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在肝硬化门奇断流术病人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试验,60例肝硬化病人施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n=30)和安慰剂对照组(n=30),300000U/d乌司他丁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手术当日及术后连用5d。结果乌司他丁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肌酐、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尿中α1-微球蛋白和谷氨酰转肽酶含量下降,尿量增加,肺部并发症减少。结论门奇断流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可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抗手术侵袭作用,围手术期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普外科住院,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187例,随机分为FTS组97例及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诊疗方法,FTS组采用快速康复的新型围术期干预措施;采集不同组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输液总量、白蛋白及血浆输入总量、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等指标,统计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相关指标差异,以评估FTS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FTS组的患者肺部感染、切口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及腹水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提前,术后白蛋白及血浆输入总量、术后补液总量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中应用FTS理念是安全、有效的,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单纯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0例行断流术并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组(3例同期手术),5例分期手术,2例并中西利胆排石)与7例单纯断流术组近期肝功能改善率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肝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单纯断流术组,分别为71.4%和14.3%(P<0.05),再出血率小于单纯断流术组(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行断流术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预后较单纯断流术好,并且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同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制多功能引流管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中的引流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时采用自制多功能引流管引流的患者58例(A组)I临床资料与随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时放置单腔橡胶引流管引流的患者134例中的60例(B组)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72h内日均引流量、腹腔残留量-彩超探测深度及术后住院天数与B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中应用自制多功能引流管对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患者247例,按手术方法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126例)和联合断流术组(121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 FP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选择断流术组下降程度大于联合断流术组(P<0.05).除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外,选择断流术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门静脉系统血栓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以及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情况等指标均优于联合断流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PHT)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47例符合相关标准的HCC-PHT患者分为单纯肝癌切除组(不伴门静脉高压或伴中、轻度门静脉高压)和肝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组,进行实验室指标和术后肝性脑病、腹水、胃溃疡、再出血等风险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肝性脑病、腹水、胃溃疡、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单纯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升高,远期出血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同期联合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有重度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不增加手术的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体治疗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普外科住院,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1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及对照组7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治疗方法,治疗组额外采用0.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500 ml/d常规输注;采集不同组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输液总量、白蛋白及血浆输入总量、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低蛋白血症纠正时间、住院经费等指标,统计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相关指标差异,以评估羟乙基淀粉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治疗组切口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胸腹水及总计并发症发生均较低,较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白蛋白输注量、补液总量及住院费用显著减少,出入院体重下降值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后实施胶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降低白蛋白输注总量及住院费用,对患者术后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联合断流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8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腹联合断流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87例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采用经腹联合断流术治疗。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47例,B级37例,C级3例;急诊手术15例,择期手术72例;初次手术74例,再次手术13例。结果7例术后出现少量腹水,6例经短期内科保守治疗治愈,1例肝功能C级患者术后第7 d死于肝功能衰竭。余86例均治愈出院,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9个月-4年),未发生再出血,2年存活率达98.9%(86/87)。结论经腹联合断流术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吴性江  邹忠寿 《腹部外科》1993,6(4):169-170
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了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和联合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流的变化。结果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流速减慢,血流量增大;术后门静脉主干内径明显缩小,流速显著减慢,血流量显著减少;术后4~18个月,门静脉血流逐渐恢复,接近手术前水平。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3%。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重度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84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重度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外科治疗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患者行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周肝功能、血小板计数水平;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肝功能、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重度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中,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肝功能等近期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问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0.05)。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一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0.01)。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脐-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保留食管旁静脉)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门静脉高压症97例,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50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47例),比较病人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后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n=4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门腔分流;B组(n=4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0),门静脉阻断30min+右肾切除。分别检测术前和各组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及8周动脉血酮比(AKBR)及吲哚氰氯15min潴留率(ICGR15)。结果术后A组大鼠的AKBR较术前及B、C两组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2周,可达到稳态;术后A组大鼠ICGR15较术前及B、C两组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术后2周可达到稳态。结论入肝门静脉动脉化能明显促进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自制肝门阻断带在腹腔镜肝脏手术中行肝门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于腹腔镜下使用自制肝门阻断带阻断肝门后行肝部分切除术,B组(n=30)开腹肝门阻断后行肝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应根据病变位置、肿瘤大小、手术类型、肝硬化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术中应用自制肝门阻断带阻断入肝血流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肝炎后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切除术中肝门阻断及术后应用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94例HCC合并肝炎后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并实施了肝切除术的患者,其中25例术中至术后5d内持续静脉泵入奥曲肽(25μg/h),作为治疗组,另外选取69例未应用奥曲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中肝门阻断率、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前白蛋白及其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术中肝门阻断率(60%)较对照组(82.61%)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两组患者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ALT、AST、TBil、腹水引流量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t=-2.1443,P=0.0346;AST:t=-2.2193,P=0.0289;TBil:t=-2.2421,P=0.0274;腹水量:t=-3.0571,P=0.0029)。而两组间前白蛋白和ICG—R1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及围手术期应用奥曲肽,在相同术中出血量下可降低术中肝门阻断率,并显著改善术后肝功能,且不影响肝脏的合成功能,对于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HA-AKI)的发病情况、易患因素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综合性ICU收治的2636例重症患者中出现HA-AKI251例,记录入院时和发生HA-AKI时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危重病评分;根据HA-AKI患者的预后分为治愈组、未愈组和死亡组,将治愈组和死亡组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ICU中HA-AKI发生率为9.52%;出现HA-AKI时的血压、红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计数较入院时降低(P〈0.01),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中心静脉压、危重病评分均较入院时高(P〈0.01)。在出现AKI时,与治愈组比较,死亡组尿素氮、尿酸、血肌酐、危重病评分均较高(P〈0.05),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出现休克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者较多(P〈0.01,P〈0.05)。结论HA-AKI在重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休克、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危重病评分高是常见的易患因素,血肌酐升高、休克、机械通气和SIRS等是影响HA-AKI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患者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危险因素。方法280例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患者,分为并发SIRS组(27例)与非SIRS组(253例),观察两组并发症、二次感染、血小板减少和C反应蛋白增高发生率。结果SIRS组术后平均住院(14.0±1.5)d,明显长于非SIRS组的(10.0±1.4)d SIRS组并发症、二次感染、PLT减少、CRP增高发生率分别为29.6%,11.1%,14.8%和29.6%,非SIRS组分别为2.4%,0.8%,0.8%和2.0%,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并发SIRS患者较不并发SIRS的患者发生并发症、二次感染、血小板减少及C反应蛋白增高等机体损害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梗阻性黄疸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接受肠内、肠外营养及普通输液治疗,测定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5、7、9d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含量变化,观察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组术后第3、5、7、9天的CRP、IL-6、TNF-α血清水平较PN组和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PN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SIRS持续时问(3.26±1.27)d明显短于PN组的(5.314-1.47)d和对照组的(5.69±1.58)d(P〈0.05);EN组MODS发病率为9.52%,明显低于PN组(23.81%)和对照组(27.78%)(P〈0.05);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明显低于PN组(38.1%)和对照组(55.6%)(P〈0.05),而PN组又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性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低于PN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地减轻SIRS,降低MODS发病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微侵袭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微侵袭组(n=12)和大骨瓣组(n=26)。微侵袭组给予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大骨瓣组采用基底节区改良翼点入路,骨窗大小约为6 cm×8 cm。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临床神经功能缺失量表(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微侵袭组患者总好转率为91.67%,高于大骨瓣组的73.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侵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大骨瓣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ND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手术前(P<0.05),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手术前(P<0.05),微侵袭组患者NDS评分明显低于大骨瓣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大骨瓣组(P<0.05);两组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以及再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相比,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加安全有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供体和肝病患者行右半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是否相似。方法纳入笔者所在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9~2010年期间的连续病例,包括40例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供体(活体肝移植供体组,简称LDLT-D组)及80例因肝病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40例为无肝硬变的肝病患者(无肝硬变肝病组,简称LD-NC组)及40例伴肝硬变的肝病患者(肝硬变肝病组,简称LD-WC组)。分析3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和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特征相似。LDLT-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LD-NC组多〔(765±411)mL比(584±242)mL,P=0.008〕,与LD-WC组〔(666±224)mL〕接近(P=0.136),但3组患者术中平均输血量相近(P=0.108)。术后第1天和第3天,LDLT-D组患者的TB和INR水平高于LD-NC组和LD-WC组(P〈0.05),LD-WC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均高于LDLT-D组和LD-NC组(P〈0.05)。LDLT-D组、LD-NC组及LD-WC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30.0%(12/40)、27.5%(11/40)和37.5%(15/40),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6),但LD-WC组的ClavienⅢ级并发症发生率〔27.5%(11/40)〕高于LDLT-D组〔7.5%(3/40)〕及LD-NC组〔10.0%(4/40)〕,P=0.024。结论在右半肝切除术后早期阶段,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功能损害更重;活体肝移植供体、无肝硬变的肝病患者和伴肝硬变的肝病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近,但伴肝硬变肝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活体肝移植供体及无肝硬变肝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