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院手术室自推广应用一次性手术薄膜巾保护剖宫产切口以来 ,切口感染率较前明显下降。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剖宫产分娩共 12 60例 ,产妇年龄 2 2~ 3 7岁 ,平均 2 7.7岁 ;妊娠 3 5~ 42周 ,平均 3 9.6周。12 60例中 ,2 0 0 0年 1~ 12月剖宫产分娩 75 9例为观察组 ,1999年同期剖宫产分娩 5 0 1例为对照组。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指征、潜在感染因素、手术操作程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术后用药等均基本一致。2 方法 对照组 5 0 1例剖宫产均按传统常规方法施行。观察组 75 9例剖宫产操作程序中 ,在皮肤消毒待干后 ,由巡回护士根据切口部…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病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些年,随着剖宫产率升高,发生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随着增加,一方面因切口愈合时间延长,使住院日延长,影响病床周转率;另一方面也给产妇带来肉体上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现将我院从1997年1月1日~2002年6月30日间剖宫产2484例,发生切口感染26例,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引起剖宫产切口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145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对早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产妇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50例中发生早期切口感染41例(2.83%),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肥胖、肛查阴道检查多、再次剖宫产、手术时间长、胎膜早破(P〈0.05)。结论剖宫产术早期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该针对手术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080例剖产手术病例中,以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为因变量,时行单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080例病例,40例(3.7%)发生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10个变量中7个与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蛋白血症、滞产(规律宫缩后产程停滞)、胎膜早破,青霉素过敏体质、糖尿病、孕妇阴道炎、体型肥胖为剖宫产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所致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32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情况的统计,对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在532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其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约为6%。在32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因手术时间过长而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有9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过多而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有2例患者因术后护理不当而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有8例患者因切口缝合不到位而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其中手术时间大于120min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为6.16%,年龄为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为5.31%,住院时间在10天以上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为9.83%,在围手术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为6.34%。结论: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我们在为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时应针对易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促使其在术后更快地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以及可能与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发生剖宫产切口感染29例中22例切口感染的产程超过12h,29例中有16例为急诊剖宫产,有9例剖宫产手术时间超过1.5h,有3例发生产后大出血,有1例发生子宫破裂。另外,29例中体型肥胖者18例。结论提高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认识,指导孕期保健,治疗基础疾病,减少阴道检查、肛查次数,术前准备充分,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控制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并分析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析术后切口感染因素。结果:BMI高、伴有基础疾病、阴检肛查次数多、胎膜早破、术前未预防应用抗生素、急症手术、纵切口、多胎、非主刀医生缝合、手术时间长皆为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可以通过控制体质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胎膜早破者适时终止妊娠、全面评估孕妇情况缩短阴道试产时间、缩短手术时间、严格做好手术间环境的管理、限制人员的进出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12例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进行剖宫产手术并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56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产妇,将进行剖宫产手术且未发生切口感染的56例产妇作为对照组产妇,对两组产妇的身体质量指数、所患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胎膜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失血量等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防治切口感染的方案.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组产妇的身体质量指数、所患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胎膜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失血量等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和非主刀缝合.观察组产妇在进行切口清创再缝合后,其手术切口均逐渐愈合,愈合率为100%.结论:引发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治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清创再缝合是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052例剖宫产孕妇发生腹部切口感染36例,发生率1.2%;两组肥胖、产程〉12h、阴道检查/肛门检查次数≥4次、胎膜早破、术前白细胞升高≥15.0×10^9/L、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 g/L、合并阴道炎和手术时间〉1h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400ml、腹部手术瘢痕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指导孕期保健,减少阴道检查、肛门检查次数,充分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加强营养,可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其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9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加用克林美治疗,治疗14d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慢性高血压、肥胖、妊娠糖尿病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关。两组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治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77.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肥胖、妊娠糖尿病和慢性高血压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克林美联合常规抗生素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再次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首次手术方式分为腹壁纵切口组与腹壁横切口组。结果纵切口组产妇的切皮至进腹时间、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横切口组(P<0.05或P<0.01)。纵切口组产妇的盆腹腔粘连明显低于横切口组(χ2=14.00,P<0.05)。纵切口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病率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腹璧纵切口较腹壁横切口对产妇的再次剖宫产术影响较小,对可能需再次手术的患者选择腹壁纵切口,可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周明 《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2011,(6):48-50
目的探讨腹壁纵切口及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腹壁纵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产妇68例为A组,腹壁横切口再次剖宫产58例为B组,对两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腹壁及盆腹腔粘连情况、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壁及盆腹腔重度粘连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腹腔轻、中度粘连及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后粘连较严重,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对有可能行再次剖宫产的产妇,首次手术选择腹壁纵切口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切口感染54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我院近三年剖宫产的病例3067例分为切口感染组A及对照组B,分析其发生率、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剖宫产切口感染发生率1.76%(54/3067),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肥胖、贫血、有基础疾病或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阴道检查或肛查次数过多、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长、缝合不当等。结论:提高对感染的认识,指导孕期保健,治疗基础疾病,减少阴道检查、肛查次数,术前准备充分,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是控制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中出现SSI的150例患者及未出现SSI的420例对照患者进行研究。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结果:SSI的发生与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入院时体重指数较高、孕期多次阴道检查均有一定关系(P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绒毛膜羊膜炎与SSI并无明显关系(P0.05),其他三者则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入院时体重指数较高、孕期多次阴道检查会增加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SSI发生的风险。应注意对这些高危患者加强术后监测管理,防止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适合二次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将120例第2次行剖宫产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观察组8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其中40例不缝合皮下脂肪层,10例缝合皮下脂肪层3-5针,30例间断一起缝合皮下脂肪层。结果:两组术后腹腔粘连以及愈合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缝合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可以相应地减少腹腔粘连防止脏器损伤;而在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减少皮下脂肪层缝合后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及残留缝线的异物反应,皮下不易出现硬结,且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切口不容易出血,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 46 8例有手术指征的孕妇随机分为三组 ,即新式剖宫产不缝合腹膜组、缝合腹膜组及子宫下段剖宫产组。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及盆腔B超检查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二种新式剖宫产术式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新式剖宫产二种术式比较 ,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手术总时间及盆腔B超检查结果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疼痛轻、排气快、术后病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无针缝合器闭合再次剖宫产术切口的效果.方法 :107例因疤痕子宫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应用立辰无针缝合器闭合切口.另105例疤痕子宫患者采用腹部切口皮内缝合方法,对比两组手术切口的缝合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疼痛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2分49例(45.79%),>2~6分58例(54.21%);对照组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2分22例(20.95%),>2~6分83例(7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缝合切口皮肤时间(5.31±0.64)s,住院天数(4.33±0.81)d、、伤口瘢痕宽度分别为(2.82±0.63)cm,对照组缝合切口皮肤时间(8.95±1.48)s,住院天数(5.72±1.98)d,伤口瘢痕宽度分别为(6.23±2.24)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满意度(62.62%)明显高于对照组(38.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针皮肤吻合器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好,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优于皮内缝合法,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病人均有停经后阴道流血史。9例在未明确诊断前行人工流产,2例行药物流产,此11例患者均因术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净行清宫术。12例中仅5例入院诊断明确。12例均做了盆腔彩超检查,仅3例彩超诊断考虑为胎盘绒毛切口植入。5例行子宫疤痕妊娠病灶清除术,3例行子宫全切术,4例予氨甲喋呤(MTX)和米非司酮保守治疗。结论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水平有待提高,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减少大出血的发生,有利于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时间、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999-2004年43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裂开,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重度贫血,产后绒癌.发生时间以剖宫产术后3周以上占多数(67.44%),部分病例(16.28%)在6周以上.结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不仅局限于产褥期内,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裂开.针对出血病因进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