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共同照护持续管理超过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同病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及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趋势。 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共同照护门诊规律就诊1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按照季度复诊诊次在V1(初诊)、V2(1个季度)、V3(2个季度)、V4(3个季度)、V5(1年)收集HbA1c及降糖药物日花费,分别在患者初诊及随访1年时,使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6(SDSCA-6)评价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依据病程将患者分为A(0~2.5年)、B(>2.5~5.0年)、C(>5~10年)、D(>10~15年)、E(>15年)组,分析不同病程组间、组内在不同复诊诊次HbA1c达标率及各项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 结果符合入选标准、完成数据收集及接受初诊、随访1年的自我管理能力评估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232例,其中A组63例,B组14例,C组48例,D组51例,E组56例;随病程延长,随访1年时HbA1c达标率由83.3%降低至32.0%;除A组5次随访间HbA1c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病程组5次随访期间HbA1c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V1时相比,D、E组在V5时降糖药物日花费显著增加[D组:15.2(8.2,28.0)元 vs 14.8(9.8,24.1)元,Z=-2.253,P=0.024;E组:22.1(14.5,32.5)元 vs 18.5(10.8,27.8)元,Z=-3.036,P=0.002]。SDSCA-6得分方面,与初诊相比,V5时A组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在运动[4(2,7)分 vs 6(3,7)分,P=0.004]、遵医嘱监测血糖[2(0.75,3)分 vs 3(0,7)分,P=0.028]方面得分显著降低;C组在运动[6(2.25,7)分 vs 3(1,7)分,P=0.007]、自测血糖[3(1,6.75)分 vs 2(0,4)分,P=0.016]、足部检查[6(1.25,7) vs 0(0,7),P<0.001]方面,D组在遵医嘱测血糖[3(1,5.75)分 vs 1(0,5)分,P=0.010]、足部检查[5(0,7)分 vs 1(0,7)分,P=0.009]方面,E组在遵医嘱测血糖[4(1,7)分 vs 1(0,5)分,P=0.009]方面得分显著提高。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及其达标率随病程延长显著降低。不同病程患者在HbA1c达标维持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及药物花费的变化具有较大差异。为了改善个体化管理质量、应对病程延长带来的代谢指标控制难度增加的问题,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病程早期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指导;实验组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病情监测、自我监测、临床表现、并发症等。比较2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体重指数。结果实验组出院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重指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血糖控制疗效,有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HbA1c控制与其慢性合并症、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T2DM现患病例一般信息、自我管理信息、治疗方案、临床指标等数据。根据HbA1c水平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HbA1c达标率为22.1%;(2)未达标组合并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达标组(P〈0.001,P=0.008);(3)39.3%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10.8%患者HbA1c监测频率≥3次/a,5.8%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且HbA1c监测频率≥3次/a,患者知晓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5.4%、31.4%、53.1%。结论 T2DM患者的HbA1c达标率低;HbA1c控制与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有关;应通过加强个性化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友支持团队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糖尿病知识教育和饮食运动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病友团队支持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的自我管理活动、自我效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空腹状态下腰围、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活动、自我效能、HbA1c、BMI、空腹状态下腰围、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病友团队支持教育能有效提高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善相关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年龄、文化程度对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入住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217例,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糖尿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进行自我管理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并按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分层分析其各维度自我管理水平。结果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的自我管理饮食得分为(2.64±0.69)分,运动得分为(2.57±1.13)分,血糖监测得分为(3.11±1.74)分,足部护理得分为(3.77±1.31)分,遵医用药得分为(5.78±1.38)分。年龄较大的患者比年龄较小的患者饮食及血糖监测维度得分低,而运动维度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的文化程度与自我管理行为中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住院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较低,而血糖监测维度、饮食维度、运动维度得分尤其低。年龄与患者的饮食、运动及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水平有关,文化程度与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HbA1c均显著降低,2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是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无失访患者。结论:西格列汀能够有效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体重并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三甲医院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月5月,选取云南5家三甲医院老年T2DM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口学信息、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压的数据统计,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组间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文化程度组之间、不同BMI组之间、不同糖尿病病程组之间、不同血压组之间FPG、2 h PG及HbA1c的差异。 结果年龄(73.4±7.4)岁,病程(11.4±8.0)年,HbA1c(8.8±2.2)%,HbA1c<7.0%的患者29例(19.2%,29/151),BMI(24.3±3.6)kg/m2,BMI<24 kg/m2的患者占50.3%(76/151),FPG<7.0 mmol/L占33.1%(50/151),2 h PG<10.0 mmol/L占23.8%(36/151);按年龄60~69岁、70~79岁、≥80岁分组,HbA1c组间比较[(8.1±2.0)% vs (8.9±1.8)% vs (9.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1,P=0.027)、2 h PG组间比较[(11.6±3.1)mmol/L vs (14.9±5.0)mmol/L vs (14.4±5.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29,P=0.004),FPG组间比较[(7.7±2.6)mmol/L vs (9.5±3.6)mmol/L vs (9.3±3.4)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48,P=0.056);初中及以下组及高中及以上组间,HbA1c组间比较[(9.0±2.2)% vs (8.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9,P=0.025),FPG、2 h P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BMI<24 kg/m2、≥24 kg/m2分组,HbA1c、FPG、2 h P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血压是否达标,HbA1c、FPG、2 h P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糖尿病病程<10年、≥10年分组,HbA1c、FPG、2 h P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云南5家三甲医院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血糖控制较差,文化程度越高,血糖控制越好。BMI、血压、糖尿病病程对血糖控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饮食行为以及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在饮食结构合理、每日摄取适量能力及餐次合理等方面的饮食行为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前的FBG、P2hBG和HbA1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帮助糖尿病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血脂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从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选取住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6个月的个案管理干预、随访,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尿病知识问卷得分、自我管理水平各项指标得分,于干预后6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FPG、2hPBG、HbA1c、TC水平以及总体饮食得分、运动得分、血糖监测得分、足部护理得分、自护行为总分、糖尿病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TG的水平及具体饮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及血脂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提高其糖尿病知识水平,改善其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糖尿病数字化管理APP进行血糖管理的使用效果。方法 将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C1组,54例)、空白+电话提醒组(C2组,58例)、APP组(T1组,55例)、APP+电话提醒组(T2组,59例)4个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时收集4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血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干预后统计血糖监测频次。结果 4组患者干预后HbA1c、BMI较基线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组HbA1c达标率高于C1、C2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存在组间差异(P<0.05),T1、T2组收缩压低于C1组,T2组收缩压低于C2组,糖尿病数字化管理APP降低了收缩压(P<0.05)。C2、T2组自我血糖监测患者比例高于C1、T1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糖尿病数字化管理APP有提高HbA1c达标率的趋势、降低收缩压水平,糖尿病数字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对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118例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1年随访,分别于基线期、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使用密西根糖尿病管理评定量表(DCP)评价患者对糖尿病的态度(包括积极态度、消极态度、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重要性认识、自我管理坚持性认识),并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患者对疾病态度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65例缓解期≥1年患者为缓解组,53例缓解期〈1年患者为治疗失效组;缓解组患者初中文化的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失效组,大学或以上文化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失效组(P〈0.05)。经过2周CSII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均明显改善,缓解组患者CSII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PG)低于治疗失效组,伴随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AIR)值高于治疗失效组(P〈0.05)。随访期内缓解组患者积极态度、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重要性认识和坚持性认识得分较基线升高,并高于同时期的治疗失效组(P〈0.05),消极态度得分逐渐降低,并低于同时期的治疗失效组(P〈0.05),而治疗失效组患者积极态度、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重要性认识和坚持性认识得分较基线下降,消极态度得分则始终维持较高的水平;Spearmen相关分析显示,除0个月外,各随访期HbA1c水平与积极态度、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重要性认识和坚持性认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态度得分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对初诊糖尿病患者CSII后血糖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重视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教育,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管理疾病的态度,进而更好的控制病情,维持理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PTB)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策略。方法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87例,根据是否合并PTB分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DM+PTB)组41例和单纯糖尿病(DM)组46例。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发生PTB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比较护理前后DM+PTB组指标变化。结果①两组病程、BMI、血糖控制情况(FPG、2hPG、HbA1c)、TC、TG、糖尿病并发症、血糖监测和规律用药、饮食和运动控制、肺结核家族史和接触史、肝肾功能、吸烟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PTB与病程、BMI、血糖控制(FPG、2 hPG、HbA1c)、TG、糖尿病并发症、肺结核家族史及接触史、肝肾功能损害、吸烟呈正相关,与规律监测血糖、规律药物治疗、良好控制饮食、规律锻炼成负相关( P<0.05或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血糖控制( FPG、2 hPG、HbA1c)、TG、良好控制饮食、规律锻炼、规律用药、规律监测血糖、肺结核家族史和接触史、肝肾功能异常和吸烟是糖尿病合并PTB的独立危险因素;④3个月后,DM+PTB组护理后FPG、2 hPG、HbA1c及吸烟人数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规律饮食、锻炼、用药及检测血糖的例数均明显提高( P均<0.05)。结论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TG高、饮食、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不规律、有肺结核家族史和接触史、肝肾功能异常和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肺结核。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对策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和跨理论模型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血糖控制和BM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性访谈的护理模式,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遵嘱用药、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血糖监测、异常血糖应对能力和足部护理、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空腹血糖水平(FPG)、餐后2 h血糖水平(2hP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和BMI。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PG,2hPG,HbA1c和BM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和跨理论模型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和BMI。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外科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的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围术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8年1~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5个外科科室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6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及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MSSNS)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161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得分平均(16.34±5.21)分,饮食维度平均(3.48±1.51)分,运动维度M(P25,P75)为3分(1.00分,4.50分),血糖监测维度M(P25,P75)为1分(0.50分,2.00分),足部护理维度M(P25,P75)为2.00分(0.80分,3.60分),遵医嘱服药维度M(P25,P75)为7分(5.50分,7.00分)。既往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心理状态、职业、并发症、文化程度、病程共同解释了自我管理行为总变异的40.60%,其中心理状态、既往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共同解释了饮食为总变异的29.50%;既往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状态共同解释了运动为总变异的15.20%;既往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解释血糖监测总变异的9.90%;并发症、年龄共同解释了足部护理为总变异的13.00%;心理状态、病程共同解释了遵医嘱服药为总变异的23.00%。结论外科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的自我管理处于较低水平,足部护理和血糖监测水平最低,影响因素包括既往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心理状态、并发症和职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的有关因素,指导临床进一步控制血糖.[方法]收集13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和平素就诊医院的级别,并检测HbA1c,分析其与HbA1c控制的关系.[结果]13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HbA1c为(7.3±1.9)%,其中HbA1c<7.0%的比例为15.7%.根据病程分组,病程5~ 10年组HbA1c明显高于病程小于5年组.平素在三级医院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HbA1c最低.不同BMI者相比,BMI≥24 kg/m^2组HbA1c控制较BMI< 24 kg/m^2组差.血压、血脂和HbA1c均达标者仅3 %.[结论]病程、就诊医院的类别及BMI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385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为糖尿病的治疗及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38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通过临床检查统计所有患者用药3月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小时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达标率。随后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体检的形式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血糖监测频率、学习糖尿病知识、用药依从性等,将HbA1c达标患者设为达标组,未达标者设为未达标组,探究影响HbA1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分析影响血糖达标率的高危因素。结果 385例2型糖尿病患者BMI、HbA1c、2hPG、FPG达标率分别为46.49%、47.79%、50.65%、52.73%;影响HbA1c达标率的危险因素有病程、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血糖监测频率、学习糖尿病知识、用药依从性,以上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HbA1c达标率的高危因素有饮食不规律或未控制(OR=1.543,95%CI为1.245~1.913)、运动无计划或不规律(OR=1.432,95%CI为1.212~1.691)、无血糖检测(OR=1.536,95%CI为1.156~2.024)、从不服或偶尔服药(OR=1.445,95%CI为1.087~1.920)。结论 385例糖尿病患者BMI达标率较差,达标率最高为FPG,总体情况并不乐观,需要通过对饮食、运动、血糖检测、服药依从性等血糖达标率的影响因素的改善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疗效。方法临床对60例入选患者进行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4周,观察血糖、空腹C肽、FINs、HbA1C和体重指数(BMI)。结果所有观察病例均在2周之内血糖达标,治疗前后血糖、空腹C肽、FINs、HbA1 C和体重指数(BMI)均有明显改善,P均〈0.01。结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既降低了血糖,又避免了高胰岛素血症,大大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了糖尿病的临床进程,减少了糖尿病终末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的31例患者,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查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体重指数(BMI)。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达到了较高的控制有效率,FBG,PBG,HbA1c和TG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TC和HDL-C有显著性差异,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二甲双胍是有效安全的口服降糖药,依存性高,可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线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9.
揣文娟 《全科护理》2014,(11):965-967
[目的]探讨个性化回访干预对2型糖尿病出院病人血糖代谢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60例2型糖尿病出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糖尿病随访,观察组接受6个月个性化门诊回访干预和随访,比较干预前和6个月时两组病人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自我护理行为的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HbA1c、血糖和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较前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 HbA1c、餐后2h 血糖和自我护理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回访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对病人的血糖代谢水平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前期患者饮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社区1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取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教育模式,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教育内容相同,均为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饮食控制的重要性;饮食的原则与要求;如何进行食物热能换算及对热量与营养素合理分配等;定期血糖监测。干预时间为半年,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的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饮食行为习惯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的饮食知识掌握程度及健康饮食行为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属参与教育更能有效的提高患者饮食知识的水平,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健康饮食行为建立有明显促进作用,更有利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的控制,延缓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