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释放是通过造血干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与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上的黏附蛋白配体结合而实现的,细胞间的黏附作用有转导生长和生存信号的作用,黏附本身亦或能够转导依赖于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信号,一系列的细胞间接触调控造血过程。我们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相关黏附分子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性输注后,何种因素促使其迁移到正确部位尤为关键,目前认为黏附分子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或损伤组织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直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抗原的表达率,RT-PCR半定量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弱阳性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呈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6%,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率为100%.RT-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RNA呈微弱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呈高度表达.提示在生理状态下,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高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能否促进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预处理致伤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功能的恢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BMSC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1(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测定BMSC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以及BMSC对CD34^+细胞的黏附率,并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1、1μmol/L的ATRA作用后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PBSCT预处理后,BMSC表面ICAM-1和VCAM-1的表达以及BMSC培养上清液中sICAM-1的表达水平降低,BMSC对CD34^+细胞黏附率降低,而在ATRA作用后,BMSC表面ICAM—1表达增加,培养上清液中sICAM-1水平升高,BMSC对CD34^+细胞的黏附率增加.但VCAM-1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可部分修复受损的BMSC的黏附功能,有助于促进骨髓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聚集有影响。目的:观察软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修复区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以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关系。方法:建立兔软骨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后2,5,7,10,14,28d取损伤灶及边缘区组织,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和体外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的迁移影响。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呈现出时间变化的趋势,软骨损伤后第7天达到高峰(P〈0.05)。体内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聚集在软骨损伤灶周围,但在封闭CXC趋化因子受体4后,此聚集现象逐渐减弱(P〈0.05)。结果证实,局部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在软骨损伤早期明显升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损伤修复区迁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属CXC型趋化因子,主要在骨髓基质细胞和骨髓内皮等细胞表达,特异性地引起表达CXCR4的造血干细胞的趋化反应,因此在造血干细胞的迁移和归巢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SDF及其受体CXCR4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以及归巢过程中的机理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具有跨胚层的多向分化能力,已被众多的体内及体外试验所证实.然而,启动、参与和促进其定向分化的相关因子和调控机制尚未阐明.近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及其相关受体在BMSC的迁移和功能调节中具有一定作用.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BMSC的表达及对其趋化性迁移的关系进行综述,为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成为疾病治疗的分子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心肌梗死后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心肌迁移的机制尚不甚明了。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和趋化因子受体4生物轴在心肌梗死后单个核细胞促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及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12只SD大鼠其中6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6只行假手术处理,分离循环血单个核细胞,采用三室共培养模型,分别将 DAPI 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培养于三室模型的上、中、下室内,设立心肌梗死组、趋化因子受体4受体阻断剂AMD3100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迁移细胞数目,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心肌细胞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和迁移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中室内均可见迁移细胞,迁移细胞阳性表达趋化因子受体4,心肌梗死组迁移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中和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4受体阻断剂AMD3100后,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各组心肌细胞阳性表达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心肌梗死组及AMD3100组心肌细胞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表达灰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生物轴在心肌梗死后大鼠单个核细胞促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迁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由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该过程有骨髓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及其分泌或表达的分子共同参与,黏附分子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的:以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和迟发抗原4为指标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迁移、趋化的机制。方法: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第3代为种子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 L-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心肌组),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下简称穴位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组造模成功72 h后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 mL,心肌组造模成功72 h后二次开胸,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及周边心肌分6点均匀地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 mL,4周后颈动脉插管,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心肌组、穴位组大鼠心功能得到改善,两组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及迟发抗原4较模型组升高,心肌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迟发抗原4轴可能是穴位注射干细胞趋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黄喆 《中国临床康复》2014,(19):3105-3110
背景:趋化因子配体12/趋化因子受体4生物学轴在肿瘤的特异性转移中有重要作用,而干细胞标志物糖蛋白激素受体5基因的表达对于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转移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配体12/趋化因子受体4生物轴以及干细胞标志物糖蛋白激素受体5基因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中的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3年1至6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100名结直肠癌患者为实验组,1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组组织中趋化因子配体12、趋化因子受体4及干细胞标志物糖蛋白激素受体5 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趋化因子配体12、趋化因子受体4及干细胞标志物糖蛋白激素受体5 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淋巴转移以及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趋化因子受体4、糖蛋白激素受体5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但是趋化因子配体12 mRNA表达率降低。趋化因子受体4、干细胞标志物糖蛋白激素受体5 mRNA、趋化因子配体12 mRNA三者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患者临床特征无相关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病位置及其大小也无相关性,与结直肠癌组织是否淋巴转移具有相关性关,伴有淋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糖蛋白激素受体5 mRNA和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率更高,而趋化因子配体12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随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糖蛋白激素受体5表达于胃肠道肿瘤和脑肿瘤干细胞等表面,其表达随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提示结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增高,糖蛋白激素受体5基因表达增高,二者增高促进了结直肠癌组织生长及转移,糖蛋白激素受体5以及趋化因子配体12/趋化因子受体4轴的表达的调控,使其或将成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聚集有影响.目的:观察软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修复区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的表达以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关系.方法:建立兔软骨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后2,5,7,10,14,28 d 取损伤灶及边缘区组织,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表达和体外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的迁移影响.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的表达呈现出时间变化的趋势,软骨损伤后第7 天达到高峰(P < 0.05).体内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聚集在软骨损伤灶周围,但在封闭CXC趋化因子受体4 后,此聚集现象逐渐减弱(P < 0.05).结果证实,局部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的表达在软骨损伤早期明显升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损伤修复区迁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过程受众多基因调控。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与血管新生途径相关的差异基因的表达。方法:建立急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基因芯片结果基础上选取5个特定的表达差异基因:分泌磷酸蛋白1、趋化因子受体2、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CXC趋化因子配体5和白细胞介素1β。采用实时PCR法验证5个基因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正常组织及心肌梗死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分泌磷酸蛋白1、趋化因子受体2和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在心肌梗死急性期表达上升显著(P〈0.05),呈时间依赖性。CXC趋化因子配体5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水平呈低位波动,变化不显著。其中分泌磷酸蛋白1与趋化因子受体2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炎性、细胞黏附、迁移和趋化相关,而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与血管新生和细胞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神经干细胞的迁移。目的:观察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其受体CCR2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迁移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胎鼠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体外传代扩增及鉴定;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其受体CCR2表达情况;通过琼脂糖下细胞迁移实验观察50,100,200,300,50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神经干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结果与结论: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证实胎鼠海马来源神经干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2;琼脂糖下细胞迁移实验显示,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趋化神经干细胞迁移,且趋化迁移作用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强,抗CCR2多克隆抗体可对抗其趋化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猫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观察家猫骨髓源巢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情况,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BMSC)作为自体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家猫的骨髓。从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然后用分化诱导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关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 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体型增大,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巢蛋白,与5-溴尿嘧啶(BrdU)共培养3d后可见部分大圆形细胞BrdU染色阳性,这些细胞经进一步的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而且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抗原NSE和NeuN。结论 家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可诱导为巢蛋白阳性细胞,并可进一步分化为表达烯醇化酶(NSE)和NeuN的神经元样细胞。证实家猫BMSC可作为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微环境与卵巢上皮性癌腹腔转移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 RT-PCR 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相应趋化因子受体及其配体的表达情况,腹膜组织相应配体的表达情况,以揭示趋化因子介导上皮性卵巢癌腹腔内转移机制。结果趋化因子受体 CXCR4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他趋化因子受体表达(P <0.01);趋化因子受体 CX-CR4的配体 SDF-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腹膜中均高表达。结论趋化因子 SDF-1及其受体 CXCR4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自分泌作用,可能刺激卵巢癌细胞的过度生长;SDF-1在腹膜组织高表达,通过旁分泌作用,可能介导表达 CXCR4的卵巢癌细胞向腹腔内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程中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P—EPC中整合蛋白B1和B2的表达以及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相应的受体的表达。利用体外黏附和迁移实验研究经过功能级别的中和抗体阻断VLA-4和LFA-1后HPP—EPC黏附和迁移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表明,HPP—EPC表达整合蛋白B1和B2,活化后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加CDlla抗体组黏附细胞或CD49d抗体组黏附和迁移细胞均较同型对照抗体组少,而且加CDlla和CD49d两种抗体联用组黏附和迁移细胞明显减少,其细胞数较任何单一抗体组少。结论:LFA-1和VLA-4在HPP—EPC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能及对其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07/2007—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生化测定及免疫球蛋白定量分析等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常规分离培养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观察两种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诱导培养的第1天和3周时分别加入RPMI8266或XG7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于培养28d后行Von—Kossa及TRAP染色;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应用RT-PCR法检测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表型特征相似,均可在成骨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分化。②Von—Kossa染色后提示来源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较差,矿化基质沉积较正常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少。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第28天行Von—Kossa染色后,可见矿化基质沉积较不加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组明显减少(P〈0001),TRAP染色未发现破骨样细胞的存在。③RT-PCR结果显示,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核因子KB受体激活剂配体,但表达骨保护蛋白,与骨髓瘤细胞共培养后,8226或XG7细胞可明显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相反骨保护蛋白表达明显受抑。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抑制骨保护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CD40分子及其配体(CD40L)的表达,观察BMSC经CD40激发型单抗(5C11)激发后,其培养上清中IL-3、IL-6、Flt3配体(FL)和干细胞因子(SCF)含量变化及对纯化脐血CD34^ 细胞的作用。方法:新鲜分离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BMSC。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CD40和CD40L的表达,并与5C11(20μg/ml)共同孵育,分别于24,48和72h取上清液,ELISA法测定IL-3、IL-6、FL和SCF含量;在与5C11共同培养24h后,收取培养上清,与纯化的脐血CD34^ 细胞共同孵育,1周后进行细胞计数、细胞集落培养,并用钙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 V)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结果:发现BMSC表达CD40分子,经5C11激发后,BMSC IL-6和FL分泌增加,而对IL-3及SCF含量无影响。BMSC经5C11激发培养后支持脐血CD34^ 细胞的增殖,培养7d后其细胞数和集落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细胞凋亡率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MSC CD40分子配基化可促进IL-6和FL的分泌,并支持CD34^ 细胞的增殖,CD40/CD40L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参与造血调控。  相似文献   

18.
杨键  洪毅  董浩  张宪娣  姜树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54-1055,F000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培养人BMSC,采用含神经节苷脂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BMSC的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结果神经节苷脂诱导培养6h后,细胞表现为典型神经细胞样形态,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和NF呈阳性表达。结论神经节苷脂可在体外诱导人B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依赖于损伤局部表达趋化因子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然而,哪些趋化因子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折部位定向迁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目的:对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示踪,观察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检测并筛选出骨折微环境中表达量高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规律相关的因子。方法:建立 C57BL/6小鼠荧光/普通骨髓嵌合体,利用嵌合体动物模型制造胫骨骨折模型,在不同时相点检测骨折部位组织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占全部成骨细胞的比例,判断来源于骨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利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骨折部位不同时相点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骨折局部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占所有细胞比例在术后1,5,14 d 分别为(3.011±0.911)%,(9.031±0.145)%,(12.064±0.145)%;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占全部成骨细胞的50%以上;骨折后各时相点微环境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集落刺激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间质金属蛋白酶9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无明显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量相对最高。经相关分析认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骨折微环境中的表达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规律具有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骨髓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骨折修复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趋化并参与骨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是否成功,依赖于经静脉输沣后能否定居于靶器官并长期存活,这个过程被称为归巢.然而,调节和控制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胎儿骨髓源FIk1+间充质干细胞向骨髓归巢的机制,观察基质细胞衍生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对干细胞归巢效率的影响,摸索提高其归巢和长期植入效率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5-09/2006-07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组织工程中心完成.材料:FI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流产胎儿,由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6~8周龄NOD/SCID小鼠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特定细胞因子刺激前后FIk1+间充质干细胞CXCR4表达和体外迁移能力的变化.NOD/SCID小鼠预先经全身亚致死量照射后,从尾静脉输入经或未经细胞因子刺激的FIk1+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移植后24 h,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中供体细胞的含量,或在移植后定期从小鼠的尾静脉取血,分析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移植后6个月,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小鼠骨髓中的人特异性DNA含量,了解人源细胞的植入情况.结果:FIk1+间充质干细胞的胞浆中有CXCR4表达,在适当细胞因子刺激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诱导至细胞表面表达.通过24 h短时间细胞因子刺激,不仅能够上调细胞表面及内部的CXCR4,而且可以增加细胞在体外沿基质细胞衍生生长因子1浓度梯度迁移的活性,促进细胞植入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后向骨髓的归巢及长期存活,同时也加快了受体小鼠的造血恢复;用CXCR4巾和抗体处理的FIk1+间充质干细胞,则明显减少其移植后在受体小鼠中的归巢和植入.结论:基质细胞衍生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FIk1+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归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加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有助于促进FIk1+间充质干细胞向骨髓归巢和加快受体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