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寻求确诊率及敏感度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先后进行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患者血管狭窄、血管闭塞检出率均高于C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并发皮下淤血、脑血管痉挛、周围神经损伤各1例.结论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适应证,以积极地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八十年代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一种新方法。我们从1987年6月以来,应用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对90例临床拟诊肝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了检查,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9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70岁之间。临床均拟诊为肝占位性病变。使用仪器设备为日本岛津 DAR-100型数字减影装置、Video Imager 多幅照像机及 Mark Ⅳ型压力注射器。血管造影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颅内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分别对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将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98.6%;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97.9%.结论 经颅多普勒可客观地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作为脑血管狭窄预防性筛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姜剩勇  李光勤 《山东医药》2009,49(28):89-9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分析价值。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有高血压的患者加做肾动脉造影,分析相关结果。结果61%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其中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8%、35%、35%,血管狭窄主要见于颈动脉系统,部位多在颅外;3.4%患者DSA术后有轻微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安全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状况。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6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60例中脑梗死患者34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6例,头颅CT排除脑梗死和脑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相。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34例中血管造影显示24例(70.58%)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8例有前循环受累,10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以椎动脉最为常见。10例血管造影正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6例,血管造影显示12例(46.15%)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0例有前循环受累,6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14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但程度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结构异常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通过对41例临床拟诊为VBI的老年患者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了其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初步探讨VBI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VBI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从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共2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准,CT血管造影≥50%狭窄的下肢动脉血管的灵敏度为96.30%,特异度为98.01%。两组一致性检验k=0.9524。结论 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前期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36例,入院后均行二维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检出率。结果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多发生在颈动脉,心脏病变多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扩大伴肺动脉高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检出率均高于二维超声检查(P0.05);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出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建议作为临床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93.0%vs 100.0%,4.0%vs 10.0%,P<0.05),曝光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10.26±2.23)min vs(4.57±1.07)min,P<0.01],2组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以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开展,但是其操作难度及时间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对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以G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动脉瘤100%栓塞30例,95%栓塞18例,90%栓塞10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微弹簧圈逸出载瘤动脉1例。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若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后循环缺血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和血管内支架的疗效。方法对78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其中12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78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59例(75.6%)。其中11例(14.1%)单纯前循环病变,29例(37.2%)单纯后循环病变,19例(24.4%)前后循环同时病变,19例(24.4%)造影未见异常。12例行血管内支架术植入术,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症状未复发。结论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过程中采用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明确血管情况、发现病因,而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期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老年后循环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在所有患者中,DSA发现颅内外血管病变60例,在没有明确血管病变的8例中,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5例。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结论脑供血动脉的形态异常是老年后循环TIA患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比较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结构有无区别,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所有后循环缺血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397名患者,分析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后循环血管病变304例,共435处血管。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后循环血管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在没有明确风险因素的78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全或后循环血管变异25例。结论后循环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较高,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在无风险因素的患者中以椎动脉发育不全或后循环血管变异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sti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DSA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TCD对VBI的诊断价值,我们对临床诊断为VBI者100例和正常人87例进行了对照研究,其中8例VBI患者做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现TCD检查异常者与临床诊断符合率81%;与血管造影符合率75%.从而证明TCD对VBI的诊断是—种无创、可靠的诊断方法,同时对疗效观察、预后判定和随访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评估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相关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136支狭窄血管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70处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20%,7处残余狭窄为50%~80%。5例因支架不能输送到位而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1例。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36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脑血管造影结果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是保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鼻放置空肠营养管后行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鼻放置空肠营养管后行肠内营养治疗80例,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30例,治疗4周后,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营养状况、肠源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细胞数、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T严重指数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鼻放置空肠营养管是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促进SAP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