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岁脑性瘫痪儿住院康复与家庭训练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住院康复与家庭训练对0岁脑性瘫痪小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8例4-10个月脑瘫患儿开展Vjra法Bobath法住院治疗和家庭训练,于治疗结束后测定Gesell发育商,计算疗效率。结果:显效23全角效13例,总有效率94.7%,动作发育显著进步,其他能区也获得明显提高。结论:早期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住院治疗和家庭训练相结合是主要方法。特别是家庭训练对巩固、保持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家庭运动训练指导后让家长配合家庭运动功能训练以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116例脑瘫患儿分为家训组86例,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家训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家庭运动训练指导后让家长配合家庭运动功能训练,每天1—2次,每次20—40分钟,2—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都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盖塞尔智力量表中大运动能评定)。结果家训组和对照组大运动能评定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但家训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家庭运动训练指导后让家长配合家庭运动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我们应该加强家庭运动训练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微循环》2005,9(6):427-427
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疾病,其康复治疗的周期较长,花费较大,难度较高。我国80%左右的脑瘫患儿生活在农民、工薪阶层、打工族等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因无能力支付较高的康复费用,使很多的孩子们失去治疗机会。为了能使此部分患儿也能得到适当的社区家庭康复治疗,将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十几年来脑瘫康复训练、按摩的有效方法(10种)整理编辑成《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及配套《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现已正式出版发行。该套教程对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非常适宜,在医师的指导帮助下,家长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山西省晋中地区计划生育指导站1992年11月、1993年10月门诊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中48例脑瘫患儿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观:28例患儿有新生儿窒息史。患儿以运动功能障碍及手的精细动作影响较为明显。本文报道28例由窒息引起的脑瘫,以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及致残程度,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3 脑瘫患儿运动障碍的常用治疗方法 对脑瘫患儿运动障碍的治疗注重点从最早的改善功能障碍(痉挛与变形),到此后的提高活动能力(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如何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已经成为脑瘫治疗的新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靳三针疗法纠正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步态的疗效.方法 78例以尖足步态为主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均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靳三针疗法.在治疗前、治疗2周、3个月和6个月时对肌张力、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测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疗效显著,靳三针疗法可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水疗法对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水疗结合常规的运动疗法,对我院儿童康复治疗中心收治的6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结果在肌张力改善情况及运动功能方面,差异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水疗对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明显的疗效,且水疗治疗手段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患儿容易接受和配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较常见,如何控制改善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点。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步态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观察支具控制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比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在起步过程中以及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起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包括时空参数,膝、踝关节活动度的运动学参数以及动力学参数;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包括时空参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均接受支具控制辅助下徒手体位控制、减重步态训练、S-E-T的3个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88项粗大运动评价量表A区和视频对照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与结论: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在起步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测试对比中,除了右脚为起步脚的额状轴地面反力峰值外,其余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有明显差异;步行中的生物力学参数测试对比中,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步长和复步长缩短。支具控制脑瘫患儿观察中,与治疗前比较,GMFM88项A区平均得分显著提高,视频示患儿治疗后不自主动作减少,头颈躯干较稳定,生活能力有好转,癫痫及认知障碍和基底节区有影像学改变的患儿进步幅度较小,舞蹈-徐动型和张力障碍型比徐动痉挛型患儿运动能力进步幅度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动肌力训练仪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脑瘫患儿肌力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所有病人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动肌力训练仪进行训练,每天1-2次,每次20-40min,2-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都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GMFM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GMFM评定站立项和走、攀登项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自动肌力训练仪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可作为重要的肌力训练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偏瘫型脑瘫患儿66例分成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2)。两组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还接受患侧上肢的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及上肢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上肢的肌张力及上肢功能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瘫患儿父母的应对方式、生活质量情况,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医务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应付方式问卷对60例脑瘫患儿父母及60例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评定,对比脑瘫患儿父母与正常儿童父母的差异,并分析脑瘫患儿父母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 脑瘫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儿童父母明显低(t=-5.61,P<0.01),脑瘫患儿父母更倾向于采用自责(Z=-3.22,P<0.01)和退避(t=2.47,P<0.05)应对方式,他们的生活质量与解决问题存在正相关(r=0.62,P<0.01),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存在负相关(r=-0.27~-0.39,P<0.01或P<0.05).结论 脑瘫患儿父母在子女治疗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及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更倾向于使用消极方式,且采用的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其生活质量越低.  相似文献   

12.
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语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CRRC版(S-S)法对80名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进行检查.方法针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儿制定不同的语言治疗计划,辅以作业、运动疗法、针灸、心理治疗等一般康复治疗方法.同时与仅采用一般康复治疗方法(不含语言治疗)的同病对照组相比.结果交流态度良好患儿疗效较好,交流态度不良患儿疗效较差.结论语言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非语言治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言语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言语障碍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脑瘫言语障碍患儿20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言语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发育商、口部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治疗3个月后,口部运动功能评分、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力、语言行为、社交行为的发育商,观察组患儿均高于对照组患儿,P 0. 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应用能够促进脑瘫言语障碍的智力发育,改善口部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靳三针疗法纠正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步态的疗效。方法 78例以尖足步态为主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均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靳三针疗法。在治疗前、治疗2周、3个月和6个月时对肌张力、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测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疗效显著,靳三针疗法可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分析与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接受不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脑瘫患儿按不同的年龄段及脑瘫类型,采用药物、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训练(ST)、高压氧、针灸按摩、水疗、中药熏蒸、理疗、引导式教育和培训家长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88例患儿的综合运动能力测试均有提高,疗效评定,优良率达59.1%。结论家长与医院配合康复时间越长,疗程越长,疗效越好。脑瘫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江西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抽取脑瘫患儿主要照顾者126例,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ZBI照顾者负担量表以及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家庭主要照顾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较低,呈中度负担;照顾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患儿瘫痪程度、自付医疗费用占总收入比与主要照顾者负担呈正相关(r=0.19~0.51,P<0.05),照顾者人数、社会支持与主要照顾者负担呈负相关(r=-0.25~0.28,P<0.01)。结论社会及医务工作者应关注脑瘫照顾者负担,相关机构针对影响因素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照顾者负担,促进照顾者健康,提高照顾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院内86例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法.分析对比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的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0级痉挛程度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能够改善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高危儿相关因素及追踪观察对脑瘫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危儿出生地、胎次、性别、病因及追踪观察对小儿脑瘫诊断的影响.方法 将2002~2007年治疗的脑瘫病人,经追踪观察的高危儿分为实验组,与同期未作追踪观察的患儿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比较,统一填写自制的情况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测查,筛查出应物能DQ≤70分,动作能DQ≤70分的患儿登记注册,要求其6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当患儿月龄≤2个月时由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指导家长进行干预训练,观察1个月后应物能和动作能仍然落后并出现姿势反射异常的患儿作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诊断,1岁以上的患儿作出小儿脑瘫的诊断.结论 实验组确诊年龄3.58月,明显低于对照组28.56月.出生在县级以下医院的脑瘫患儿71例,多于市级以上医院37例.2组结果经X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儿保科医师负责对高危儿的追踪观察,不仅有利于早期诊断,更有利于早期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上肢协调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及脑瘫患儿常见的后遗症,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危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我们介绍了上肢协调功能康复训练的两大方法:双侧肢体间协调训练和单侧肢体内协调训练,详细阐述了虚拟现实、多感官传感、图像投影、康复机器人、生物反馈电刺激等康复技术在上肢协调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并对训练效果进行总结。最后对未来上肢协调训练康复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是常见的儿童致残疾病之一。我们在病残儿鉴定工作中,收集2004年~2006年75例脑瘫患儿均给予脑电图检查,并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75例脑瘫患儿,男4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