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季节、节气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节律及月廓盈亏与胃泌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统计各季节、节气的发病例数,分析各季节发病节律及与胃泌素的关系。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冬春发病高于夏秋。不同节气间的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惊蛰、清明、霜降、小雪节气发病较多,夏至、小暑节气较少。统计血清胃泌素水平,发现发病较高的冬春季节及秋季胃泌素明显升高,与夏季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1); UGIB发病在不同月圆程度间亦有显著差异(P 0. 01),月圆程度≥90%时发病最多,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月圆程度有正相关性(P 0. 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具有季节、节气节律,且与月圆程度呈正相关,其发病较高的冬春季节、节气及月圆程度与胃泌素水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病因素与中医时相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消化内科316例UGIB住院病例,统计不同发病因素的分布及与中医时相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溃疡炎症因素相关的UGIB发病具有季节性、节气性;血管性因素与肿瘤性因素相关的UGIB无明显季节性及节气性。溃疡炎症因素相关的UGIB昼夜发病有统计学差异,各时辰间发病亦有统计学差异,发病高峰在卯时;血管因素相关的UGIB昼夜以及各时辰间的发病无显著差异;肿瘤因素相关的UGIB昼夜发病无统计学差异,但各时辰间的发病有统计学差异,发病高峰在卯时和辰时。结论:UGIB不同病因所致UGIB的发病与中医时相的关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荨麻疹发病滞后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市4家医院荨麻疹每天的病例资料与气象资料,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因素对荨麻疹发病的滞后性影响,统计计算采用SPSS 21.0及R 3.5.1完成。结果:天津市荨麻疹病例就诊数在立秋、处暑2个节气出现高峰值,在大寒、立春2个节气为低谷值。荨麻疹门诊病例数与平均温度(rs=0.361)、相对湿度(rs=0.095)、日照(rs=0.124)、最高温度(rs=0.359)、最低温度(rs=0.352)正相关(P<0.05);与平均风速(rs=-0.048)负相关(P<0.05)。当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长分别在27.5~30.0 ℃、30%~35%、6~10 mm、0 h,滞后时间分别为0个节气、0个节气、0.5~1.3个节气、2个节气时,荨麻疹发病的滞后效应达到峰值;当平均风速分别在2~2.5 m/s、4 m/s,滞后时间分别为2个节气、1个节气时,荨麻疹发病的滞后效应出现2个峰值,呈现双峰趋势。各气象要素滞后效应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平均气温28 ℃的滞后效应在滞后0个节气时最大,相对危险度(RR)为1.660,95%CI为1.077~2.558(P<0.05),平均气温-2.8 ℃的滞后效应在滞后0个节气时最小,RR为0.631,95%CI为0.416~0.960(P<0.05);平均风速3.0 m/s的滞后效应在滞后0个节气时最小,相对危险度RR值为0.836,95%CI为0.726~0.963(P<0.05)。结论: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长等气象因素对荨麻疹发病均有一定影响,其中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长对荨麻疹发病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效应影响,又以平均风速滞后效应影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天人相应"和"冶未病"角度,探讨上消化道出血(UGB)的发病与节气和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闽西地区2166例UGB患者的发病节气,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此期间各节气UGB的发病例数,观察其发病的节气规律;应用双变量相关的统计方法分析UGB发病数与不同节气中的气象因子,包括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气温较差、雨日、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166例UGB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存在集中性,发病高峰日处于大雪节气,高峰期为上年的处署至当年的春分.UGB与气温较差呈正相关(r=0.799,P=0.01);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2、-0.823、-0.758、-0.600,均P〈0.01);与雨日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503,P〈0.05).结论:UGB在平均气温较低、温差较大时段,尤其是大雪节气较容易发病.从"治未病"理念出发,对UGB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应将重点放在在处暑至次年的春分,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或急骤时,尤其是大雪节气前后,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5.
董颖  李琳  黄力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12):1066-106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对早期肾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90例,统计其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血清肌酐(Scr)、尿蛋白肌酐比值(ACR),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按照AAS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AASI≥0.55,B组AASI〈0.55,比较两组间各数据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①A、B两组的年龄、24h平均舒张压(DBP)、ACR、ACR阳性率及eGF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AASI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AASI与年龄(r=0.483,P=0.000)、24h平均收缩压SBP(r=0.350,p=0.001)及ACR(r=0.474,P=0.000)呈正相关,与eGFR(r=-0.383,P=0.000)呈负相关,而与其他因素不相关。从AASI与肾功能损伤指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eGFR每增加1ml/min,AASI相应下降0.001;ACR每增加1mg/mmol,AASI相应增加0.025。结论①动脉硬化程度与患者年龄及昼夜血压变异率相关;②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并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透析性低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透析性低血压诊断标准,将本院维持性血透患者60例分为低血压组(A组)30侈4和非低血压组(B组)30例,比较两组间原发病因、透龄、透析前干体重(DBW)、超滤量(UF)、UF门DBW、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等资料的差异。结果:A组uF和DBw,UF均明显高于B组(t=2.257,P〈0.05,t=3.98,P〈0.01);A组Hb、AJb水平明显低于B组(t=3.535,P〈0.01,t=2.095,P〈0.05);A组CRP、LVMI水平明显高于B组(t=5.500,t=7.221,P均〈0.01);A组与UF、UF/DBW、CRP、LVMI呈显著正相关(r=0.258,P〈0.05,r=0-314,r=0.458,r=0.358,P均〈0.01),与Hb、Alb呈显著负相关(r=-0.348,P〈0.01,r=-0.269。P〈0.05)。结论: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炎症状态、左室肥厚及超滤量过多均与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进行过腰椎骨密度检测,并同时摄腰椎站立正、侧住及过伸过屈功能位X线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T值不同,将患者分成骨量正常组(I组)、骨量减少组(Ⅱ组)和骨质疏松组(Ⅲ组)3组。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以及骶骨倾斜角。结果:①各组患者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Ⅱ组和Ⅲ组在腰椎曲度和Cobb’s角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的椎间滑移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骶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曲度和Cobb’s角分别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60,r=0.40);椎间滑移距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40);骶骨倾斜角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结论:随着腰椎骨密度降低,腰椎曲度变直,Cobb’s角减小,椎间滑移度增大,腰椎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民航从业人员防御方式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航空公司飞行员、航空安全员、地勤人员各143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efensive Style Questionnaire,DSQ)、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进行评定,分别用于评价研究对象的防御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①三组阀比较,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焦虑、偏执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3、9.08、11.38、12.75、10.95,P〈0.05);②三组间比较,DSQ评分不成熟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F=8.67,P〈0.05),不成熟因子的条目中投射、躯体化差异有显著性(F=9.82、13.15,P〈0.05);③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焦虑分值与不成熟因子成正相关关系(r=0.37、0.34、0.29、0.53,P〈0.05)。结论:民航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不成熟防御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DNA定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00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用FQ—PCR定量法测定HBV—DNA含量,同时进行肝功能(ALT、AST及PA)测定。结果:HBV—DNA定量与ALT和AST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r=0.443,P〈0.05;r=0.435,P〈0.05),而与前白蛋白(PA)无相关性(r=0.010,P〉0.05)。结论:HBV—DNA定量与ALT、AST有一定相关性,与PA无相关性,血清中HBV—DNA定量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最直接标志,是评价传染性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震荡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0例(I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II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III组)。三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以及心率变异的参数SDNN,比较三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按III组-II组-I组的顺序,TO呈逐渐增高趋势,而TS、SDNN则呈降低趋势,三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三组间TT均无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T0与SDNN均呈负相关(r=-0.547,P〈0.05);TS与SDNN呈正相关(r=0.695,P〈0.01);而TT与SDNN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RT明显减弱,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HRT可作为判断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对486例体检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和测定脉搏波速度(Pwv)。结果: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r=0.426,P=0.001)、脉压(r-0.381,P。0.002)、年龄(r-0.356,P=0.002)、血糖(r=0.262,P=0.035),甘油三酯(r=0.215,P=0.0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92,P=0.042)等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与PWV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较高的相关性,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eightedimaging,MSWI)技术,测定正常人脑深部灰质核团相位值,了解脑内铁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健康志愿者75名,按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0岁),均行头部常规MRI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在相位图上分别测量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丘脑、黑质及红核的相位值。比较健康志愿者各脑深部灰质核团的不同年龄组间平均相位值的差异,并分析各灰质核团相位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各脑深部灰质核团的平均相位值与实际脑铁含量参考值呈负相关(r=0.849,P=0.032),即铁含量越多相位值越小。壳核、尾状核、黑质及红核的不同年龄组间平均相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3、0.001、0.003),丘脑、苍白球的不同年龄组问平均相位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71、0.476)。壳核、尾状核、黑质及红核的相位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06、0.403、O.356、0.257),苍白球、丘脑的相位值与年龄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75、0.152)。结论:本研究加深了对脑深部灰质核团铁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认识,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临床预测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血清果糖胺(FMN)和血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0例DM患者(实验组)及6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分别进行空腹血糖(FRG)及血清FMN检测,另检测实验组餐后2hFMN及血糖的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空腹及餐后2小时FMN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而患者组中空腹与餐后2小时FMN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空腹FMN与FBG及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r=0.57,P〈0.01;r=0.60,P〈0.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果糖胺与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判断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潮  牛凡 《中医药研究》2012,(9):1055-10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正常人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MI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名。AMl组患者均在发病72h内就诊。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GDF-15水平。超声心动测定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质量指数、左室相对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左室重构指标。通过统计分析GDF-15在两组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生化指标、左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MI组GDF-15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DF-15与左房前后径(r=0.745,P〈0.01)、左室舒张末径(r=0.84,P〈0.01)、左室质量指数(r=0.99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射血分数(r=0.65,P〈0.01)、相对室壁厚度(r=0,96,P〈0.01)呈显著负相关。采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控制了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生化指标后,GDF-15水平与左室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B=0.91,P〈0.01)。结论GDF-15在梗死的·心肌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且其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评价坏死心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坏死心肌的影响。方法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22例)与溶栓组(20例)。于发病后4周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价心功能及坏死心肌情况。结果利用视学评分(VSM)总分评价坏死面积,直接PCI组和溶栓组的VSM总分均与射血分数(EF)(r=-0.768,r=-0.848)、收缩末期容积(EDV)(r=0.952,r=0.940)、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DVI)(r=-0.953,r=0.943)、舒张末期容积(ESV)(r=0.980,r=0.910)、舒张末期容积(ESVI)(r=0.948,r=0.926)均密切相关(P〈0.001)。发病后4周,直接PCI组的VSM总分、EF、EDV、EDVI、ESV、ESVI均优于溶栓组(P〈0.001)。结论利用VSM评分可以较准确定量评价梗死心肌,VSM总分与左室功能有高度相关性。直接PCI与静脉溶栓比较,能够更好地减小坏死面积和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病理分级P27 PCNA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gA肾病肾小球P27、PCNA表达、病理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9例IgA肾病患者肾组织活检标本分别行常规病理检查及P27、PCNA免疫组化检查。结果:P27与病理分级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CNA在Ⅱ级与Ⅲ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27、P27/PCNA在肺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有显著性差异(P<0.05),PCNA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医证型与病理分级等级相关分析有中度等级相关r=0.5693。结论:中医证型与病理分级有相关,并遵循从肺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偏向的趋势。中医证型与P27、PCNA表达关系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中风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冀求为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将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及其中90例死亡患者的发病与死亡节气构成比进行比较,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死亡和节气的相关性。结果: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出血性中风的发病季节时段在构成比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要减少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各个高发节气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HPLC法测定养胃软胶囊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养胃软胶囊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Phenomenex 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22:78),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94nm,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厚朴酚线性范围0.0588~0.8820μ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35%,RSD=1.94%;和厚朴酚线性范围0.0204~0.3060μg,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21%,RSD=2.10%(n=6)。结论本法分离好,快速、简便,可作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辰节律特点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太原市区内四所医院心内科1999年-2003年收治的本地区16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发病时间,运用圆分布分析每日24h内的集中发病时间;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群组闻在各个时间段发病规律的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集中在每日07:00(Z=10.737,P〈0.001)。高龄组(≥60岁)发病集中在06:51(Z=7.513,P〈0.001),低龄组(〈60岁)发病集中在07:21(Z=3.287,P〈0.05),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945,P〈0.05);男性组每目的发病集中于07:30(Z=9.162,P〈0.001),女性组每日的集中发病时间不明显(Z=2.212,P〉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98,P〈0.001);高血压组每日的发病集中在06:30(Z=7.081,P〈0.001),非高血压组集中在07:30(Z=4.132,P〈0.0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824,P〈0.05);糖尿痛组每日集中发病时间不明显(Z=1.949,P〈0.05),非糖尿病组发病集中在06:30(Z=9.596,P〈0.001),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235,P〈0.001)。结论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有明显的时辰节律特点,多集中在07:00左右。但不是所有人群都有上述特点,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没有每日的集中发病时间,年龄≥60岁和有高血压者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职体检人群中血清尿酸浓度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2422名在职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测量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同时检测血清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浓度。统计分析血清尿酸浓度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该组在职人群血清尿酸浓度、男性血清尿酸值明显高于女性(P均〈0.01)。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与血清尿酸浓度进行偏相关分析,男性:体质量指数(r’=0.193,P〈0.01)、舒张压(r=0.043,P〈0.01)、三酰甘油(r’=0.141,P〈0.01)均与血清尿酸浓度呈正相关;而年龄(r’=-0.202,P〈0.01)、空腹血糖(r’=-0.071,P〈0.01)均与血清尿酸浓度呈负相关;总胆固醇(r’=0.002,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35,P〉0.05)、收缩压(r’=-0.008,P〉0.05)与血清尿酸浓度无相关性;女性:除体质量指数(r’=0.212,P〈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42,P〈0.05)与血清尿酸浓度呈正相关,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组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浓度较高,尤其男性血清尿酸浓度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