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 h、2 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 h、2 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 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 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体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将ICU2005年收治的2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15例)和俯卧住通气(8例),监测仰卧位时,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住后1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舍指数均较仰卧位时升高(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mmHg为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73.3%,俯卧位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h、2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48例由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分别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方法。比较不同体位患者PaCO2、PaO2、PaO2/FiO2及pH值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俯卧位患者氧合指数及动脉血气明显改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呼吸衰竭患者氧合状况,在实施过程中,要安全有效地转换病人的体位,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严密监护,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才能确保俯卧位通气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ARDS患者分为2组,其中一组采用仰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俯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2组患者PaCO2、PaO2/FiO2及pH值的改善情况。结果:俯卧位组与仰卧位组比较氧合指数、动脉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0.05)。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大大降低。结论:俯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治疗ARDS具有良好的肺保护效果和疗效,在抢救ARDS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05—2011—05江苏泗洪分金亭医院ICU收治的3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通气,两组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在充分镇静情况下初始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1h、2h、4h、6h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02)、氧合指数(PaO。/Fi0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Sp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呼吸循环指标。结果俯卧位组在动脉血氧分压(PaOz)、氧合指数(PaO2/FiO2)、SpO2等呼吸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问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循环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入住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21例诊断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尚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进行机械通气。体位变更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时间为0.5 h—2.0 h—0.5 h。观察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变化;患儿机械通气时俯卧位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峰压及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血气结果,改变患儿预后。[结论]优质护理在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俯卧位通气在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入院诊治的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血症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行早期俯卧位通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呼吸参数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氧合指数、呼吸指数、静态肺顺应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则在不同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0.5,2 h与转为仰卧位1 h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与静态肺顺应性均较俯卧位前升高,而呼吸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脉血氧分压在改为仰卧位1 h后较之俯卧位通气0.5,2 h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在不同时间不尽相同,且俯卧位0.5 h后较之俯卧位前显著升高(P0.05);心率与中心静脉压在各个时段的变化并不明显(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对于心脏外科手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并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病人血流动力学、氧合、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ARDS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仰卧位通气(SP组)、俯卧位通气(PP组)、仰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SP+VS组)、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PP+VS组),每组15例。观察体位改变前(T0)、体位改变后(SP+VS组和PP+VS组在振动排痰治疗后)1h(T1)、2h(T_2)、4h(T_3)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T4)5个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静态肺顺应性(Cst)及护理并发症。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动脉氧分压改变(ΔPaO_2)10 mmHg作为有效标准。[结果]4组病人体位改变后对HR、MAP、CVP、RR、PaCO_2、Pmean、Cst无影响(P0.05)。而SPO_2、PaO_2、PaO_2/FiO_2有不同程度升高,氧合状态改善效果依次为PP+VS组PP组SP+VS组SP组,且组间比较PP+VS组与SP+VS组、PP组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VS组与PP组、SP+VS组与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较单纯俯卧位通气、仰卧位通气相比,更能改善ARDS病人的氧合,且该种体位治疗期间病人循环功能稳定,呼吸参数无明显改变,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俯卧位通气(PPV)联合NO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应用最佳PEEP后仍需较高的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60%)的21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采取单纯NO吸入4h;B组采取俯卧位通气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C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并继续吸入NO.分别测三组患者治疗干预前、2h及4h氧合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治疗干预前比较,三组患者2h后氧合指数均较前改善,但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h后A组和B组氧合指数跟治疗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氧合指数仍保持改善(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ARDS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不但可以改善氧合,而且恢复仰卧位后能有效的维持氧合,因此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的方法在改善氧合的同时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俯卧位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方法选择NICU收治的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早产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俯卧组和仰卧组各40例,两组均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和氨茶碱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俯卧组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中总有效率为97.5%,仰卧组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 ;P<0.01)±俯卧组的PaO2和PaO2/FiO2分别为(77.24±9.56),(171.25±31.13)mmHg,均高于仰卧组的(67.52±8.61),(143.26±26.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6,2.14;P<0.05)±俯卧组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氨茶碱使用时间分别为(3.65±2.01),(28.25±3.98),(10.82±9.08)d;均低于仰卧组的(4.83±3.51),(30.14±12.61),(12.2±9.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23,1.96,2.37;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早产儿采取俯卧位时,可改善氧合、提高PaO2和氧合指数,并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缩短上机和使用氨茶碱时间,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需要,减少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机械通气治疗且无俯卧位机械通气禁忌证的ARD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组和仰卧位通气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d后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P、MAP、PaCO2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TCO2、pH值、PaO2、PaO2/FiO2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T、P、PETCO2、MAP、pH值、PaO2、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在俯卧位治疗3 d后PaO2/FiO2为(282±177;22),高于仰卧位通气组治疗3 d后的(245±17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1)。治疗3 d后,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分别为(6.8±177;0.5)cmH2O,(17.1±177;2.0)cmH2O,(14.9±177;1.2)cmH2O/(L±183; s),仰卧位通气组分别为(8.5±177;0.9)cmH2O,(20.6±177;2.3)cmH2O,(21.1±177;0.8)cmH2O/(L±183;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8,5.13,18.83;P<0.01)。俯卧位通气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均短于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007,6.379;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氧合指数,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对患者气道影响较小,是较为理想的通气体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患者2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1例。A组采用俯卧位,B组采用平卧位或床头抬高10~30°。分别在通气后2h、4h两个时间点采血行血气分析。并对两组SPO2、PaO2、PaCO2、PaO2∕FiO2、HR、MAP、CVP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HR、MAP、CV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PO2、PaO2、PaCO2、PaO2/FiO2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从而实现早日脱机,且实施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腹部手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实施改良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老年腹部手术后并发ALI/ARDS患者18例,实施改良俯卧位通气,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2h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的变化,以观察体位通气治疗对患者循环功能和氧合状态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改良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2h患者的SpO2、PaO2/FiO2均升高(P<0.01),而HR、M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老年腹部手术后并发ALI/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且对患者的HR、MAP无明显影响,是老年腹部手术后并发ALI/ARDS患者支持治疗的有效手段。实施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进一步探讨该类患者术后有效机械通气体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HA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俯卧位通气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9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4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氧合指数比较,当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12 h[MD=57.31,95%CI(35.84,78.77),P<0.001]、开始时间为术后6 h[MD=71.98, 95%CI(64.34,79.61),P<0.001]及采用间断俯卧位通气[MD=37.97,95%CI(18.36,57.58),P=0.001]时,俯卧位通气氧合指数高于仰卧位通气;氧分压比较,当俯卧位通气吸氧浓度>仰卧位通气吸氧浓度时,患者俯卧位通气氧分压高于仰卧位通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5.70,95%CI(0.46,10.94),P=0.03];临床结局比较,俯卧位通气的机械通气时间[MD=-56.47,95%CI(-72.62,-40.33),P<0.001]、ICU入住时间[MD=-60.82,95%CI(-76.82,-44.81),P<0.001]及住院时间[MD=-44.36,95%CI(-63.10,-25.62),P<0.001]均低于仰卧位通气。结论 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而对改善患者氧分压无明显作用。该研究各评价指标存在异质性,且纳入的研究及样本量较少,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及开始时间不统一,尽管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但仍然无法明确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持续时间和开始时间。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评价俯卧位通气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通气改善机械通气患儿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265例机械通气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32例与对照组133例,观察组采取侧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方法(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方法。观察两组患儿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与观察组患儿俯卧位前后pH值、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为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0,P=0.007);观察组病死率为6.1%,对照组为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7,P=0.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55±1.87),(13.57±1.87),(16.98±1.92) d,对照组依次为(13.20±4.10),(19.19±4.12),(23.05±4.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406,14.293,14.459;P<0.01)。观察组患儿俯卧位前后pH值、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如PaCO2、PaO2、与SpO2均较俯卧位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37,12.673,17.664,13.816;P<0.05)。结论俯卧位可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儿血氧饱和度,降低VAP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进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俯卧位肺复张对改善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氧合指数、肺内分流的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重症肺部感染患者65例,先后行仰卧位肺复张和俯卧位肺复张。监测肺复张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行血气分析并计算PaO2/FiO2、Qs/QT。结果:(1)两种体位肺复张后SPO2均显著升高(P<0.05),俯卧位肺复张后SPO2较仰卧位肺复张后更高(P<0.05)。(2)仰卧位和俯卧位肺复张后PaO2/FiO2均升高(P<0.05),且俯卧位肺复张前后PaO2/FiO2也均高于仰卧位肺复张前后PaO2/FiO2(P<0.05)。(3)仰卧位和俯卧位肺复张后Qs/QT显著降低(P<0.05),但两种体位间比较无差异。(4)仰卧位和俯卧位肺复张即刻CI、SVI、GEDVI、GEF下降(P<0.05),SVV升高(P<0.05),但复张结束后即恢复至之前水平。两种体位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可以更有效地改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氧合水平,减少肺内分流,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吸氧最佳体位,减少吸氧时间。方法选择需要行暖箱内吸氧的早产儿50例,按先后次序分组,单数纳入俯卧位组,双数纳入平卧位组。采用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及心电监护仪监测吸氧前经皮血氧饱和度( TcSpO2)、经皮氧分压( TcPaO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HR,吸氧后1 h的TcPaO2、TcPaCO2、HR及TcSpO2稳定在88%~93%需要的时间。并对两组TcPaO2、Tc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HR的变化及TcSpO2稳定在88%~93%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吸氧前两组早产儿TcSpO2、TcPaO2、TcPaCO2、HR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氧1 h后TcSpO2稳定在88%~93%需要的时间俯卧位组(92.3±177;3.2) min、平卧位组(97.3±177;5.5) min;TcPaO2俯卧位组(65.2±177;11.6) mmHg、平卧位组(55.5±177;9.7) mmHg;TcPaCO2俯卧位组(36.7±177;4.2)mmHg、平卧位组(33.1±177;3.5)mmHg;HR俯卧位组(120±177;9)次/min、平卧位组(132±177;10)次/min;PaO2/FiO2俯卧位组(179.3±177;10.4)、平卧位组(170.5±177;9.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3.01,3.88,4.40,3.18;P<0.01)。结论俯卧位吸氧能显著改善早产儿氧合状态,从而实现早日停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护理团队模式在新冠肺炎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5月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市某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给予呼吸科常规护理措施及俯卧位通气,观察组给予呼吸科常规护理措施及联合护理团队模式下俯卧位通气管理方案。于通气2、4、24h检测患者pH、SpO2、PaCO2、PaO2、氧合指数(PaO2 /FiO2)、心率、呼吸、血压。结果:通气24h,观察组pH、SpO2、PaCO2、PaO2、PaO2 /FiO2、HR、平均动脉压( MAP)指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护理团队模式对新冠肺炎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状况,提高护理人员对俯卧位通气有效性的重视和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