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柴胡汤应用与药理作用相应关系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红芳 《中医药学刊》2001,19(5):438-440
综述临床应用大柴胡汤范围。分析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应关系。指出:大柴胡汤的各种临床疗效均有相应的药理作用基础,临床中恰当应用大柴胡汤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并提出了大柴胡研究应阐明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柴胡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锦丽  徐声林 《中草药》1999,30(4):319-320
大柴胡汤系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其姊妹方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等7味药组成,是治疗少阳半表半里症的有效方剂,具有和解少阳,清热解毒,疏肝和胃,扶正祛邪之功。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大黄组成,主治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症。大柴胡汤症是少阳病主要病症,临床较为多见,是古今临床常用方剂。有关此汤的研究报道很多,现将有关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药理作用大柴胡汤的主要功能是和解少阳,通里泄热,方中柴胡解少阳之郁滞,黄芩清解胸腹之热,大黄通里泄热,枳实政结…  相似文献   

3.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柳红芳  白晓菊 《中成药》2001,23(7):521-524
目的:探索临床应用大柴胡汤药理基础。方法:分析大柴胡汤的临床特征与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应关系。结果:大柴胡汤的各种临床疗效均有相应的药理作用基础。结论:临床中恰当应用大柴胡汤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杂病论〉,具有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之功,其疗效卓著,颇受历代医家推崇.笔者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20余年,此次有幸成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学员,在跟随陈绍宏教授师承学习过程中,运用大柴胡汤治疗相关疾病等方面偶有所得.现将研修心得与临证感悟跟大家交流,详见以下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5.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柴胡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少阳枢机不利兼阳明里热证之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多种作用,被广泛用于胆道系统急腹症,以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1 利胆、降低括约肌张力与治疗胆道系统疾病 实验证明,用本方化裁的复方大柴胡汤对实验狗进行十二指肠导管灌注,观察药物对胆、胰功能的影响,结果:用  相似文献   

6.
再论大柴胡汤证之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柴胡汤证不是少阳阳明合病,而是小柴胡汤证由气分向血分发展的必然阶段,病势有深浅之分,病位却不是由少阳及于阳明.而是由气郁发畏为气滞热郁血瘀。“心下急”、“郁郁微烦”为其辨证眼目。  相似文献   

7.
迟炳周 《新中医》1992,24(8):47-47,32
大柴胡汤方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黄、大枣组成,有解少阳郁热、泻阳明腑实之功,原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炽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能食,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脉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云:“……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医治病神似于此,看似与疾病无关的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病变本质,将最朴素的道理用于疑难杂证往往可获良效,临证治病不在于能讲出多少华丽的辞藻,而在于能够针对病情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9.
经方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而成,有解郁滞,清热,通腑之功,在急腹症痛,吐、胀、闭中、可单一或合症出现,均可用之,且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11.
大柴胡汤对胆汁淤积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亚丽  常瑞  朱平生 《河南中医》2008,28(11):46-47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对胆汁淤积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胆总管结扎方法复制大鼠胆汁淤积模型,观测大鼠肝功能变化及大柴胡汤干预的作用.结果:大柴胡汤组TBil、TBA含量及ALP活性均降低.结论:大柴胡汤能够改善胆汁淤积大鼠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被称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的应用频次仅略少于"经方之首"桂枝汤。其对太阳病及其变证具有突出的治疗优势,堪称是用治太阳病及其变证的主方。孙思邈概括"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列为《伤寒论》太阳病七法之第四法。根据张仲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等病证合参、以病统证的思维模式,提出"太阳病柴胡证"的概念,认为"小柴胡汤实为疏表清里之首方",而不应将其限于"和解少阳"的狭义范畴。此观点为解析小柴胡汤在太阳病篇的主治病证,以及阐释其在现代外感发热性疾病中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少阳为枢"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探讨肝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分析归纳柴胡桂枝干姜汤在肝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归纳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效成分抗肝恶性肿瘤的机制,以期为肝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药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试论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者,选取患者的黄芪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于肿瘤患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中药黄芪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中药黄芪的临床治疗效果极其的显著,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孙凯滨  孙蓉 《中草药》2019,50(21):5178-5186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网络药理学模式探讨柴胡桂枝汤治疗胃溃疡与癫痫的"异病同治"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异病同治"理论提供现代医学证据。方法借助TCMSP、TCMID数据库收集柴胡桂枝汤的化学成分及其潜在靶标,在PubMed、CTD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胃溃疡、癫痫的疾病靶标,运用Cytoscape3.6.0软件绘制柴胡桂枝汤对胃溃疡与癫痫"异病同治"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网络,并运用DAVID 6.8和KOBAS 3.0进行基因靶标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收集得到柴胡桂枝汤化学成分198个,成分作用靶标417个,胃溃疡疾病靶标114个,癫痫疾病靶标461个。网络分析显示柴胡桂枝汤中槲皮素、β-谷甾醇、汉黄芩素、山柰酚、柴胡皂苷a等152个活性成分通过PTGS2、VEGFA、TP53、IL6、TNF等17个共有靶点和癌症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与其受体信号通路、癌症蛋白聚糖通路等62条通路发挥对胃溃疡和癫痫的"异病同治"作用。结论胃溃疡和癫痫有17个共有靶标,2个疾病相似的功效作用网络是柴胡桂枝汤发挥"异病同治"作用的基础,152个活性成分通过17个共有关键靶点作用于62条关键通路实现其发挥"同治"药效作用;为传统中医药从肝、脾论治胃溃疡和癫痫的"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了现代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加味大柴胡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平 《河南中医》2007,27(6):17-18
笔者2004年1月~2006年12月,运用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符合研究要求的门诊患者84例,年龄18~65岁,所有病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多在37.8℃~39.5℃,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或水样便,每日6~16次,左下腹压痛等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均在10.0×109/L以上。大便镜检均有大量成堆的白细胞及红细胞,可见少量吞噬细胞、脓细胞等,粪便者,大黄、白芍、旱莲草视情减量或停用,加香薷、厚朴、淡豆豉。大便中脓血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时,…  相似文献   

17.
柴胡温胆汤为《三因方》卷九、十温胆汤与《伤寒论》小柴胡汤合方。20世纪80年代伊始,近现代医家将本方广泛运用于神经系统、精神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用方精准度、泛用度方面仍存在局限。辨证当在“方证对应”思想下抓住本方用方指征,拓展用方范围,并在不同条件下探索柴胡温胆汤与其他经方、时方的合方运用。此外,目前对柴胡温胆汤药理机制的探索尚较欠缺,对柴胡温胆汤复方作用靶点的研究或成为未来新一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所创,为众多名家喜用的名方。后世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实践运用中,多认为是和解少阳而治少阳半表半里的之方,现今的方剂学教材亦作为和剂的首方予以讨论。其实,本方通过变通在临床上运用得更加灵活广泛。1眩晕张某,女,42岁,2002年2月18日诊。患者因家事激怒  相似文献   

19.
对羚羊角的药理研究、临床应用、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羚羊角的相关报道,表明了羚羊角具有突出的临床疗效和药理作用,并对以后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信息。  相似文献   

20.
半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近年来传统中药半夏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资料表明半夏具有镇咳、祛痰、镇吐、抗肿瘤、抗早孕等药理作用,且临床疗效突出,是具有开发前景的中药材,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