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于静  年春志  蓝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6):1003-1004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我院进行了208例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予以相应处理。结果:246眼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6眼,发生率为10.6%,其中滤过过畅16眼(61.5%),结膜瓣渗漏6眼(23.1%),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15.4%)。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除手术治疗4眼外,其余22眼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前有效地控制眼压、减轻眼部炎症反应,术中注意保持前房深度.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1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结和分析114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处理方法。结果:并发症42眼(36.84%),浅前房22眼(19.23%),虹膜睫状体炎9眼(8.775%),前房积血4眼(3.51%),角膜上皮水肿3眼(2.63%),脉络膜脱离1眼(0.88%),术后眼压控制不良3眼(2.63%)。结论:明确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正确处理方法,可以达到预防治疗其早期并发症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我院近5年来134例(150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手术,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150眼中12眼发生浅前房,占8%。滤过道引流过畅,缝线松脱、房水渗漏,恶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12眼发生浅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并发症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20例(2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明显降低,视力稳定或提高,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羊膜移植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10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观察组(A组)47眼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58眼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组主要临床参数相似(P〉0.05)。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术后1周内,A组发生浅Ⅰ级前房4眼,B组发生浅T级前房14眼,浅Ⅱ级前厉3眼,浅Ⅲ级前房1眼。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末次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者40眼,控制率为85.1l%,B组末次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50眼,控制率为86.21%上。术后功能性滤过泡A组87.23%,B组86.2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并能达到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同样的降眼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72例(189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41眼(21.69%)。术前眼压≤21mmHg者146眼中发生浅前房17眼(11.64%),术前眼压22~35mmHg者32眼发生浅前房13眼(40.62%),术前眼压≥35mmHg者11眼中发生浅前房6眼(54.54%)。术后结膜瓣渗漏11眼(26.83%),滤过过强24眼(58.53%),脉络膜脱离5眼(12.19%),恶性青光眼1眼(2.44%)。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①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②以滤过过强性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小梁切除术+MMC术后浅前房的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行常规小梁切除术+MMC手术患者共计854只限。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并予相应处理。结果:其中26只眼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率3%),对其采取保守(扩瞳,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高渗剂,压迫滤过泡)及手术等综合治疗,保守治愈22只眼,手术方法治愈4只眼。结论:青光眼早期浅前房,只要眼压不高,也不必过早地滥用手术治疗,应小心谨慎,以免造成更为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较常发生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口疤痕化致滤道堵塞,从而使眼压复升,防止继续损害视功能的发生。方法我科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即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配合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急救、心理护理、滤过泡护理、眼球按摩等护理技术,治疗护理原发性青光眼。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压比较说明复合小梁手术对患者远期的眼压控制得更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及视力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护理,大大减少了术后早期与滤过过强相关的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总结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 2 84例、 35 5眼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 38例、 42眼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结分析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结果 :采用加压包扎、散瞳、抗炎、脱水保守治疗 ,71 43%患者的前房可以恢复。结论 :术后严密观察术眼滤过泡、前房、眼压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掌握正确的加压包扎方法和拆线的时机 ,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31例34眼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发生时间、类型及处理方法,分析各类型青光眼和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结果: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较高占23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易引起浅前房。27眼用保守治疗,7眼用手术治疗均恢复前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最高,其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  相似文献   

11.
周斌  陈曦  明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433-2433
目的:探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64例10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8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浅前房18眼,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14眼经非手术治疗前房恢复,4眼手术后恢复。结论:注意术前降眼压和术中准确操作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的经典手术,但可出现前房出血、前房炎症反应、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滤过过强型低眼压、低眼压黄斑病变及眼内炎等并发症,且有部分因滤过泡瘢痕化而导致手术失败。为减少上述并发症及术后滤过泡瘢痕,2000年4月始,我院采用非传统性小梁切除+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31例(42眼),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瘢痕的发生,本文就护理特点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探讨其防治及护理的方法。[方法]对186例(194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手术的病人进行护理观察。[结果]发生浅前房32例(33眼),其中脉络膜脱离致浅前房20眼,滤过过强致浅前房12眼,睫状环阻滞致浅前房1眼;经保守治疗1d~6d均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积极配合医生防治术后浅前房,控制术前眼压,密切观察术眼情况,及时做好并发症的处理和护理,可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63眼)和观察组(60例,66眼)。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周,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降低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28例(35只眼)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40 mm Hg,1 mm Hg=0.133 k Pa)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严密观察前房、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 31只眼(88.6%)眼压21 mm Hg,3只眼术后应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维持观察、应用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2个月后再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术后浅前房低眼压3只眼,2周前房加深,眼压正常;术后第1天35眼均形成前房,无Ⅲ级浅前房;6~12个月随诊31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26眼(74.3%)视力提高2行以上;出院视力在0.1以上28只眼;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术中规范仔细操作,术中缓慢放液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21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治疗情况。方法:对301例342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回顾性分析。结果:有21例23眼出现浅前房,原因:滤过过强12例13眼,结膜切口渗漏6例6眼,脉络膜脱离2例2眼,恶性青光眼1例2眼。17眼经保守治疗,6眼经手术治疗,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术后要仔细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浅前房认真分析原因,采取保守和手术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治疗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我科 1995年3月至 2 0 0 1年 7月收治的 5 9例青光眼 (90只眼 )患者中 30眼发生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术后有30只眼出现浅前房 ,其发生率为 30 % ,按Speath分级法进行分级 :浅Ⅰ度 2 0眼 ,浅Ⅱ度为 8眼 ,浅Ⅲ度为 2眼 ,其中滤过过强为 2 3只眼 (76 7% ) ,结膜漏为 2只眼 (6 7% ) ,脉络膜脱离 1只眼 (3 3% ) ,其他 4只眼(13 3% )。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 ,滤过过强是其主要原因 ,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 ,少数必要时应采取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9.
曹雪梅  石萍  于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516-3516
目的探讨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吉林市中心医院2006-02-2008-02 172眼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治疗。结果 172只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39眼,发生率为22.67%。其中,房水滤过过强31眼,结膜瓣漏2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5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1眼。通过非手术疗法恢复前房36眼,采取手术干预恢复前房3眼。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非手术疗法恢复,必要时须采取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04年-2006年住院的50例(62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眼发生浅前房者13眼(20.96%),主要原因有滤过过盛8眼(61.54%),结膜瓣及角巩膜瓣渗漏3眼(23.08%),脉络膜脱离1眼(7.69%),睫状环阻塞性青光跟1眼(7.69%)。采取保守治疗9眼(69.23%),手术治疗4眼(30.77%),均能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为滤过过盛、结膜瓣及角巩膜瓣切口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