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胆管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放置T管是常规的手术步骤,但是很多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尝试过不放置T管,笔者也曾在一些病人尝试过,病人的临床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近、远期并发症,但并不能据此废弃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常规放置T管。理由有二:其一,该方法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经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并还在广泛应用,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并非很高,放弃这样一种常规操作,应当慎之又慎。也就是说在选  相似文献   

2.
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胆管需有相应的指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有关胆总管切开探查后是留置“T”管引流,还是一期缝合,近年来在来稿中和在期刊上均可读到,对置管抑一期缝合的利弊,各有所论又莫衷一是,似乎是“小事一桩”,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打破常规”的问题。实际上切开胆总管有它的适应证,术者在进行一定处理后是留管抑缝合,关键在于判断和决定,也是一个适应证问题。无疑应依据和牵涉到一系列结构、病理、治疗措施完成情况以及术后处理等等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情况和要求,离开病情和需要笼统地谈处理,甚易以偏概全。这种手术很常见,各级医院都常面对,对有的病人“一期缝合”,优点多多,多数置管(又没发生问题)就弊端难容,而忽略了同质的基础与条件的可比性,这应该是作学问的一忌。 病人治疗上的事没有小事,适应证的决定主要依据原则结合实际病情,要理性,不凭感觉。找答案就应该学习和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在统一规划下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长周期、大组例的观察、总结,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求得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结论。为更好地掌握好处理原则现约请几位专家进行笔谈,学习他们的经验,指导实际的工作。 ——编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胆总管探查术后胃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动物模型(简称胃胆管引流术),探讨胃胆管引流术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30只犬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行腹腔探查,n=5),胆总管一期缝合组(简称一期缝合组,n=10),胃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组(简称胃胆管组,n=15).观察术后肝功能的变化、胆漏等并发症,评估胃胆管引流术的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术后无一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一期缝合组术后3只犬血清TBil显著升高,4只犬血清TBil轻度升高;胃胆管组术后无一血清TBil显著升高,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胆管组平均拔管时间(7.0±1.7)d,无一发生胆漏、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裂开;一期缝合组术后5只犬胆漏,其中3只犬发生胆汁性腹膜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胆管引流术安全可行,胆道引流时间短、避免了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等并发症,具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进行的23例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为对象,并选择同期28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的患者为对照(对照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术后胆汁引流量(2312.6±347.4)ml和住院天数(15.2±6.5天)均低于对照组的(2617.1±401.5)ml和(20.4±3.9)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手术时间(98.7±10.5分)分和治疗费用(14.0±2.4千元)均高于对照组(91.0±7.4)分和(9.4±2.0)千元,P〈0.05;术后因非并发症引起的不适比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和残余结石发生率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别。结论鼻胆管引流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痛苦轻、恢复快,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1998年5月~2004年5月,实施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检查、取石、一期缝合9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1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组(研究组,n=66)与T管引流组(对照组,n=6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合并症、肝功能、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数量与大小、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安全、有效;相较T管引流具有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住院费用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置自制新型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替代 T 管引流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施行术中置自制新型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34例,并与同期32例传统 T 管引流术、6例直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相比较。手术方法为切开胆总管取净结石,鼻胆管引导器插入胆总管通过十二指肠乳头进入十二指肠,引导器开口指向幽门。内镜活检钳在鼻胆管引导器的导引下进入十二指肠并向上通过幽门到达胃腔,活检钳在胃腔内夹住术前置入的鼻胃管前端的尾状乳胶条,将鼻胃管导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总管,再由鼻胃管引导新型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最后出外鼻孔。新型鼻胆管头端的环型乳胶弹力圈支撑于肝总管内,一期缝合胆总管。术后5~7 d 拔除鼻胆管。结果 34例术中置新型鼻胆管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胆漏,拔管时间(5.0±1.5)d、术后住院时间(9.2±1.3)d 较 T 管引流组(分别为15.2±3.6 d、17.1±5.6 d)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中置新型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适应证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彻底消除了 T 型管引流所致胆漏等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关于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的看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医学发展迅速,有些既往认为的金科玉律在发展中纷纷被淘汰。手术剃毛是一误区已提出数十年,且有多中心的RCT支持,但在我国多数医院仍奉为“常规”。这一方面是习以为常,另一原因是国内教科书内容更新较迟滞的缘故。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放置T管这一常规沿用已有百余年,虽从20世纪50年代后已有些作者提出质疑,但多数属严格挑选的少数病例,且缺少随机对照,因此至今仍有争议,无论国内外,多数仍沿用T管。  相似文献   

9.
我科2002年10月~2006年10月对15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鼻胃管内引流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行胆总管一期缝合56例。其中因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行择期手术53例,因胆囊手术时损伤胆总管3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20~76岁,平均46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9例。术前经B超/CT检查明确诊断。56例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46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阴性)7例;胆囊切除时损伤胆总管3  相似文献   

11.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管"--我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胆管切开探查术后是按过去常规,一概放T管引流还是一期缝合?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应该认为现在的多数专业医师的意见和做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采用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管,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有关胆总管切开后一期缝合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有作者总结经验后得出结论:胆总管切开后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优点很多,而且避免了放置T管的种种并发症;只有在(1)胆管狭窄整形手术需要支撑者;(2)有残余结石者,才需放置T管,认为必须常规放置T管的陈旧观念应该打破。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LC+LCBDE并行胆道引流的92例CCL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n=45)和T管引流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汁引流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5.3±1.3)d vs (7.2±2.5)d,P < 0.001],该组的胆汁引流时间也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3.5±1.1)d vs (38.9±6.2)d,P < 0.001]。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熟练掌握腔镜技术的前提下,该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细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应用于开腹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25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256例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5~7 d 拔管253例,术后10 d 拔管3例,无拔管并发症发生。术中结石取净率为99.6%(255/256)。术后住院时间为(6.7±3)d。随访256例,时间1~5年,平均3年,B 超检查无胆管狭窄。结论经胆囊管残端细导管胆道引流在开腹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术后胆漏、胆总管狭窄以及对术后遗留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胆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不放置“T”形管,一期缝合胆管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3年12月,胆总管切开探查行一期胆管缝合的320例病例,对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胆漏。发生并发症5例(1.6%),2例出现黄疸,在治疗7天后消退。1例肾功能不全。1例胆道蛔虫复发。1例残余胆总管结石。全组平均术后住院8天。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及精细的手术操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留置T管引流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32例采取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术后采取一期缝合,对照组术后采取留置T管引流,观察比较疗效。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黄疸消退时间、腹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后采取一期缝合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采取留置T管引流,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但需要严格把握其临床适应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中应用鼻胃管引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胃管作胆总管引流的应用.方法: 在胆总管切开胆管一期缝合术中,51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将改良的鼻胃管经Oddi's括约肌作胆总管引流,B组(不放引流组)的鼻胃管仍只放置在胃内作胃肠减压,对比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A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胆漏、胆道出血、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等胆道并发症,30例B组患者中出现胆漏和胆道梗阻各2例.结论: 改良鼻胃管胆总管引流能显著地减少胆总管切开胆管一期缝合术的并发症发生,增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后胆管一期缝合(primary suture)与T管引流(T-tube drainage)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将50例经术前检查和术中胆总管探查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一期缝合组(PS组,n=21)和T管引流组(TD组,n=29),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补液量以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PS组有1例出现少量胆漏,经腹腔引流后治愈。TD组出现3例并发症,其中2例胆漏,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两组均无胆管炎、胆管狭窄和腹腔感染病例。PS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补液量等方面低于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腹腔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领的前提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胆管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应用腹腔镜手术设备和纤维胆道镜及其配套器械,为10例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60min~240min,术后24h内可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并进流质饮食,术后5d~7d出院.无1例发生胆管残留结石,胆汁漏,胆道出血或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临床可行,但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