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镇静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地西泮镇静,比较2组镇静前及镇静10、30、60、120 min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经右美托咪定镇静后,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高于镇静前,对照组镇静60、120 min的SpO2显著高于镇静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静10、30 min的呼吸频率(R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01±4.26)次/min vs(25.13±3.94)次/min,(27.94±3.35)次/min vs (23.09±4.26)次/min,P均<0.05]。观察组起效时间(OT)和停药后唤醒时间(W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8.34±7.01)s vs (285.48±9.59)s,(6.53±1.76)min vs (28.71±2.37)min,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效果优于地西泮,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高流量湿化氧疗(HFHCO)方式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26例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根据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次数,将其分为CPAP组(32例次)和HFHCO组(32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前及诊疗操作过程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操作前后患者血液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在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操作中,HFHCO组患者心率[(121 ± 3)次/ min vs.(130 ±3)次/ min]、呼吸频率[(21.3 ± 2.7)次/ min vs.(26.1 ± 2.3)次/ min]及平均动脉压[(99 ± 7)mmHg vs.(109 ± 8)mmHg]均较CPAP组患者显著降低(t = 5.232、5.164、6.424,P均< 0.001)。操作后,CPAP组和HFHCO组患者pH值[(7.45 ± 0.05)vs.(7.45 ± 0.07)]、PaO2 [(86.5 ± 7.3)mmHg vs.(88.3 ±6.7)mmHg]、PaCO2 [(40.1 ± 7.5)mmHg vs.(39.4 ± 6.8)mmHg]及SpO2 [(93.9 ± 2.4)% vs.(94.1 ± 2.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22、0.468、0.420、0.348,P = 0.731、0.670、0.684、0.697)。与同组操作前比较,CPAP组和HFHCO组患者操作中心率[(86 ± 4)次/ min vs.(130 ± 3)次/ min,(87 ± 4)次/ min vs.(121 ± 3)次/ min,t = 9.826、9.612,P均< 0.001]、呼吸频率[(17.8 ± 2.5)次/ min vs.(26.1 ± 2.3)次/ min,(16.7 ± 2.9)次/ min vs.(21.3 ± 2.7)次/ min,t = 8.488、5.837,P均< 0.001]及平均动脉压[(78 ± 7)mmHg vs.(109 ± 8)mmHg,(77 ± 7)mmHg vs.(99 ± 7)mmHg,t = 9.104、8.224,P均< 0.001]及操作后PaO2 [(67.8 ± 2.6)mmHg vs.(86.5 ± 7.3)mmHg,(68.9 ± 4.0)mmHg vs.(88.3 ± 6.7)mmHg,t = 7.126、6.395,P均< 0.001]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恶性心律失常、气胸等事件。 结论对于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留置套管的患者,在应用CPAP或HFHCO给氧方式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均可改善患者气道通气,提高患者PaO2,但是HFHCO给氧方式下患者的舒适度更好,减轻了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体征的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的镇痛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2018年1至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EICU)收治的TB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30例。布托啡诺组患者给予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芬太尼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临床指标。 结果经治疗,布托啡诺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疼痛评分及发生营养液潴留比例较芬太尼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51±9.41)次/min vs (114.63±12.23)次/min,(23.41±3.92)次/min vs (33.87±5.12)次/min,(0.91±0.34)分 vs (2.11±0.39)分,10.0% vs 36.7%,均P<0.05],氧分压升高[(96.21±10.51)mmHg vs (74.18±8.54)mmHg,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 结论布托啡诺联系右美托咪定应用于ICU TBI患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独应用右美托咪定及咪达唑仑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ICU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64例,并根据接受镇静镇痛治疗方案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41例)和非右美托咪定组(non-Dex组,23例)。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kg,续以维持剂量0.2~0.5 μg/(kg?h);咪达唑仑负荷量0.05 mg/kg,续以维持剂量0.02~0.10 mg/(kg?h);丙泊酚负荷量3 mg/kg,续以维持剂量0.5~3.0 mg/(kg?h);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复合应用芬太尼,负荷剂量为1 μg/kg,续以维持剂量1~2 μg/(kg?h)。监测并记录注射药物前、注射药物后第1、3、6、12、24小时患者的Ramsay评分,记录注射药物前、注射药物后第1、12、24小时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结果。观察记录谵妄、过度镇静、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2组药物均能使患者达到镇静目标评分,注射药物1 h Dex组与non-Dex组患者的Ramsay评分分别为(2.3±0.5)、(2.3±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P=1.000);12 h分别为(2.3±0.5)、(3.3±0.8)分;24 h分别为(2.4±0.5)、(3.2±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6、5.71,均P<0.001)。Dex组患者ICU停留时间较non-Dex组短[(4.9±2.0)d vs (6.8±3.2)d,P=0.026]。2组患者在静脉输注药物后各时间点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及气管插管、过度镇静、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药物1 h后Dex组与non-Dex患者的心率分别为(78.4±17.6)、(93.3±25.0)次;12 h分别为(77.1±10.7)、(86.5±13.4)次;24 h分别为(71.4±6.9)、(80.9±14.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3.08、3.59,均P<0.01)。Dex组患者谵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on-Dex组(7.3% vs 39.1%,P=0.023)。疾病亚组分析显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镇静药物后低血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非急性心力衰竭疾病类型(Dex组:71.4% vs 8.8%,P=0.001;non-Dex组:66.7% vs 11.8%,P=0.008)。 结论单独应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等镇静方案均能安全应用于辅助无创机械通气,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时需注意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异丙酚、右美托咪定分别复合舒芬太尼维持麻醉在混合痔外剥内扎内痔硬化剂注射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行外剥内扎+内痔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组与右美托咪定组各38例,异丙酚组术中采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右美托咪定组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脑电波双频指数(BIS)及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不同时间点的MAP、HR及BIS值比较,交互、组间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T3点的MAP、HR水平均较T1点降低,且T3、T4点异丙酚组的MAP、HR水平均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两组T2、T3、T4点的BIS值均较T1点降低,且异丙酚组T2、T3、T4...  相似文献   

6.
王鹏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6):1221-1223+1226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中对心率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组实施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分别记录术前(T0)、给药后20 min(T1)、给药后40 min(T2)、手术结束(T3)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T0时心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T1、T2、T3时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不仅可以提高镇静效果,还能更好地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不会增加术后不良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骨科腰椎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110例老年骨科腰椎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对照组采用单纯丙泊酚,并给予与右美托咪定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泵注10min后(T1)、插管时(T2)、切皮时(T3)、气管拔管后(T4)、术后24h(T5)、术后48h(T6)、术后72h(T7)以及术后7d(T8)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趋势指数、脑氧代谢、认知功能、苏醒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T1时HR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2、T3、T4时HR、SBP、DBP水平低于...  相似文献   

8.
靳皓  付强 《临床急诊杂志》2022,(11):774-78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2年3月期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术前不使用右美托咪定;B、C、D组在A组的基础上增加右美托咪定,于入院1 h内分别给予1.0、1.5、2.0μg/kg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0 min泵注完毕),然后3组均持续给予0.1~0.7μg/(kg·h)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直至术毕,其它处理同A组。观察4组患者入院时(T0)、入院1 h(T1)、入院3 h(T2)、入院12 h(T3)、入院24 h(T4)、麻醉诱导前(T5)、插管完成时(T6)、劈开胸骨时(T7)、缝合胸骨时(T8)、手术完成时(T9)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以及麻醉诱导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经鼻滴注与经鼻喷入结合一氧化二氮/氧气吸入在儿童牙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门诊在右美托咪定经鼻给药结合一氧化二氮/氧气吸入镇静下行牙病治疗的牙科焦虑症患儿4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入选患儿分为滴注组(20例)和喷入组(20例),滴注组采用经鼻滴注右美托咪定,喷入组采用经鼻喷入右美托咪定。记录两组患儿给药前(T0)、给药后30min(T1)、治疗开始前(T2)、治疗开始5min(T3)、治疗结束后5min(T4)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两组起效时间、治疗持续时间,苏醒时间;并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各时间节点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喷入组鼻腔给药起效时间明显低于滴注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持续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谵妄躁动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艾司氯胺酮联合腹横筋膜平面(TAP)阻滞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在妇科腔镜检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拟在全麻下行择期妇科腔镜检查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阿片类药物麻醉,研究组使用右美托咪定、艾司氯胺酮联合TAP阻滞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点[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后1 min(T3)、切皮后10 min(T4)]的血压与心率水平、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T0~T4时点血压、心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T1~T4时点血压、心率水平均较T0时降低,且T1~T4时点血压、心率水平较研究组低(P<0.05);两组术后12 h、24 h VAS评分均较术后2 h降低,且研究组术后2 h、12 h、...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两种方法测量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右室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探讨Tei指数评价右心功能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35例孕妇,其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观察组)55例和血压正常孕妇(对照组)80例。测定两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右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瓣口舒张早期E波峰值流速与舒张晚期A波峰值流速之比(E/A)等。采用脉冲多普勒法(Tei1)和组织多普勒法(Tei2)测量右室Tei指数,并将两组孕妇的Tei指数合并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两种Tei测量方法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孕妇心脏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170 ± 7)mmHg vs.(108 ± 12)mmHg、(117 ± 6)mmHg vs.(72 ± 8)mmHg,t = 37.390、36.803,P均< 0.05];而RVEF与E/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右室Tei1和Tei2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0.58 ± 0.11)vs.(0.35 ± 0.12)、(0.60 ± 0.12)vs.(0.38 ± 0.11),t = 11.809、11.256,P均< 0.05]。同时,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合并后,Tei1与Tei2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5 ± 0.16)vs.(0.47 ± 0.16),t = 1.212,P = 0.227],且两指数呈正相关(r = 0.908,P< 0.001)。 结论Tei指数可以准确反映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右心整体功能;运用组织多普勒法和脉冲多普勒法测量右室Tei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使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住的4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控制感染、解除支气管、稀释痰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HFNC,对照组应用常规低流量氧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痰液黏稠度、氧疗成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15.5 ± 1.6)次/min vs.(18.8 ± 1.6)次/min,t = 6.612,P = 0.001]和PaCO2 [(49.4 ± 4.3)mmHg vs.(56.2 ± 4.6)mmHg,t = 4.848,P = 0.001]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aO2 [(61.1 ± 2.8)mmHg vs.(57.4 ± 3.3)mmHg,t = 3.798,P = 0.001]和pH值[(7.38 ± 0.03)vs.(7.36 ± 0.03),t = 2.108,P = 0.04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15.5 ± 1.6)次/min vs.(23.1 ± 1.9)次/min,t = 23.194,P = 0.001]和PaCO2 [(49.4 ± 4.3)mmHg vs.(62.2 ± 4.5)mmHg,t = 20.176,P = 0.001]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aO2 [(61.1 ± 2.8)mmHg vs.(45.5 ± 3.9)mmHg,t = 29.705,P = 0.001]和pH值[(7.38 ± 0.03)vs.(7.32 ± 0.03),t = 6.325,P< 0.001]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痰液黏稠度Ⅰ度4例、Ⅱ度8例、Ⅲ度8例,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5例、Ⅱ度7例、Ⅲ度8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痰液黏稠度Ⅰ度3例、Ⅱ度8例、Ⅲ度9例,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10例、Ⅱ度8例、Ⅲ度2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痰液黏稠度较对照组明显稀薄(H = 2.163,P = 0.03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较同组治疗前明显稀薄(H = 2.824,P = 0.005)。此外,治疗组患者HFNC氧疗成功情况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7/20 vs. 11/20,χ2 = 4.286,P = 0.038),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下降(5/20 vs. 12/20,χ2 = 5.013,P = 0.025)。 结论HFNC对于高原地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血气情况,有效稀释痰液,降低痰液黏稠度,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氧疗时的不良反应,减少无创通气使用,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变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6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检测所有患者复苏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动脉血pH值、剩余碱、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经皮组织二氧化碳分压(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同时根据28 d病死率将所有患者分成存活组(45例)及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PaO2、PaCO2、TcpO2、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在接受液体复苏6 h后,MAP[(76 ± 13)mmHg vs.(68 ± 12)mmHg]、CVP[(12 ± 4)cmH2O vs.(10 ± 3)cmH2O]、CI[(4.1 ± 1.4)L/min vs.(3.6 ± 1.4)L/min]、剩余碱[(-5 ± 3)mmol/L vs.(-7 ± 4)mmol/L]、PaO2[(121 ± 16)mmHg vs.(111 ± 15)mmHg]及TcpO2 [(77 ± 11)mmHg vs.(62 ±12)mmHg]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升高(t = 3.701、2.552、2.071、4.459、3.647、7.084,P均<0.05),PaCO2 [(37 ± 6)mmHg vs.(39 ± 6)mmHg]、TcpCO2[(42 ± 12)mmHg vs.(49 ± 13)mmHg]、氧偏移度[(0.36 ± 0.16)% vs.(0.44 ± 0.13)%]、二氧化碳偏移度[(0.14 ± 0.12)% vs.(0.26 ± 0.19)%]及动脉血乳酸[(2.4 ± 0.7)mmol/L vs.(3.6 ± 0.6)mmol/L]较复苏前均显著下降(t= 2.171、3.103、3.080、4.238、10.030,P均<0.05)。存活组患者在液体复苏6 h后所测的PaCO2 [(35 ± 6)mmHg vs.(40 ± 5)mmHg]、TcpCO2[(41 ± 10)mmHg vs.(53 ± 11)mmHg]、二氧化碳偏移度[(0.15 ± 0.19)% vs.(0.34 ± 0.15)%]及动脉血乳酸水平[(2.2 ± 0.7)mmol/L vs.(4.6 ± 0.8)mmol/L]均较死亡组显著降低(t= 2.572、4.289、3.790、11.740,P均<0.05),存活组患者的PaO2 [(111 ± 19)mmHg vs.(95 ± 20)mmHg]及TcpO2 [(76 ± 9)mmHg vs.(60 ± 9)mmHg]均显著高于死亡组(t= 2.893、5.935,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95%置信区间为0.852 ~ 0.982。 结论二氧化碳偏移度可动态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灌注情况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住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ICU的71例ARDS患者分为APRV组(36例)和小潮气量(LTV)组(35例)。APRV组患者起初给予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测量气道平台压后转为APRV模式;LTV组患者接受LTV通气,目标潮气量设置为6~8 mL/kg,依据ARDSnet协议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其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功能指标、循环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情况。 结果机械通气第7天,APRV组和LTV组患者吸入氧浓度(FiO2)[(47 ± 5)% vs.(66 ± 5)%,t = 3.746,P < 0.001]、呼吸频率[(24 ± 4)次/min vs.(18 ± 4)次/min,t = 3.453,P < 0.001]、PEEP[(5.6 ± 2.3)cmH2O vs.(10.8 ± 4.4)cmH2O,t = 3.011,P < 0.001]、气道峰压[23.9(18.5,29.6)cmH2O vs. 25.1(11.3,31.8)cmH2O,H = 2.736,P = 0.014]、气道平台压[22.2(18.7,24.3)cmH2O vs. 19.6(17.2,22.4)cmH2O,H = 2.154,P = 0.023]、平均气道压[23.8(22.1,24.3)cmH2O vs. 15.4(13.9,19.4)cmH2O,H = 2.814,P = 0.018]、肺顺应性[52.7(37.4,62.3)mL/cmH2O vs. 41.8(31.5,57.6)mL/cmH2O,H = 2.008,P = 0.034]、动脉血氧分压(PaO2)[(89 ± 7)mmHg vs.(72 ± 7)mmHg,t = 2.324,P < 0.001]、PaO2/FiO2 [(201 ± 15)mmHg vs.(140 ± 12)mmHg,t = 2.743,P < 0.001]、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4 ± 2.1)% vs.(92.3 ± 1.8)%,t = 2.658,P < 0.001]、心率[(99 ± 9)次/min vs.(108 ± 9)次/min,t = 2.733,P = 0.014]及平均动脉压[(84 ± 11)mmHg vs.(74 ± 13)mmHg,t = 3.012,P = 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RV组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9.6 ± 2.2)d vs.(11.9 ± 2.9)d,t = 3.687,P < 0.001]、住ICU时间[(11.3 ± 3.1)d vs.(13.2 ± 2.7)d,t = 2.722,P = 0.008]、住院时间[(13.9 ± 2.5)d vs.(16.2 ± 2.4)d,t = 3.924,P = 0.004]均较LTV组显著缩短,拔管成功率[80.6%(29/36)vs. 54.3%(19/35),χ2 = 5.592,P = 0.018]显著升高,肺复张[5.6%(2/36)vs. 48.6%(17/35),χ2 = 16.753,P < 0.001]、俯卧位通气[11.1%(4/36)vs. 34.3%(12/35),χ2 = 5.460,P = 0.019]、气胸发生率[8.3%(3/36)vs. 28.6%(10/35),χ2 = 4.860,P = 0.028]及28 d住院病死率[13.9%(5/36)vs. 34.3%(12/35),χ2 = 4.054,P = 0.044]均显著降低。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PRV组ARDS患者生存情况显著优于LTV组(χ2 = 4.118,P = 0.015)。 结论与LTV组比较,早期应用APRV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呼吸系统顺应性,提高拔管成功率,降低气胸发生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衢州市中医医院ICU收治的9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HFNC-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呼吸频率、心率以及痰液黏稠度等。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1% vs. 73.3%,χ2= 4.865,P= 0.027)、PaO2 [(79 ± 15)mmHg vs.(69 ± 14)mmHg,t= 3.006,P= 0.003]及pH值[(7.53 ± 1.01)vs.(7.04 ± 1.06),t= 2.245,P= 0.027]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8.6 ± 1.6)d vs.(10.4 ± 2.5)d,t= 4.091,P < 0.001]、气管插管率(6.7% vs. 24.4%,χ2= 5.414,P= 0.020)、PaCO2 [(52 ± 13)mmHg vs.(70 ± 13)mmHg,t= 6.564,P < 0.001]、呼吸频率[(77 ± 8)次/min vs.(88 ± 9)次/min,t= 6.310,P < 0.001]及心率[(17.6 ± 3.0)次/min vs.(19.0 ± 2.9)次/min,t= 2.238,P= 0.028]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20例、Ⅱ度13例、Ⅲ度1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9例、Ⅱ度15例、Ⅲ度2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876,P= 0.049)。 结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运用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疗法是一种新的有潜力的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丙泊酚干预急性呼吸衰竭(ARF)行无创机械通气(NIV)躁动患者的镇静作用情况。 方法将118例ARF行NIV治疗的躁动患者分为布托啡诺组(57例)及丙泊酚组(61例),两组患者分别予以输注布托啡诺和丙泊酚,维持镇静躁动评分(SAS)于3 ~ 4分,在治疗过程中根据需要给予咪达唑仑及芬太尼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NIV不耐受评分、S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呼吸频率、pH值、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 / 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布托啡诺组和丙泊酚组患者治疗后NIV不耐受评分[(1.2 ± 0.5)分vs.(1.3 ± 0.7)分]、SAS评分[(3.5 ± 0.4)分vs.(3.6 ± 0.5)分]、VAS评分[(1.8 ± 0.3)分vs.(1.7 ± 0.3)分]、呼吸频率[(20.1 ± 6.4)次/ min vs.(21.3 ± 4.4)次/ min]、pH值[(7.41 ± 0.06)vs.(7.40 ± 0.06)]、FiO2 [(0.40 ± 0.12)vs.(0.42 ± 0.11)]、PaO2 [(97 ± 40)mmHg vs.(95 ± 40)mmHg]、PaO2 / FiO2 [(290 ± 48)mmHg vs.(282 ± 51)mmHg]及PaCO2 [(34 ± 8)mmHg vs.(35 ± 7)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87、1.194、1.809、1.194、0.905、0.945、0.311、0.808、0.836,P = 0.377、0.235、0.072、0.235、0.367、0.347、0.756、0.421、0.4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V不耐受评分、SAS评分、VAS评分、呼吸频率、FiO2和PaCO2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而pH值及PaO2 / FiO2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均< 0.05)。布托啡诺组和丙泊酚组患者咪达唑仑使用情况(44 / 57 vs. 48 / 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38,P = 0.845);而芬太尼使用情况(4 / 57 vs. 49 / 61)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9 / 57 vs. 26 / 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007、10.169,P < 0.001、= 0.001)。其中,两组患者的低血压(2 / 57 vs. 16 / 61)及低血容量(1 / 57 vs. 13 / 61)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37、4.213,P = 0.042、0.040)。 结论与丙泊酚相比较,持续静脉输注布托啡诺可以减少ARF行NIV躁动患者芬太尼的需要量,并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静脉右美托咪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的镇静效果和对术中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单胎足月妊娠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50名,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研究组, 25名)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 25名)。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 给予重比重0.5%布比卡因8 mg, 胎儿娩出后, 研究组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静脉泵注, 10 min输完后改为0.5 μg/(kg·h)静脉泵注, 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 直至术毕。术中每30 min记录产妇的Ramsay镇静评分, 记录术中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并记录新生儿出生1、5 min的Apgar评分。  结果  研究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4±0.7比2.2±0.4, P=0.001)。对于术中不良反应, 研究组寒战(0比16%, P=0.001)、恶心呕吐(8%比36%, P=0.019)、手术牵拉导致的腹部不适发生率(12%比48%, 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药物副作用, 研究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比0, P=0.011), 而两组低血压、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静脉右美托咪定可为行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的产妇提供良好镇静效果, 增加其术中安静合作程度, 降低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同时药物副作用较小, 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疝气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呼吸循环指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老年疝气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的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中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将在常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AECOPD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72 h的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血清中的CCL18和GDF-15水平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80.00%(32/40)vs. 67.50%(27/40),χ2= 4.036,P= 0.04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69 ± 0.23)L vs.(1.43 ± 0.19)L]、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71 ± 4)% vs.(65 ± 4)%]、最大呼气流速(PEF)[(3.98 ± 0.27)L/s vs.(3.15 ± 0.31)L/s]、呼吸困难评分[(1.02 ± 0.27)分vs.(1.65 ± 0.32)分]、肺泡氧分压(PaO2)[(87.4 ± 1.8)mmHg vs.(70.2 ± 2.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1 ± 5)mmHg vs.(59 ± 3)mmHg]、pH值[(7.43 ± 0.03)vs.(7.33 ± 0.0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7 ± 2.1)% vs.(91.2 ± 2.1)%]、CCL-18[(1.13 ± 0.12)μg/L vs.(1.68 ± 0.21)μg/L]及GDF-15[(0.61 ± 0.12)μg/L vs.(1.02 ± 0.22)μg/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968、8.011、9.387、6.870、47.220、19.562、13.519、12.385、10.386、10.347,P均<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VC、PEF、呼吸困难评分、PaO2、PCO2、pH、SaO2、CCL-18及GDF-15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311、21.727、12.276、20.406、68.100、27.028、14.952、24.845、21.361、35.294,P均<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5/40)vs. 17.50%(7/40),χ2= 0.980,P= 0.322]。 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AECOPD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血清中CCL-18及GDF-15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