〈0.05);多次种植失败组妇女血清EmAb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χ2=5.5,P〈0.05)。结论免疫性因素是不明原因性不孕的重要原因;过度表达的ATA可干扰整个妊娠过程,抗HCG抗体的存在能增加IVF-ET临床妊娠流产率和生化妊娠流产率;EmAb可干扰胚胎种植,导致IVF-ET反复种植失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下称高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对81例高敏肾移植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受者共行肾移植术85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6例(7.1%);急性排斥反应(AR)17例(21.0%),其中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9例(11.1%)。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血浆分离(PP)和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后均逆转。AR组术前峰值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8.6±12.4)%,抗原错配(2.9±1.3)个;未发生AR组术前峰值PRA(60.5±14.5)%,抗原错配(1.9±0.8)个。两组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原错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HLA错配数小于或等于2个)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高敏受者术后AHR的发生率高,采用ATG、PP、IVIG联合治疗能有效逆转AHR。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0岁)与老年组(≥60岁),按照病原学分为单纯感染组与重叠感染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48例患者男女比例1.55∶1,30~59岁91例(61.4= 8.01,P<0.01).老年组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t=4.26,P<0.01),总胆红素(TBIL)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高于非老年组(t1=2.02,t2=2.51,P<0.05).重叠感染组重型肝炎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χ2=8.27,P<0.01).重叠感染组TBIL、PT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t1=2.41,t2=2.20,P<0.05).老年组住院时间较非老年组明显延长(t=4.18,P<0.01).3例死亡病例为老年组和重叠感染组患者.[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以中青年男性多发,有冬春季发病高峰,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和重叠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c)、血脂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3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55例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免疫比浊法检测Hp特异性抗体IgG(HpIgG)和Cyc表达水平,并检测血脂水平,分析Hp感染与血脂、血清Cyc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心房颤动组HpIgG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3,P〉0.05);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yc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92、5.41、6.75、3.90、-3.11,P均〈0.05);Hp感染阳性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TC、TG、LDL—C、Cyc表达水平均明显高ff-Hp感染阴性患者。而HDL—C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p感染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5.66、6.13、7.04、4.75、-4.39,P均〈0.05)。结论Hp感染与心房颤动本身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但Hp感染可能通过对血脂代谢和Cyc表达水平的影响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nnexin)Ⅱ、核因子(NF)-κBp6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及55例胃腺癌组织中AnnexinⅡ、NF-κBp65及VEGF-C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nnexinⅡ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6%,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46.7%(x^2=12.779,P〈0.01)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9.1%(x^2=33.266,P〈0.01)。NF-κBp65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4%,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40.0%(x^2=11.079,P〈0.01)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16.4%(x^2=39.811,P〈0.01)。VEGF-C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7%,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36.7%(x^2=10.518,P〈0.01)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7.3%(x^2=22.727,P〈0.01)。淋巴结转移组AnnexinⅡ、NF-κBp65、VEGF-C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或P〈0.01);与中高分化组相比,低分化组NF-κBp65、VEGF-C蛋白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三者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均〉0.05)。结论 AnnexinⅡ、NF-κBp65和VEGF-C蛋白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胃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9.
某市各级医院临床输血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梧州市各级医院临床医师掌握科学、合理用血技术的状况。方法统计分析2000-2006年本站对全市医院临床供血情况和各级医院临床医师成分输血及用血剂量情况。结果梧州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逐年提高。历年各级医院全血输血率比较χ^2=68.11,P〈0.01;三级与二级医院比较χ^2=43.42,P〈0.01。历年各级医院成分输血率比较χ^2=26.29,P〈0.01;三级与二级医院比较χ^2=17.29,P〈0.01。历年各级医院临床医师使用红细胞类成分血输血率比较χ^2=2 3.59,P〈0.05;三级与二级医院比较χ^2=16.04,P〈0.05。历年各级医院临床医师低剂量输血比例比较χ^2=30.84,P〈0.005;三级与二级医院比较χ^2=21.70,P〈0.005。结论推进成分输血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用血技术的指导,杜绝滥用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