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田红 《中医药研究》2009,(8):896-89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心脏结构、功能、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为晨峰组(MBPS组)、非晨峰组(非MBPS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V)、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V)及EV/AV。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MBPS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1),MBPS组LVMI高于非MBPS组.EV减慢,AV加大,EV/AV降低。MBPS组室性早搏、心房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者有更明显的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损害。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和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给予培哚普利治疗,治疗前后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的变化,并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含量,采用^131I-OIH行肾图检查,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血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图定量测定的RI、Tb、C1/2、15min残存率以及IVST、PWT、LVMI均明显改善,而肌酐和尿素氮无显著变化。结论培哚普利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肾功能的损害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131例EH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72例)和非晨峰组(59例)。两组均行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检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lb)、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及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ystatin C,CyS C)。结果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对血压晨峰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程、空腹血糖、LDL-C2、4 h平均收缩压、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与血压晨峰呈正相关;血压晨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DL-C、HDL-C、24 h平均收缩压、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6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R2=0.792),其中血压晨峰对尿mAlb指标值影响最多。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具有晨峰现象者较无晨峰现象者更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耳穴贴压对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方法将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降压方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降压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干预4星期。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血脂、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晨尿微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等各项生化指标,彩超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检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并计算出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且治疗组LVMI、24 h尿蛋白量和AC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左心室肥厚、肾功能损害、脑损害和有至少一项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耳穴贴压能够增加降压效果,提高血压达标率,平稳降压,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5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40例予硝苯地平片10~20mg,每日2~3次口服。2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和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2组血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LV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L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可有效降低血压,降低颈动脉IMT、LVMI的增加,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体质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左室肥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发生率最高的3种体质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进行心脏、颈动脉彩超检查,测定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心脏左室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严重程度;抽血查血脂、肾功能和尿β2微球蛋白等。结果阴虚质组SPV最低,左侧颈总动脉为(55.73±13.66)cm/s,右侧颈总动脉为(55.42±8.61)cm/s,与痰湿质组、气虚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依次为阴虚质组〉痰湿质组〉气虚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质组患者左心功能改变明显,而痰湿质组患者肾功能改变、尿β2微球蛋白增加又较气虚质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并发症的发生与体质有关,辨识体质并加以干预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厄贝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 院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2 月接受治疗的 1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用药方法分为观察组(厄贝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 片联合治疗)、对照组(酒石酸美托洛尔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各 50 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脉压、颈动脉斑块 情况、肾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生活质量、临床疗效、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 24 h 舒张压、收缩压、脉压(PP)、脉压指数(PP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比率、Crouse 积分 均低于对照组,舒张压平滑指数(SI)、收缩压 SI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 的 24 h 尿微量白蛋白(MAU)、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MAU/Cr)、内皮素(ET)、白细胞介素 –6(IL–6)、氧化低密度 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C 反应蛋白(CRP)水平、症状、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评 分均低于对照组,肌酐清除率(Ccr)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优良率高于 对照组,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采用厄贝沙坦与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性较酒石酸美托洛尔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高。  相似文献   

8.
高凌俊 《中医药研究》2014,(9):1060-106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动态脉压(24hAPP)分为〈60mmHg组(88例),≥60mmHg组(69例);根据动态脉压指数分为〈0.5组(131例),≥0.5组(2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生化指标。结果 24hAPP≥60mmHg组24h收缩压(24hSBP)、脉压指数、IMT、总胆固醇明显高于24hAPP〈60mmHg组(P〈0.05)。脉压指数≥0.5组24hSBP、24hAPP、IMP、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水平与24h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痰浊症高血压患者痰浊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低危、中危组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温胆片组23例、安慰剂组20例。在氨氟地平有效控制血压基础上分别加用温胆片或安慰剂。彩超检测治疗前和6个月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软硬斑块及其斑块积分。结果:痰浊证候总积分与颈动脉总斑块积分、颈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和IMT呈正相关;软斑块积分和颈动脉IMT的相关关系更强;2组患者发现斑块86处,其中累及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占62.12%。温胆片组患者治疗后痰浊中阻较安慰剂组有显著性改善,颈动脉IMT减少、斑块面积与积分降低。结论: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痰浊证候与颈动脉斑块和软斑块积分和颈动脉IMT增厚显著正相关;温胆片对颈动脉斑块和软斑块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痰浊症高血压患者痰浊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低危、中危组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温胆片组23例、安慰荆组20例.在氨氯地平有效控制血压基础上分别加用温胆片或安慰剂.彩起检测治疗前和6个月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软硬斑块及其斑块积分.结果:痰浊证候总积分与颈动脉总斑块积分、颈斑块积岔、硬斑块积分和IMT呈正相关;软斑块积分和颈动脉IMT的相关关系更强;2组患者发现斑块86处,其中累及颈总动脉分又处最多见,占62.12%,温胆片组患者治疗后痰浊中阻较安慰剂组有显著性改善,颈动脉IMT减少、斑块面积与积分降低.结论: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痰浊证候与颈动脉斑块和软斑块积分和颈动脉IMT增厚显著正相关;温胆片对颈动脉斑块和软斑块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82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的IMT分别为(0.17±0.08)cm、(0.14±0.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于涛  杨海玉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511-2513
目的:评价中药浴足方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对照组,n=60)和常规+中药浴足组(中药浴足组,n=64)。常规组口服氨氯地平片5 mg联合厄贝沙坦片150 mg,1次/天;中药浴足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疗程为10天。应用动态血压评价两组患者24h平均血压、服药后1824 h平均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SBP/DBP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服药后1824 h平均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SBP/DBP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服药后1824 h平均血压均明显下降,中药浴足组SBP/DBP下降幅度(17.8±9.0)/(10.2±3.0)mmHg,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中药浴足组血压晨峰程度下降(6.4±4.0)/(4.8±2.5)mmHg,与常规降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联合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方,不但24 h降压达标,而且更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程度,提高降压质量。  相似文献   

13.
秦瑞君  李国臣 《光明中医》2014,(9):1848-1850
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治疗正常高值血压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将正常高值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再给予金匮肾气丸口服,观察组30例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疗程均为15周,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总有效率5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均有所下降,仅治疗组前、后比较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匮肾气丸能有效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并改善颈动脉IMT。  相似文献   

14.
陈重捷 《光明中医》2014,(10):2073-2075
目的观察应用血脂康对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共纳入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65例,随机分为血脂康组33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氨氯地平、依那普利口服治疗,血脂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口服,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压、脉压、IMT的变化。结果1、血脂康组治疗后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P〈0.05);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脂康组治疗后进一步降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脉压水平(P〈0.05);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脂康组治疗后可降低IMT(P〈0.05)。结论血脂康能明显改善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IM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重塑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140例EH按夜间平均血压增高与不增高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7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hs-CRP测定。结果观察组夜间的最高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最低SBP、平均SBP和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EH夜间平均血压增高患者,左室重塑较重,hs-CRP水平增高,炎症介质可能加重了左室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a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的24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特点.方法 选取NAION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记录其24h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描绘其动态曲线并分类,分析血压晨峰情况.结果 19例NAION患者日间收缩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昼夜的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P<0.01);血压变化曲线中有7例为非勺型,其余均为反勺型;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值>35mmHg者3例,≥10mmHg~<35mmHg者11例,≥0mmHg~<10mmHg者2例,<0mmHg者3例.结论 NAION患者的日间低收缩压、昼夜高舒张压、反勺型和非勺型血压曲线、低血压晨峰均可能为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发青年和中年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方法对120例新发的青年和中年高血压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120例高血压病人按年龄分为青年组(56例)和中年组(64例),观察各组病人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形态。结果新发青中年高血压病人中,血压水平属2级者占多数,需要联合用药;青年高血压病人舒张压水平高于中年病人(P〈0.05),青年高血压病人心率较中年病人快(P〈0.05);中年高血压病人脉压及脉压指数大于青年病人(P〈0.05),且非杓型血压形态更多见。结论对于新发的青中年高血压病人,除了诊室血压测量和家庭自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全面了解病人血压水平及血压形态,为指导临床选择降压药物品种及服药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高频彩超观察不同剂量立普妥对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试验一组口服立普妥10 mg/d(n=51),试验二组口服立普妥20 mg/d(n=49),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颈总动脉和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有明显改善(P〈0.05),颈内动脉IMT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IMT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肝肾功受损及肌酶升高。结论从卫生经济学出发,每日10 mg立普妥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安全、有效的;彩超可以准确、方便地评价不同剂量的立普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对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发生率最高的三种体质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血管阻力指数(RI)、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宽块严重程度等指标。结果郁滞质组SPV最低,左侧颈总动脉为(53.06±7.15)cm/s和右侧颈总动脉(53.54±7.60)cm/s与内热质、协调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郁滞质的高血压患者较内热质、协调质患者内径增宽更明显(P〈0.01)。郁滞质和内热质的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较协调质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郁”和“热”为主;郁滞质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时以瘫块形成为主,内热质以RI的增高和IMT的增厚等AS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20.
段学忠  王翔艳  徐静  王巍 《中医药学刊》2013,(10):2309-2311
目的:观察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的影响。方法:106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滋潜通脉颗粒,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及CRP、FIB、UA、HCY、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CRP、FIB、UA、HCY、血脂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除血脂中TC、HDL-C外)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滋潜通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降低CRP、FIB、UA、HCY、血脂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钙,表明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