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海英 《西部医学》2013,25(3):404-406
目的观察平原入伍新兵急进高原和高原训练对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综合参数的影响,为探讨新兵高原习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平原籍入伍新兵186名,在平原、急进高原云南迪庆的第1、3、5、7天和新兵高原训练3个月结束后测试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结果与平原组比较,急进高原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P〈0.01),心率增快(P〈O.05),血压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急进高原的第7天血氧饱和度恢复到世居同龄人水平,心率及血压基本恢复;高原训练前后血氧饱和度、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减慢(P〈0.05)。结论急进高原7天时基本习服,进行高原低氧适应性训练对静态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使用富氧装置与鼻导管给氧方法对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方法:在海拔4 300m以上地区建立富氧室,26名受试者分为两组,A组受试者入室3小时,B组受试者鼻导管给氧3小时,两组均连续3天,观察两组受试者供氧后第1、2、3天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同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供氧后第1天两种方法的血氧饱和度均开始升高,与供氧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天升高更为明显(P〈0.01),心率则改变不明显(P〉0.05);血氧饱和度和心率供氧前及供氧后第1、2、3天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建立富氧室或鼻导管吸氧均可改善机体缺氧状况,促进高原习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对初人高海拔地区青年的作用。方法将4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4人。于进驻高原前2d对A组在海拔1400m进行高压氧于预,每天1次共2次;于第3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2d到达海拔3700m地区休整2d,同时对B组进行高压氧干预(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第7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1d到达海拔5200m某边防哨卡。对三组进驻哨卡第2、4、6天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评分,同时检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A组及B组较C组分值降低、HR减慢、SaO2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缺氧对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睡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进高原(海拔4500 m)外训官兵的睡眠状况以及与血氧的关系. 方法:对由低海拔地区(海拔1000 m)急进高原(海拔4500 m)进行演训的46名官兵进行脉搏传导时间(PTT)监测. 结果: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夜间睡眠时的平均血氧饱和度、最小血氧饱和度、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呼吸性事件总指数及自发微觉醒总指数均有明显改变,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最显著的为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分别为13.5±5.4和2.2±0.9,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 其次为呼吸性事件总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总指数,分别为高海拔9.9±4.1和51.5±13.6, 低海拔4.3±2.3和29.6±6.6. 平均血氧饱和度与呼吸性事件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713, -0.785, P<0.05),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与呼吸性事件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r=0.717, 0.625, P<0.05). 结论:高海拔地区外训官兵的睡眠状况较差,缺氧可能是主要原因,合理给氧可能是改善睡眠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海拔高度下健康人群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为低氧环境对人体肺功能损伤的机理与发病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平原对照组(西安,海拔356m)建筑工人93名、中海拔组(西宁,海拔2260m)’76名、高海拔组(拉萨,3650m)65名、特高海拔组(唐古拉山,海拔5072m)55名,测定其肺功能指标,观察不同海拔高度下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高海拔组与特高海拔组MVV、VC较平原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高海拔组的FVC、FEVl、FEVl/FVC、FEVl/VC值较平原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FEF25%~FEF75%、Vmax25%、Vmax75%VT、ERV、PEF等指标则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MV值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ERV低于平原对照组(P〈0.05)。高海拔组、特高海拔组的ERV、MV、FVC、FEVl、FEVl/FVC、MVV、PEF、Sa02值较中海拔组明显升高(P〈0.05)。血氧饱和度(Sa02)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人的肺通气指标多数低于平原对照组,肺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地区成人血红蛋白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方法在不同海拔地区随机挑选居住时间为3~5年的健康官兵检洲其HGB水平,并以平原(海拔1100m)健康官兵的HGB水平做对照。拉萨、纳赤台(海拔3000m~3900m)为第1组,当雄、沱沱河、昆仑山口、安多(海拔4000m-4900m)为第2组,五道粱、唐古拉山(海拔5000m-5900m)为第3组,在组内做差异性分析。结果平原地区与高海拔地区比较HG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于同一海拔水平的地区HGB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拔高度与HGB水平呈正相关,人HGB水平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高原低氧环境是影响HGB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原病动物模型并对相关生理机能反应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15天和30天2个组后运至海拔4300m处饲养。分别在第15天和第30天进行Pap、RV/(LV+S)比值等测定。另外,随机选取12只大鼠作为较低海拔(2260m)对照组,10只高原鼠兔作为高海拔(4300m)对照组。结果30只Wistar大鼠经15天和30天饲养后,两个实验组Pap、RV/(LV+S)比值分别为42.80±6.09、0.50±0.06(15天);50.0±10.20、0.50±0.08(30天),显著高于高原对照组(21.88±6.09,0.32±0.03)和较低海拔组(24.50±8.06,0.30±0.01),P值均小于0.01。15天和30天组HAPH患病率分别为87%和100%,但体循环压没有显著差别。结论通过对Wistar大鼠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认为在海拔4300m地区饲养15天就可完全建立高原肺动脉高压症的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说明低海拔动物与高原特有动物具有对低氧环境的不同生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男性青年急进高原初期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时域、频域及非线性分析方法探讨急进西藏高原初期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逐日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86例汉族男性新兵在海拔560m平原完成5min短程HRV检测后,分为A组(n=12)、B组(n=48)和C组(n=26),飞抵3675m西藏高原。进藏后,A组于第2天、B组于第3天、C组于第4天分别接受了高原HRV检测。结果与平原相比,进藏第2天SDNN、HF、TP均显著下降(P〈0.01),rMSSD、PNN50及HFnu也显著下降(P〈0.05),而LFnu和LF/HF均显著升高(P〈0.01);进藏后第3~4天,SDNN、rMSSD、HF、TP及HFnu呈逐日回升趋势,LFnu及LF/HF呈逐日回落趋势;FD在进藏第2~4天保持低水平波动。结论急进高原初期,HRV下降、自主神经系统(ANS)调节功能受到抑制,随后ANS功能呈逐日缓慢恢复至类似平原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进不同海拔高度地区,不同居住时间、低氧环境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害。方法:从平原进驻海拔3500m和4500m地区的第7天和半年的180名新兵,进行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ia(6-kto-PGFia)和血栓素2(TXB2)等测定,并与平原健康新兵作对照。结果:海拔3500m第7天组较平原组CEC,ET,TXB2有不同程度各项高(P<0.05-0.01),居住半年后上述指标同平原组比较无显改变,海拔4500m第7天组较平原组CEC,ET,TXB2均有显升高(P<0.01),半年后上述指标较平原组无显改变。6-kto-PGFia两组第7天,半年均无显差异。结论:高海拔低氧环境对VEC的损害主要在早期,海拔愈高损害愈明显,预防进驻高海拔地区心血管疾病关键在早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初入高原人员的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的变化规律,为高原施工部队劳动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应用8500型血氧饱和度脉搏监护仪,对1356名施工官兵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血氧 饱和度及脉搏测定。血氧饱和度随海拔长高而降低,不同海拔高度血氧饱和度相差非常显著(P< 0.01),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度呈直线负相关。脉搏随海拔升高而增快,不同海拔高度的脉搏差异 非常显著(P<0.01),但海拔不超过1000M时,脉搏变化不大。血氧饱和度能直观反映集体对高原 低氧环境的适应水平,以血氧饱和度作为劳动保护指标,能有效降低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率,急 进高原应坚持阶梯开进,且每一阶梯海拔以不超过1000M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健康青年男性快速进入高原后早期肺功能及肺弥散能力的改变.方法对96名健康青年男性分别检测在海拔300 m和乘飞机快速进入海拔3 700 m后72 h的肺功能及肺弥散能力.结果快速进入高原后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0)和FEV1.0/FVC无显著改变,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和肺泡容积(alveolar ventilation, VA)显著低于对照组,肺-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氧化碳弥散常数(diffusion constant, Dlco/VA)以及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 PEF)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快速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肺功能的改变特别是肺泡弥散能力的增强使肺换气能力增加可能是造成急性低氧性缺氧时肺代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高海拔地区全麻手术患者术后呼吸的影响。   方法   择期接受气管内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高海拔地区(海拔在2000~3000 m)居住1 a以上。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6 μg/kg,输注时间10 min。对照组按前组输注速度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给予吸氧,氧流量3 L/min。于术后1 h进行快速动脉血气检查,并记录术后1 h、3 h、6 h、12 h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记录两组中发生低氧血症患者的人次(血氧饱和度低于85%认为低氧血症)。   结果   氧分压:两组术后各时点氧分压均高于术前(P < 0.05),两组术后各时点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氧饱和度: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氧饱和度均高于术前( P < 0.05),右美组术后3 h氧饱和度低于对照组( P < 0.05)。呼吸次数:右美组术后1 h、3 h、12 h呼吸次数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现氧饱和度低于85%情况。   结论   给予右美托咪定对高海拔地区气管内全身麻醉患者会降低呼吸次数和部分时点的血氧饱和度,但不降低术后1 h氧分压,不会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步兵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1周至半年习服状况,分析影响习服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从海拔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地区1周[109人,(19.71±1.46)岁]、1个月[122人,(19.63±1.29)岁]和半年[127人,(20.45±1.60)岁]的步兵为研究对象,以平原士兵为对照[358人,(19.66±1.55)岁]。测量脉搏(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最大摄氧量(VO2m ax)、血红蛋白(Hb),进行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依据国家军用标准G JB4301-2002进行高原习服状况评价。结果从海拔1 400 m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士兵1周初步习服者占84.40%;1个月基本习服者占90.16%;6个月达到完全习服者占88.98%。进驻高原1周和1个月未达到初步习服(15.6%)和基本习服(9.84%)的主要因素是HR和SBP高出标准规定的水平,进入高原半年后未达到完全习服标准(11.02%)的中主原因是Hb偏高,其中2人(1.57%)发生红细胞增多症(Hb≥210 g/L)。HR:初步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初步基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P<0.05)。SBP: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对照、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P<0.05)。DBP: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Hb: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初步习服阶段和基本习服阶段(P<0.05)。VO2max:基本习服组和完全习服组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由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海拔地区士兵大多能较好地习服高原环境,在初步习服阶段应重点采取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措施以提高习服水平,进驻较长时间(半年)则应着重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采取综合措施提升高原官兵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海拔地区健康军人唾液指标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健康军人唾液指标正常参考范围。方法受试者按海拔高度分为3 700m组(n=49)、4 300m组(n=57)、4 500m组(n=36)、5 300m组(n=21)及平原对照组(1 400m组,n=20),采集其唾液标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唾液多项生化指标。结果随海拔高度增加,各项指标水平有不同程度增高;与平原对照组比较,除Mg2+、K+以外,5 300m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初步确定了不同海拔地区唾液指标正常参考范围,为高原地区兵员作训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高海拔地区(5 200 m)利用氧烛建立富氧室观察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移居青年血氧饱和度(SaO2)及心率(HR)的影响。为防治高原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减少高原移居者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寻觅新的方法和途径。方法选择驻守在海拔5 200 m以上地区1年、经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测拟诊为肺动脉高压的8名受试者在该海拔夜间睡眠时,分别监测常氧和富氧(氧浓度为24%~25%)条件下的SaO2和HR。结果富氧较常氧条件下SaO2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富氧较常氧下HR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用氧烛制作富氧室可显著改善低氧环境条件下肺的氧合效率、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从而使人体缺氧状态得以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高原移居青年体力作业效率的影响。方法将进驻海拔3700m半年的2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采用高压氧前(对照组)和高压氧2次(A组)及5次(B组)后第2天和第8天进行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实验。受试者用EGM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功率50W,每3min递增50W,以60r/min连续踏车至200W3min后终止。用直线回归法计算每位受试者运动心率达170次/min时机体所做的功(PWC170)和运动功率90w时的心率(HR90w),记录功率200W时的肺通气量及血氧饱和度(SaO2),计算心功能指数。结果两组高压氧组较对照组PWC170、SaO2及心功能指数均增高(P〈0.01);HR90W、肺通气量降低(P〈0.01),且其效率能保持1周。结论高压氧能明显提高高原移居青年的体力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模拟缺氧条件下增氧呼吸器对人体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影响. 方法:16名受试者在低压舱中(模拟海拔5000 m)进行运动负荷试验,随机分为2组(n=8):A组佩戴使用增氧呼吸器,B组不使用仪器. 分别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和心率. 结果:与B组比较,A组SaO2值明显增加(P<0.05),心率的变化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运动负荷结束后3 min及5 min心率恢复速度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增氧呼吸器能有效地促进高原习服过程,提高和改善低氧条件下人体的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原肺动脉高压大鼠重返平原红细胞计数、肺动脉压力变化规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在模拟海拔5 000 m低压低氧舱中形成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待高原肺动脉高压模型形成后,迅速低转至平原,每10天随机抽取大鼠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及血常规,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低压低氧第30天高原肺动脉高压、血红蛋白达到本试验最高值,重返平原后肺动脉压力与血红蛋白变化具有可逆性,但肺动脉高压下降时间晚于血红蛋白下降。结论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高可能是形成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设备在海拔高于2 500 m的地区对人体的氧合的改善。方法 征集从中等海拔高度的昆明(海拔约1 891 m)快速进入较高海拔的拉萨(海拔约3 650 m)的志愿者,在拉萨使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设备吸入空气,比较使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设备前、后志愿者指端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水平。结果 在高原地区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设备运行未出现故障,运转良好。在应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设备进行空气吸入后,随着吸入气体流量的增加,志愿者SpO2改善,呼吸频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设备能改善高海拔地区机体的氧合同时降低呼吸做功,在高海拔性低氧血症的治疗方面存在潜在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