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昌平区莱姆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莱姆病 (Lymedisease)是新发现的由硬蜱传播、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1987年张哲夫等的调查证实莱姆病是我国东北林区人群中的常见病〔2〕。 1992年沈壮等的调查证实北京西南部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3〕,我区位于北京西北部 ,山区半山区占一半以上 ,山林地区居民与蜱和鼠类有经常性接触 ,为了解昌平区人群中是否有莱姆病感染的存在 ,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于 2 0 0 0年 4~ 6月间 ,部分山区开展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莱姆病是一种较“年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地理分布主要与动物宿主及其传播媒介有关。早期报告的莱姆病人多集中于林、草丰腴的山区及沿海地区。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的自然疫源地不断发现。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总结 ,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了新的认识。1 莱姆病在东北地理分布  1986年艾承绪教授首次在我国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了莱姆病 ,10多年来 ,针对山区、林区开展了对该病的调查。通过媒介蜱及人群血清学调查证实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莱姆病疫源地 ,尤其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过调查证实吉林省的延边、通化、吉…  相似文献   

3.
广东梅州市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梅州市大埔、平远和梅县莱姆病人群血清流行病学、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特征。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人群和宿主动物的血清学检测、个案调查、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病原学调查。结果检测人群血清2 184份,莱姆病感染率为10.30%(225/2184),其中林区为10.33%(123/1191),非林区为10.27%(102/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5);检测牛和野鼠血清各30份,感染率分别为23.33%和43.33%;从褐家鼠和白腹巨鼠各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调查蜱506只,其中台湾角血蜱493只,占97.43%,该蜱中肠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6.00%(8/50),且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梅州市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普遍易感,野鼠和牛是该地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动物宿主,台湾角血蜱是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4.
云南玉溪地区莱姆病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 70年代末新发现的一种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病原体是疏螺旋体下属的一个新种——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几种近缘的硬蜱 (Ixodes)为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病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迄今世界各大洲近 30个国家都有本病发生 ,尤其欧美更严重。由于莱姆病分布广 ,传播快 ,且致残率高 ,已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关注〔1〕。  我国 1986年艾承绪首次报道黑龙江海林县发现莱姆病 〔2〕,1987年由张哲夫等在牡丹江林区分离到病原体 〔3〕。截止1996年全国 2 2个省 (市、区 )血清学证实人群存在莱姆…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苇河林区莱姆病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所引起的人畜共患蜱媒传染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中晚期可累及心脏、神经、运动系统。1986年,艾氏在黑龙江省海林县首次发现了国内的莱姆病患者,并证实东北林区存在着莱姆病疫源地,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1988年,新疆等地也发现了莱姆病。 为进一步了解莱姆病在疫区人群中的感染、发病水平,1989年4~9月间,我们在黑龙江省苇河林区对当地人群中蜱咬及ECM发病情况、人群血清特异抗体水平及动态变化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是蜱传疏螺旋体病,是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它是由美国医师Steers于1977年首先调查发现。1982年莱姆病的病原分离成功,使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过程、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我国自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在22个省(市、区)开展莱姆病的研究证实,莱姆病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东北和内蒙古林区是主要疫区,辽宁东部山区存在莱姆病及其自然疫源地。为摸清大连地区是否存在莱姆病,于1994年至1995年随机抽样对市内居民和庄河市(县级市)3个农村乡镇居民,进行了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  相似文献   

7.
承德林区莱姆病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莱姆病,到目前为止。已证实了20多个省、市、区有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并从全沟硬蜱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从可疑病人血清中查到阳性抗体,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天津地区莱姆病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自然人群、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进行研究,以确定该地区是否为莱姆病疫源地。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3个代表性地区10个调查点的居民进行人群的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方法对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并通过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905份人群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人群的莱姆病感染率为5.97%;100份野鼠血清样本的感染率是32.00%,并从大林姬鼠、社鼠、小林姬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经聚类分析定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因此可以推断鼠类可能为此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共收集到1226只蜱,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选取300只长角血蜱经PCR检测,其带菌率为4.67%(14/300)。结论首次发现天津蓟县山林地区可能为我国莱姆病的疫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莱姆病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蜱传疏螺旋体病,由美国Steers于1977年在康涅狄格州莱姆镇首次发现[1],随后调查发现疫区范围很大,迄今世界各大洲均有本病发生。我国于1986年首先报告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2],之后吉林、辽宁、安徽、新疆、内蒙古、福建等地陆续发现该病自然疫源地。近年来,我省邻近的湖北、河北、山东等地也证实了该病的存在。河南于1988年在信阳地区发现首例病人[3],随后在血清学及病原学方面开展调查工作。为了解该病在全省范围的分布及感染状况,我们在不同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材料与方法一、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4种蜱自然感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Bb)情况,为莱姆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3月至6月,在甘肃省迭部和铧尖地区岷山北麓迭部林区(秦岭山脉)和肃南祁连山北麓铧尖林区,对4种优势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青海血蜱)自然感染莱姆病Bb进行流行病学检测。采用夹夜法,每隔10 m布夹,晚放晨收,将捕获的啮齿类动物逆毛检虫法采集寄生蜱,同时采用拖旗法采集游离蜱。对采集的4种活的成蜱,清洗消毒后解剖取其中肠内容物分别涂片,置暗视野镜下观察莱姆病Bb;对所分离到的螺旋体再用Bb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鉴别试验加以证实。结果 共采集到蜱类2科8属36种,即硬蜱科6属33种,软蜱科2属3种。解剖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日本血蜱和草原硬蜱4种201只蜱的肠道,暗视野观察出携带莱姆病Bb的阳性蜱25只,阳性率为12.44%(25/201);接种培养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3种65只蜱,从12只蜱体内培养分离出莱姆病Bb,阳性率为18.46%(12/65)。结论 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日本血蜱均有程度不同地莱姆病Bb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1.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近年来才被阐明病因的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硬蜱传播,野生动物为保存宿主,呈世界性分布。1985年我国艾承绪等首次证实黑龙江省林区存在该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吉林省9个地区,进行莱姆病疫源地地理分布调查。方法按[莱姆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了人群、动物感染率,媒介蜱带菌率、蜱活动规律消长时间、生存条件等调查。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地理景观进行分析。对山区、半山区、平原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吉林省9个地区35个市县、55个乡镇的3561人群蜱叮咬率为91.00%、2292人群感染率为6.20%。马、牛、羊、狗、野鼠5种动物2499份调查,感染率为22.13%。抓捕的3570媒介蜱带菌率为35.80%。结论调查结果证明,吉林省9个地区及旅游景点存在莱姆病疫源地,莱姆病并非属林业型疾病。  相似文献   

13.
莱姆病是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的疾病。黑龙江省、吉林省已先后证实有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存在为了解东北地区家畜中莱姆病的感染情况,我们于1990年5~10月,收集了东宁、抚松、白城、新宾及沈阳等地区的家畜血清428份,进行莱姆病抗体的检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我国首次报道发现莱姆病,经病原学证实其中18个省(市、自治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9种蜱携带有病原体,牛、羊、狗、野兔和8种老鼠有自然感染。与我省相邻的福建省于1990年首次发现莱姆病,现将我省2005年从鼠标本中检出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菌苗的研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当易感宿主被蜱叮咬后 ,螺旋体进入皮内 ,最早的表现是慢性游走性红斑 ,随后进入血液 ,播散到全身各个部位 ,这种继发传播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包括脑膜脑炎、心肌炎、慢性关节炎等。许多晚期病人难以治愈 ,从而导致严重残疾 〔1 ,6 ,2 1〕。  目前 ,世界上已有 3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该病 ,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 ,莱姆病已成为最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每年有 1万多例新病例向 CDC报告 〔1 4 ,1 9〕。我国于 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 ,至今已在 2 7个…  相似文献   

16.
莱姆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体为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经蜱叮咬动物或人而传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森林脑炎与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莱姆病导致肝损伤尚未见报道,现将2000~2006年我院收治的124例资料完整伴肝损害者25例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rugdorferi)。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而感染,可引起皮肤、神经、心脏和关节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严重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死亡。在我国,自1986年首次报道发现莱姆病以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病原学证实其中18个省(市、自治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9种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8.
粤东莱姆病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粤东地区的自然人群、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进行调查研究,以证实该地区莱姆病疫源地的存在。方法 选取粤东梅州市的梅县梅南林场、大埔县丰溪林场和平远县木溪管理区为调查点,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人群和宿主动物的血清学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的病原学调查。结果 从检测2184份自然人群的血清得知,该地区人群莱姆病感染率为10.3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了解广西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和传播媒介感染情况,为有效防控莱姆病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布笼法捕捉野外老鼠并采集其身上寄生的蜱,BSK-II培养基培养从鼠膀胱或蜱中肠中分离到的螺旋体并通过形态学和PCR扩增菌株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方法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鼠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G。结果捕获鼠491只,蜱51只。从鼠体内共分离出16株伯氏疏螺旋体,分离阳性率为3.26%(16/491)。其中斯氏家鼠分离阳性率最高为15.79%(3/19),其次为黄毛鼠,分离阳性率为11.59%(8/69)。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为17.92%(88/491),其中斯氏家鼠莱姆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6.32%(5/19),其次为褐家鼠,阳性率为22.63%(62/274)。蜱体内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结论研究提示在广西5市调查的部分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斯氏家鼠、黄毛鼠、褐家鼠是重要宿主。  相似文献   

20.
从福建北部林区粒形硬蜱体内分离出一株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福建北部已发现莱姆病病例的林区捕获一批粒形硬蜱,取其中肠接种于BSKⅡ培养基,结果分离出一株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该蜱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