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搓针手法,是我国古代医家创立的重要刺法之一。它对激发针感,疏通经气,促使“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兹将管见陈述于后,供同道参考。一、古人对搓针手法的论述搓针手法,在古代针刺手法中占有显要地位,金代以来,不少文献都把它列为重要手法。如:金·窦汉卿首先在《针经指南·手指补泻》中将其列为“十四法”之一;元·窦桂芳又将其载入《针灸四书》;《针灸大全·金针赋》则指出:“搓则去病”;《针灸聚英·拦江贼》则曰:“按定气血病人呼,重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相似文献   

2.
盘法,即盘针手法;是我国古代针灸医家创立的重要刺法之一。临床上,应用较广,它对激发针感,疏通经气,促使“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同时,盘针对治疗内脏病亦有一定作用。兹将管见述之于:一古代文献盘针手法,古人已有不少论述,早在金、元时期,针灸学家窦默(初名杰、字汉卿)根据《难经》补泻非必呼吸出内在乎手指的论述,在《素问·离合真邪论》对针刺手法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成“十四法”(见《针经指南·手指针法》),其中盘法便被列为  相似文献   

3.
<正> 祖国医学认为,针下得气是针刺治疗取得疗效得关键。《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篇说:“气至而有效。”《金针赋》亦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但持针者如何使针下得气,除被针刺者的机体因素外,主要在于持针者的手法技巧,也就是持针指力的运用问题。我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手法技巧,如《医宋金鉴·刺灸心法篇》说:“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说明手法不同,功效各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是针灸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先的文献可见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但由于对经络的研究毫无线索,加之古代相传的补泻手法的描述在某些方面很不一致。如,补泻的进针快慢问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记载与《素问·针解》中的说法不一。有关补、泻的“方”与“圆”的问题在《灵枢·官能》中的记载也是与《素间·八正神明论》的记载不一致。进一步比较《灵枢·小针解》、《素问·离合真邪》等篇章,可见它们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描述的补泻手法是较一致的,归纳如下:1、补法——医者端正安静,取穴正确,左手按于  相似文献   

5.
搓针法作为一种传统行针手法,其目的是促使针感产生或加强针感.孙善斌主任医师在运用搓针法治疗疾病时注意治神,强调辨证与辨气相结合,擅长将搓针与其他针刺手法合用形成复合手法,并注意施术时不产生强痛.列举孙善斌主任医师运用搓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胃缓、脉痹3个临床验案,将其运用搓针法治疗的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方法:曲骨·足五里·三阴交を取る。刺针する前に患者に小便を完全に排泄させてしよう。足五里に28番三寸毫针を、曲骨·三阴交に28番二寸毫针を选用する。75%のアルコ一ルで消毒した后,すみやかに刺入する。足五里に提抽捻转の手法を用いて,针感を会阴に放散させる。曲骨に捻转の手法を用いて,小腹外阴にだるいような·しびれるような·肿れぼったいような感觉を起させる。三阴交に提抽捻转の手法を用いて下腿内侧にだる  相似文献   

7.
推拿疗法在临床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因为这种古老的疗法不仅能够防治各种疾病,而且还能避免针药的副作用,具有经济、简便、疗效高的特点。究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手法,尽管其流派众多,手法各异,但手法治疗的关键在柔和。怎样才能达到手法柔和以及手法柔和对治疗的影响,这是我在临床工作中琢磨已久的问题,由于在工作中不断探讨和总结,对此问题略有心得,在此我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并整理成文,期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概手法要求乃“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我认为最实质是“柔和”。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手法总论》  相似文献   

8.
《内经》认为,善用针者,除了正确的辨证取穴,运用合理的手法,尤需注重辨神、调神。强调“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本神》),谆谆告诫医者:“用针之要,毋忘其神!”(《灵枢·官能》)这种高度重视神在针治中的作用,对后世针灸理论及临床治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I0001-I0007
名医经验黄建章老师医案选…………………………黄琦芬1·3针刺手十二井穴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聂汉云,聂松,聂鹏2·1…………………………………………………学习朱琏老师针刺手法的体会………………王登旗3·1刘公望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胡爽杨4·1………………………………………………………………梅花针治疗弱视………………………………钟梅泉5·1武连仲教授应用调神通络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张树霞,沈燕,陈祥芳,等6·1………………………………………田从豁老师应用芒针通调督脉针法简介……张华7·1迟云志老师“从郁论治”针灸…  相似文献   

10.
搓柄手法,简称搓法,是针刺临床中的辅助行针手法之一。在《医学入门》中记载的“飞法”和《针灸大成·杨氏补泻》里所描述的“凡转针如搓线状……”的行针方法,即指此法。正确使用本法,不仅可以促进和提高基本手法的针感效应,而且还发挥其独特的对症治疗作用。一、操作方法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方向捻转,或左  相似文献   

11.
正滞动针疗法是以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借鉴现代理论及微创技术,将滞针和动针结合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1])。滞针术,又称为搓针、搓柄法~([2]),是将针常规刺入体内一定深度后,通过单向捻针等手法操作,造成人为滞针,以获得较强烈针感,试图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的针刺方法~([6])。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云:"指搓者,凡转针  相似文献   

12.
搓法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三节桡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持住针柄,如搓线之状朝一个方向连续360°的转针的方法。张缙教授从临床应用中得到启示,又结合古今诸多名家搓法经验,悟出了“实搓”和“虚搓”两种不同的搓法,提出了搓针成功的四项指标:“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气满自摇”。~([1])他提出在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也是现在细毫针取气的最佳方法。他用搓法解决了细针无法取足经气的这一大难题。本文就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的搓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搓法操作的关键环节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病需依据病者机体的虚实寒热,辨证论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一定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祛除疾病的目的。其中补泻手法是祛邪扶正的主要手段,但是针刺过程中一些辅助手法在催气、候气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难经·七十八难》中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针者信其右”;《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在针刺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右手即刺手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左手即押手的辅助作用。具体的方法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已有论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相似文献   

14.
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寿康 《中国针灸》2003,23(12):725-727
以《灵枢·九针十二原》《难经·七十二难》等篇为据 ,说明在《内经》《难经》中 ,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只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和原则。对于迎随 ,后世大多宗于《难经》 ,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母泻子迎随等。现代多以针向迎随为补泻 ,但在临床上很少单独用。针向迎随在理论上不符合《灵枢》本义 ,在临床上只能在四肢穴作行气法用 ,没必要作为一种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存在  相似文献   

15.
浅谈得气的体会王秀兰天津市塘沽区肛肠医院300450针刺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早在古代医典《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又说:“凡将先针,必先诊脉。”用针之前,必须坚持在辨证的基础上施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有记载:“粗守关,...  相似文献   

16.
所谓用针之道,主要指针刺过程中的手法。古人对各种针刺手法已有很多精辟阐述,特别推崇调气与治神的用针之道。《灵枢·官能》篇说:“工(医工)之用针也”要“明于调气”,又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可见调气和治神乃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1以正气为本针灸治病,不外乎补、泻两类手法。医者临证须观察病人神气所现,精心分析,了解病证虚实。正如《灵枢·邪客》所谓“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除”。针刺治病,应以气为本。正如《类经》所云:“用针之道,以气为主,知虚知实方可无误”。气在人体内周流运转,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整…  相似文献   

17.
针刺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徐疾补泻法源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即,“徐而疾”的手法会使正气实(补法);“疾而徐”的手法会使邪气虚(泻法)。至于“徐而疾”与“疾而徐”是一种什么手法在《内经》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对此后世不少医家理解为,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相似文献   

18.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的基本原则之一,许多篇章的语义都可按此原则去理解.但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未能理解"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的深刻含义,将<素问·长刺节论>中的"刺家不诊,听病者言"错误的理解成"刺家不必诊脉,但听病者言",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本来描述脉象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理解成针刺手法,同时还将本来描述脉象改善的"气至"理解成"针下气至"等等.  相似文献   

19.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前人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基础上,经过不断整理和发展,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合、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一种“热补”、“凉泻”针刺手法。其文献记载,始见于明代徐凤所著《针灸大全·金针赋》。赋曰:“一日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日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此后,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相似文献   

20.
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升温作用关系的热像图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留针法是针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代文献中对此具有专门的论述、如“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久病者、深内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婴儿者,浅刺而疾发针”(灵枢·逆顺肥瘦)等,并且认为留针是否得当可直接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